綠美河源,廣東重要生態屏障
——新中國成立75周年河源生態建設成就綜述
□本報記者 陳星
全球首次發現植物新物種“河源堇菜”,是首個以河源命名的種子植物;珍稀鳥種翠金鵑、珍稀物種無葉美冠蘭先后現身萬綠湖;小靈貓、穿山甲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林區悠然生活;東源縣黃村河(葉潭鎮段)碧帶建設項目入選2024年省級綠美碧帶建設項目名單,龍川縣鶴市河幸福河湖建設項目入選2024年省級幸福河湖建設項目名單……河源,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交出了一份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答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貫徹落實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策部署,錨定打造“綠富雙贏”的河源樣板,加快實現綠色崛起目標,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生態環境保護、綠美建設、生態旅游等方面深入推進,增加生態福祉,不斷推動綠美河源生態建設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生態之美,繪就綠色基底
漫步在萬綠湖畔,這里天藍水清、樹木蔥蘢。如畫的風景,拿起相機隨意記錄,每一張都是秀麗的風光“大片”。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呈現在眼前。
萬綠湖(新豐江水庫)良好的水生態環境,離不開全市上下的高度重視,全力保護。為守護好這一方碧水,我市成立了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專班,制定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案,通過水環境綜合整治、水生態監測、飲用水水源水質保障等多措并舉,切實做好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工作。
得益于此,新豐江水庫水質保持優良,長期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入選生態環境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先后獲“中國優質飲用水資源開發基地”、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和“中國天然氧吧”“廣東省十大美麗河湖”等榮譽稱號。
天藍、水清、景美,是人們對河源的共同感受。今年上半年,我市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AQI)為99.5%,排名全省第一,環境空氣6項污染物指標濃度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水環境質量保持優良水平,國考省考斷面水環境質量穩定保持全省第一,10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優良率均為100%,其中東江干流斷面水質為Ⅱ類,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值得一提的是,1月—5月,國考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由2023年的全國第28名躍升至全國第10名,是全省唯一進入前30名的地市。
作為廣東重要生態屏障和粵港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河源肩負著保護生態的重任,在守護好藍天碧水的同時,也讓飽經滄桑的古樹名木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紫金縣紫城鎮榕林村的古榕小公園內,一棵歷盡滄桑、枝繁葉茂的古榕樹巍然矗立,曲干虬枝,盤根錯節。古榕樹下配置了涼亭、休息桌等公共設施,村民們常常聚集在這里乘涼、閑話家常,展現出鄉村生活的溫馨與美好。
古樹名木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承載了一方水土的歷史記憶。河源結合古樹名木保護建設古樹公園,不僅為群眾提供休閑娛樂之地,又能夠擴大保護古樹名木的宣傳。和平縣古樹公園示范點充分利用古樹名木資源,在百年榕樹下開展宣講會,講好古樹名木故事,廣泛普及古樹名木保護知識,讓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更加深入人心,營造人人愛護、保護古樹名木的良好社會氛圍。目前,全市建設古樹公園8個。
古樹雖壽,其命維新。截至目前,我市古樹名木共2278株,其中一級古樹54株、二級古樹205株、三級古樹2018株、名木1株(樹齡502年),古樹群30個。近年來,我市按照“一樹一冊、一樹一策”方針,實施古樹名木保護重點工程,復壯長勢衰弱、瀕危古樹名木54株;古樹名木在保率100%;共動員4家企業對古樹名木捐款,捐款資金40萬元,并拍攝《河源古樹名木宣傳片》,挖掘古樹名木文化資源,向群眾宣傳古樹名木背后的故事,激發群眾自覺愛護古樹名木的內生熱情。
綠美建設,共筑綠色夢想
走進客家文化公園,道路兩旁干凈整潔、樹木成行,園內景觀花團錦簇、蟲鳴鳥叫。市民三五成群,或打太極,或跳廣場舞,或觀景拍照,享受著綠美建設帶來的舒適與愜意。
愜意風景的背后,是我市對生態環境持之以恒的保護。今年,我市已種植苗木200.09萬株,超出計劃62.37萬株,完成率145.29%,完成量全省排名第一,主要種植閩楠、紅錐、樟樹、桂花等品種?,F在的河源處處干凈整潔、滿目綠意,家門口的公園讓市民實現了“出門見綠、推窗見景”的愿景,我市“綠色版圖”不斷擴大。
繪就綠美城鄉畫卷,不能一人執筆,更要人人添色。我市各地積極引導群眾、鄉賢參與“一人一棵樹”“我在萬綠湖有棵樹”“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等系列主題宣傳活動,聯合香港河源社團總會在各縣區同步開展“同飲一江水 共建綠美林”主題義務植樹,動員廣大群眾、鄉賢捐資捐物、認種認養,籌集社會資金,各類資金投入縣鎮村綠化累計6260萬元。截至8月底,全市13個示范點建有巾幗林、鄉賢林、青年林等主題林24片,建設義務植樹基地9個,舉辦義務植樹活動24場次,近3000人次為示范點添綠增彩。
河源用實際行動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向“綠”而行,交出了一張寫在青山綠水間的生態答卷:全市森林面積1720.65萬畝,覆蓋率73.26%,排名全省第三;森林蓄積量7491萬立方米,排名全省第三;生態公益林面積1023.91萬畝,排名全省第二;自然保護地97個,面積501萬畝,排名全省第二。
點綠成金,繪就生態畫卷
8月30日,2024“生態河湖·美麗中國”旅游景區高質量發展大會在萬綠湖景區舉行,來自全國的優質河湖類景區代表、行業專家學者、知名水企負責人等齊聚河源,見證了河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的成效,并攜手開啟新時代河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增進環保、崇尚綠色、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旅游方式,已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為民”的建設初心,秉承“以綠為核心”的建設理念,依托各地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優越的森林資源,打造了13個集觀光休閑、科普教育、康養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綠美示范點,成了群眾親近自然、感受自然、享受自然的好去處。
截至8月底,全市13個示范點完成林分優化1.44萬畝、森林撫育2.32萬畝,共計植樹60.79萬株;建設森林步道40.99千米,打造景觀節點24個,累計接待游客15萬余人次,為群眾提供了游憩休閑的旅游勝地。此外,2024年規劃新建山地公園、郊野公園類示范點5個。
既要綠得動心,又要讓綠生金。在東源縣義合示范點,“紅綠交融”的鄉村特色風貌吸引著八方來客,節假日期間下屯村日均接待游客約1000人次,去年累計接待游客達31萬人次,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約52萬元。源城區春沐源、東源縣九里湖等示范點憑借便利的區位優勢、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優越的森林資源,成了游客們爭相打卡的熱門之地,去年共接待游客260萬人次,帶動消費8880萬元。
青山綠水間,一幅幅美麗畫卷正在河源大地徐徐展開。在生態文明建設這場持久攻堅戰中,河源的思路愈加清晰、步履愈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