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大主題 狠抓工作落實
河源各界熱議高質量發展焦點話題,為加快實現綠色崛起注入新活力
昨日,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擂響了奮進催征的金鼓。圍繞“百千萬工程”、產業建設大會戰、綠美河源生態建設、農文旅體融合發展等4個焦點主題,聚力加快實現綠色崛起,我市政、企、學、研各界代表在河源分會場暢所欲言,積極建言獻策。
堅持產業賦能 打通融合堵點 加力提速推動“百千萬工程”取得新成效
第一組召集人、市委常委、秘書長孔德勝,副市長岳陽與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縣區相關負責人及專家智庫代表就“興產業、強縣域、促協調,全力推動‘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主題暢所欲言,為我市在新的一年推動“百千萬工程”實現良好開局獻上“金點子”。
結合資源稟賦
做活農文旅產業大文章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重心之一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共同繁榮,關鍵在于產業的蓬勃發展。
孔德勝指出,要創新運用“133”工作法,根據縣域產業稟賦,發展好本縣區的工業和農業特色產業,同時全面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因地制宜建設美麗新鄉村,深化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構建社會多元參與、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同聯動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力爭在我市縣鎮村各層級、各領域打造形成一批“百千萬工程”標志性成果。
浙江新神農美麗鄉村學院院長林榮斌表示,將以產業發展為主要方向,在鄉村創客社區的建設服務標準、創客培養、鄉村振興標桿項目發展、探索鄉村可持續發展運營模式、寫好河源土特產文章五個方面工作再聚焦、再發力。
源城區委副書記黃煥輝表示,將充分發揮春沐源、客天下、巴伐利亞三大景區綜合帶動效應,以萬綠大道、桂山大道等為主線,整合“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旅游消費資源,擴大特色優質旅游產品供給,做精老城游、工業游、鄉村游、康養游等特色品牌線路,連線成片打造現代鄉村產業走廊。
東源縣委副書記鄧山表示,將因地制宜整合農文旅資源,用好萬綠湖國家5A級旅游景區“金字招牌”,深度整合庫區六鎮農文旅資源,積極推進“低空+旅游”產業,全力建設世界級“湖泊+”高質量旅游景區;充分發揮緊鄰市區的優勢,招引一批特色鮮明、引流旺城的城郊休閑項目,發展研學游、親子游等近郊游,為市民休閑玩樂提供新選擇、新體驗。
紫金縣委副書記楊通達表示,將聚焦特色做優農業產業,加快建設以茶產業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帶動絲苗米、柑橘、南藥、禽畜等特色農業蓬勃發展,并錨定文化、生態、鄉村、康養、美食等多元旅游形態,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景區品質提升等多領域深耕細作,加快打造“雙區”休閑旅游目的地。
江東新區委副書記巫志宏表示,將以打造“夜”經濟帶為主要發力方向之一,加力優化中駿商圈商業業態,支持十里東岸商圈消費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完善步行街、夜市等消費基礎設施,培育特色餐飲一條街、一批多元化消費場景,打造河紫路—中駿世界城—大學城“夜”經濟帶,帶旺城區人流和消費。
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鄧春華表示,加強指導各鄉村振興示范帶把規模小、布局散的產業有規劃地進行統籌整合,將現有特色資源進行挖掘開發,布局一批產業強鎮、產業強村,串珠成鏈,強化規模化效應,提升產業競爭力,進而形成龍頭帶動、特色鮮明的產業格局。
市文廣旅體局產業科科長曹源表示,將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主動與省內外市縣對接共享,打造一系列以促進農文旅消費為主題的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新文旅消費場景,打造具有新的集聚功能的新業態,以高品質的文旅產品促進省際及省內的旅游資源共享、客源互送。
規劃引領發展
抓好城鄉融合發展建設
城鄉融合發展需要新的實現形式和載體支撐。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加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百千萬工程”實施的重點。
龍川縣委副書記鄧彬斌表示,將加快推進龍川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做實做細各片區規劃和城市設計,并聯式推進起步區首期項目的規劃設計、征地拆遷、施工建設等各項工作,提前謀劃后續項目前期工作,做到謀劃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
