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項目 強產業 拼經濟
河源將全力以赴打好產業建設“大會戰”,全面掀起高質量發展新熱潮
■去年我市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年產值實現近百億級規模,勢頭好、動能足,今年將加快農夫山泉三期、白象食品等項目建設,向更高目標邁進。
■華勤技術(河源)項目。今年我市將努力實現電子信息等產業加快向“跟跑者”和“并跑者”轉變,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加快向“并跑者”和“領跑者”轉變。
■河源國家高新區跨江融合發展區。我市將全力打造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加快高新區跨江融合發展,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特色園區。
核心提示
春光為序啟新程,策馬揚鞭再奮蹄。昨日,繼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后,河源迅速召開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這是河源自2023年以來,第三次以“新春第一會”的形式聚焦高質量發展,吹響了產業建設“大會戰”行動號、奮進號、沖鋒號,全面掀起抓項目、強產業、拼經濟的新熱潮,為河源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獨具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如何乘勝追擊、乘勢而上?沒有捷徑,唯有實干!會上,各產業園區、相關部門、項目代表紛紛表態,將用行動詮釋忠誠,以業績彰顯擔當。
抓平臺——
建設產業“大平臺” 打造發展“雙引擎”
園區是產業發展的重要陣地,促進產業集聚的重要平臺,是河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我市通過推進河源國家高新區跨江融合發展區建設,積極整合資源,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為區域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跨江融合發展區建設是我市優化產業布局、拓展發展空間的重要舉措。華勤技術(河源)項目作為跨江融合發展區的重點項目之一,自2024年3月落戶我市以來,該項目建設進展迅速,目前累計量產耳機281萬套,實現貨物產值近2000萬元。二期工程于2024年8月16日進場開工。
華勤技術(河源)項目的快速推進,為電子信息產業注入了新的動力,也為跨江融合發展區平臺的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華勤技術(河源)項目的帶動,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產業園吸引了更多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生態。現如今,跨江融合發展區正逐步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高地。河源國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駱世文表示,將加快推動跨江融合發展轉入落戶項目建設期,配合支持市相關部門,推動年內打通深河東江大橋等進出通道,推動愛康、鉅寶項目上半年動工建設。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一直以來,水經濟產業園的建設是我市推動綠色發展、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市以水經濟產業園為載體,積極引進優質項目,推動水飲料及食品產業發展。隨著廣東白象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項目的落戶,水經濟產業園的產業集群加速形成,已初步形成了以水飲料及食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集群,涵蓋了瓶裝水、方便食品、速凍食品等多個領域。在加快完善“一線三區”食品飲料產業空間及配套建設上,河源國家高新區將進一步加快破解濱江大道、泥金路拆遷難點及推進工程建設,打通中儲糧片區物流通道。
抓園區——
科學繪制“路線圖” 發力主戰場做強主支撐
產業園區是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
作為全市工業發展的主戰場、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創新驅動的主陣地。新的一年,河源國家高新區將在產業集群能級提升、產業項目招引提效、產業空間拓展、產業項目建管產提效、產業園區運營提質和產業環境優化提升六個方面攻堅突破。
在做大產業平臺方面,河源國家高新區將在打造電子信息產業、水飲料及食品產業、機械與模具產業三大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圍繞可穿戴產品、無人機、能源電子、新材料等四條重點產業鏈,著力引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及一批“高研值、高技術”的創新型及專精特新企業。同時,推動跨江融合發展轉入落戶項目建設期,加快完善“一線三區”食品飲料產業空間及配套建設,推動落實水經濟產業園1000畝、中儲糧配套500畝、預制菜集聚區25萬平方米廠房等產業空間保障,加快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產業園(一期)二階段一標及(二期)一階段、模具加工中心、模具城配套及模具交易市場項目(居住公寓)等廠房空間建設使用,強化對預征和已征土地的空間管控。
在提升工業主戰場的聚集力方面,河源國家高新區將圍繞電子信息產業、水飲料及食品產業、機械與模具產業,力促產業堆頭及龍頭項目數量實現增長。如推動華勤技術(河源)項目打造成為全國最大藍牙耳機基地,培育做大可穿戴智能產品增長賽道;推動禾望、京泉華進一步擴大產能、品類,加快京泉華二期、泰高二期等建設投產,保持能源電子產業整體較高增長速度;推動白象食品建成投產,農夫山泉三期、紫泉增產達產,發揮龍頭企業不斷匯集的堆頭體量效應等。同時,力爭2025年招引投資超億元工業項目30個以上、超5億元項目6個以上、超10億元項目3個以上,投資總額超60億元。