和平縣委副書記王在騰表示,將扎實推進省際邊界“陽明客鄉”鄉村振興示范帶連線成片建設項目,結合大壩鎮和上陵鎮典型鎮村建設,瞄準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等項目建設,通過綠道、碧道等設施串聯,構建起集文化體驗、休閑旅游、生態觀光于一體的省際邊界鄉村振興示范帶。
連平縣委副書記王昌龍表示,將進一步深化典型鎮村培育幫扶協作,積極向上級爭取更多的政策、資金、技術支持,深入推進實施一批美麗縣城示范工程,加快培育建設第三批典型鎮村,連片打造綠美精品、南國桃源和歷史文化三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全面提升鎮村產業、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基層治理,打造出更多精美的連平樣板。
市發改局副局長吳中洋表示,將實施規劃建設提升行動,推動各縣區落實縣城規劃和方案,大力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優化生產生活空間布局;大力支持推動龍川新城開發建設和東源、紫金試點建設,率先形成一批標志性成果。
市住建局副局長曾偉鋒表示,將聚焦鄉村振興示范帶連線成片建設、選樹培育典型鎮、新型城鎮化建設、縣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方面,高效推進以中鐵廣投為主、本地建筑業國企和民企共同參與的建筑業企業助力“百千萬工程”,助力縣鎮村協調發展。
強化要素保障 吸引項目落地 打響產業建設大會戰
第二組召集人、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廖繼聰召集市有關單位代表和企業代表,圍繞“大招商優服務落項目,打響產業建設大會戰”主題,共同探討如何在新的高度挺起河源產業脊梁,并為河源產業建設獻上“金點子”。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
廖繼聰指出,各有關部門要認清形勢,把握機遇,堅定產業建設的信心和決心,立足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發展空間,緊抓低空經濟等發展新機遇,大抓招商,夯實基礎,擴空間、強配套,完善園區運作機制,優化服務,強化要素保障,打造營商環境“金名片”,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
市商務局副局長吳金華表示,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動各級黨政領導親自參與招商,完善工作機制,提升招商效率,創新招商模式,鞏固提升傳統招商模式,探索實施資本招商,推進標準廠房招商和鏈式招商,吸引優質項目落地;優化服務環境,加強隊伍建設,打造招商鐵軍,通過培訓提升招商干部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強化實踐鍛煉人才。
廣東紫泉飲料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姜萬苗表示,希望政府繼續精準施策,助力解決制約生產效益和競爭力的問題。同時,企業將提升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拓展國內外市場。在政府支持下,該企業計劃2025年增資1億元,為河源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市發改局副局長劉小寧表示,將持續組織實施《河源市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0)》,按照“強支柱—培新興—固生態—提服務”思路,助力打好產業建設大會戰。同時,將堅持“項目為王”,大抓項目、抓大項目,夯實產業高質量發展基礎。此外,市發改局還將強化產業平臺建設,提升集聚產業發展動能,并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發展。
市科技局副局長葉小權表示,將聚焦科技創新主體培育,加強創新平臺載體建設,構建以高企重新認定企業為主體、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后備軍的梯次培育體系,并深入推進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孵化載體提質增效。同時,市科技局將探索科技人才多元評價和激勵機制,優化科研項目組織管理。此外,將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強科技服務信息化建設,提升服務智能化水平,并積極開展科技金融服務。
強保障優服務
做強產業平臺載體
江東新區黨委委員、總經濟師陳俊輝表示,將明確產業方向,完善“3+2”產業布局,打好產業集聚“攻堅戰”;實施產業發展平臺“東擴、南拓、西優、北調”戰略,推動“五大平臺”提質升級,打好平臺擴容“陣地戰”;進一步健全招商引資機制,創新招商模式,打好招商引資“狙擊戰”;強化“項目為王”理念,抓實項目“6張清單”,打好項目建設“突破戰”;落實“大招商優服務”機制,為企業提供全周期、無漏洞服務,打好營商環境“持久戰”。
河源國家高新區黨工委委員、副主任謝朋儒表示,堅持大抓產業、平臺、項目、企業、環境,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在產業方面,優化布局,聚焦主導產業,拓展新賽道,力爭招引更多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在平臺方面,夯實園區基礎,完善發展機制,提升招商專業化水平。在項目方面,助力企業增資擴產,夯實招商基礎,提升簽約水平,推動項目落地和竣工投產。在企業方面,加大培育力度,強化工業技改攻堅,助推達產提質增效。在營商環境方面,實施要素保障、審批提速、服務提質和精準解題攻堅行動,加快打造發展高地。
廣東白象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洪磊認為,在河源政務服務的助力下,白象食品在河源建立的華南地區首座生產基地,按照嚴格質量標準推進工廠建設,克服雨季影響,現已進入內部裝修和附屬設施建設階段。同時,集團總部對生產設備進行技術升級,致力于將河源工廠打造成低碳環保、自動化、智能化的工廠。白象食品將進一步開拓華南市場,保障產能供應,并為河源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全面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市政數局副局長陳桂華表示,為確保產業建設大會戰政務服務領域工作的順利推進,將以持續擦亮我市“就近好辦”改革品牌為契機,建立任務臺賬,明確責任分工,定期跟蹤督辦,逐項抓好落實,進一步提升基層“就近辦”“更好辦”服務水平。
堅持綠富同興 激活發展動能 以綠美河源生態建設賦能河源綠色高質量發展
第三組召集人、副市長謝春艷召集各縣區、市直有關部門、優秀企業經營者代表等,圍繞“深化綠美河源生態建設,推動河源綠色高質量發展”主題進行探討和交流,為深入推進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建言獻策,為推動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貢獻力量。
點綠成金
推動生態增值增效
謝春艷指出,要以實現興林富民為目標,創新推動生態價值有效轉化,大力推進林業特色產業發展,全面實施“1136點綠成金”工程,積極推動“森林+”多彩經濟發展,充分發揮森林資源豐富和旅游條件成熟的優勢,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多彩森林康養文化品牌,加快推動林業產業提質增效。
市林業局局長何志鋒表示,將高效率推進“1136點綠成金”工程,圍繞打造100萬畝油茶產業基地、10萬畝竹產業基地,著力抓好茶(油茶和茶葉)、森林藥材、竹3大項林業經濟產業,積極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采集等綠色產業。同時,用好用活國家、省相關政策,積極爭取各級政策支持,強化各項資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力爭2025年林業產值達60億元。
龍川縣副縣長陳育晚表示,將以“龍川山茶油”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為契機,著力建立“龍川山茶油”品牌推廣機制,大力開展“龍川山茶油”品牌升級行動,實現品牌賦能產業發展。創新宣傳推廣方式,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升“龍川山油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持續深化油茶產業標準體系建設,進一步規范山茶油產品全過程管控,全面提升山茶油的品牌價值和產品附加值,推動山茶油生態化、產業化、品牌化。
和平縣玉嶺農林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格刷表示,將進一步擴大無患子中藥材的種植規模,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并加大在無患子深加工領域的投入,開發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加強與更多的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共同探索綠色發展的新模式、新技術,為推動河源綠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逐綠而行
實現城鄉綠美提升
“綠美河源生態建設,苗木保障是重要一環。”連平縣興能苗圃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立臣建議,通過出臺相關激勵政策,鼓勵企業、農戶優先選用鄉土闊葉樹種進行綠化造林,提高生態修復的質量與可持續性;搭建科研轉化平臺,攻克苗木培育難題,將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提升全市苗木產業的科技含量,推動綠色產業升級與苗木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探索更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推動苗木產業與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以苗圃觀賞、林業科普為特色的生態旅游線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經濟模式。
江東新區黨委委員孫偉兵表示,將深入實地摸清各鎮(街)村(居)的用地及可提升空間,合理規劃好種植面積、數量、樹種等,科學做好2025年綠化計劃和實施方案,通過采取“定向供苗”模式,與多家苗圃場簽訂供應意向協議,確保2025年綠化苗木供應。持續開展2025年“奮戰百千萬 大家一起干”“六千工程”專項行動,發動社會各界人士,在江東新區全域開展備耕造林、植樹綠化行動,推進綠美江東生態建設;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實施鄉村治理積分制,量化村民行為,利用物質、精神雙重激勵的方式,激發村民自主參與到綠美江東生態建設中來。
市城管綜合執法局副局長劉彪平表示,將持續推動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全面推進城市綠化美化提升,科學優化城市園林綠化結構,系統提升我市城市園林綠化品質;深入推進綠化管養示范點創建,全面做好城市園林綠化示范謀劃設計,著力推動打造布局合理、體現地方特色、功能多樣的城市綠化管養示范點;推動城市公園草坪和林下空間等開放共享空間擴容增量,增強城市綠化空間通透性,堅持優化服務、增添設施,全面構筑“人、園、境、享”高度和諧統一的開放共享新模式,著力構建高品質城市綠美生態環境。
立足市場需求 開發文旅新品 多點發力推動農文旅體賦能區域經濟發展
第四組召集人、副市長曹建忠與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縣區相關負責人、基層代表、企業及行業協會代表就“推動農文旅體融合發展,激活區域經濟發展新引擎”主題進行探討和交流。
整合特色資源
夯實融合根基
曹建忠指出,我市擁有豐富的農業、文化和旅游資源,群眾體育基礎深厚,要充分利用“樂游河源”活動帶來的活力,搭建好更加接地氣、聚人氣、有活力的宣傳推介平臺,對各縣區的特色農業、文化遺產、秀美山水等資源進行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立足市場需求開發文旅新場景、新業態,整合串聯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線路,推動村莊變景區、農產品變文旅商品、農村文體活動變文旅消費活動。
東源縣副縣長吳麗琴表示,東源將主動融入環“兩山”引領區,深入挖掘沿線特色,分別打造以生態休閑、農耕體驗、健康養生、體育運動等為主題的萬綠湖東岸康養產業帶和以湖濱休閑、親水娛樂、特色民宿和廉政教育為主題的萬綠湖西岸休閑度假產業帶,探索打造低空經濟、綜藝節目等新業態、新場景。
源城區副區長黎映花表示,將繼續促進鄉村旅游與生態康養、民俗非遺、體育健身等相結合,培育壯大民宿露營、休閑采摘、農事體驗、農業觀光、康體養生、科普研學等多種鄉村旅游業態,在景點打造、路線優化、推介宣傳等方面延鏈補鏈強鏈。同時,深入開展“跟著賽事游源城”促消費系列活動,繼續辦好河美共贏籃球聯賽等富有農趣農味的鄉村賽事活動,充分釋放農文旅體融合新活力。
加強品牌培育
打造特色名片
廣東省萬綠湖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勇表示,萬綠湖風景區將持續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創新打造“山水湖集·非遺在景區”系列活動,繼續常態化開展非遺文化項目展演、拋繡球客家婚嫁沉浸式體驗活動,開展漢服巡游體驗活動、主題跨年星空音樂會、穿越萬綠湖徒步活動、環萬綠湖自行車騎行活動,推出四季文旅產品,不斷豐富旅游產品。
圍繞放大體育賽事活動品牌效應,把河美共贏籃球聯賽辦得更紅火,河源市籃球協會秘書長葉華兵表示,將邀請高水平球隊參賽,提升賽事競技水平與觀賞性;增設趣味體育項目、籃球文化展示等活動;借助各類媒體平臺加大宣傳力度,設計特色賽事標識與周邊產品;結合籃球聯賽與鄉村節慶,舉辦民俗表演、文化展覽等活動,并開發鄉村文化主題的創意產品;以籃球聯賽舉辦地為核心,精心設計“籃球賽事+鄉村旅游”線路。
聚焦進一步擴大河源農文旅體資源的品牌影響力,河源市壹線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胡青松建議,應積極對接中央、省級媒體,讓更多版面、時段宣傳河源的農文旅體融合項目;鼓勵本地主流媒體深挖河源農文旅體產品,利用本地媒體的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互動活動。對參與文旅宣傳的自媒體,政府可以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補貼,對積極宣傳河源文旅的自媒體達人進行評比表彰。
完善聯動機制
提升融合成效
市國資委副主任殷新偉表示,將以“樂游河源”小程序為切入點,整合市屬國資系統資源,并通過創新舉措,協同聯動河源手信、市農批中心、農貿市場及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等相關主體,與國內知名旅游平臺合作交流。打造集綜合實踐、勞動教育、研學實踐、紅色教育和生態文旅于一體的一站式教育文旅綜合體。
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黨支部書記葉永權介紹,該村與文旅公司開展合作,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活動,并把“古建筑探索+農耕文化”設置成研學課程,采取“公司+集體+農戶”的經營模式;推行“萬家旅舍”運營模式,鼓勵村民發展民宿;創新打造“仙坑古村探案”大型懸疑解謎主題周末營等活動。
河源市幻藍古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河源市十八植塾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楊煥瑜表示,該公司結合“美麗庭院+經濟”的建設模式,挖掘本地的傳統手工技藝,結合東江客家染布技術制作手工藝品,并在庭院中定期舉辦手工制品展覽,讓更多婦女群眾參加扎染技能培訓;積極對接手工制品訂單,提供手藝型“媽媽崗”,為周邊婦女提供就業機會。
■統籌:梁驅遠
■采寫:梁驅遠 雷宇爍 陳星 曾競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