此外,河源國家高新區還將在短板領域加快突破,在優勢領域做大做強。今年力爭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同比增長6%以上;推動食品飲料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0%以上,助力全市水飲料及食品產業產值突破100億元;力爭機械與模具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以上。同時,通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競爭力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
抓產業——
打贏產業建設五場硬仗 力爭電子信息產業向600億進軍
打造獨具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我市加快實現綠色崛起、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河源實踐的重大舉措。我市將產業建設“大會戰”作為做好今年經濟工作主抓手,要求打贏“招商引資提能增效”“抓項目落項目”“‘萬畝千億’大平臺建設”“企業梯度培育”“立柱架梁”五場硬仗,在新的高度挺起河源產業脊梁。今年,我市將大抓主導產業發展,力爭電子信息產業年產值向600億元進軍,機械與模具產業年產值向150億元看齊,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年產值向100億元突破。
市工信局局長張敏表示,今年我市將繼續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緊緊圍繞大招商優服務機制,堅持大抓產業、大抓平臺、大抓項目、大抓企業,以大會戰的決心、力度、機制,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精神抓產業建設,著力夯實當家之基、積蓄當家之能、勃發當家之勢,加快打造獨具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河源樣板。
一是大抓產業,做大做強“1+3”產業和培育打造縣區專業園區。要促進我市產業更加深入地“融灣”“融深”和融入珠三角產業鏈分工,努力實現電子信息等產業加快向“跟跑者”和“并跑者”轉變,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加快向“并跑者”和“領跑者”轉變。同時,積極引進更多的體育用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落戶和平,打造體育用品專業園區;通過優化產品結構和提升產品附加值,并引導其下游精深加工項目集聚,打造藍塘鋼鐵新城;引導連平家具產業、玩具產業不斷朝著專業化、品牌化、高端化、綠色化轉型。二是大抓平臺,加快工業主平臺建設和各縣區產業園的“熟地”儲備。建立完善各縣區產業園“管委會+國有公司”開發機制,加大園區開發配套建設,增加園區工業項目“熟地”儲備和標準廠房盤活利用。三是大抓項目,建立“拿地即開工、竣工即投產”的體制機制。一方面要督促項目投資方按照投資合同設定的時間節點和要求,加快項目建設投資進度。另一方面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盡可能縮短項目審批辦理時限,促進項目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四是大抓企業,推進存量企業優化提升和工業經濟穩增長。力爭今年100家企業開展技改,通過技改實現增資擴產,力爭全年實現技改投資增長5%,并帶動工業投資增長10%的目標。要支持企業創建創新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和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發中心,促進企業做大做強。
抓項目——
力爭引進超億元制造業項目138個以上
2月6日,走進華勤技術(河源)項目生產車間一線,自動化生產線高效運轉,各類精密設備有條不紊地執行任務,現代化工業氣息撲面而來……
1月14日,深河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產業園揭牌并正式投入運營,成為深河兩地積極落實國家智能制造戰略部署的重要成果體現。作為首批落戶園區的華勤技術(河源)項目,總投資超10億元,年產能達3600萬臺。據統計,華勤技術(河源)項目自2024年11月開始量產,目前累計量產耳機281萬套。
華勤技術(河源)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全面投產后,預計3年內年產值可達30億元,力爭打造100億元規模產能的全球最大藍牙耳機智能產品生產基地,為河源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不僅是華勤技術(河源)項目邁入建設“快車道”,河源金三維智造有限公司、喬豐科技實業(河源)有限公司等項目發展勢頭同樣強勁。據統計,2024年,河源金三維智造有限公司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25億元,同比增長133.9%。該項目全面投產后,預計年營業銷售收入6億元以上,年創稅2400萬元以上。2024年,喬豐科技實業(河源)有限公司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6億元,同比增長287.7%。項目全面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11.25億元,年納稅6750萬元。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石,企業興則經濟興。2024年,我市先進制造業“1+3”產業加速集聚,先進制造業等實體經濟動能持續增強。據統計,去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實現前移進位,達到369億元;工業投資突破300億元大關,達到311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一半,創歷史新高。其中,先進制造業“1+3”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的比重達到57%,拉動全市工業增長貢獻近70%。其中,水飲料及食品產業、機械與模具產業分別增長8.8%和9.6%,遠高于全市平均增速。
河源市艾佛光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國強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通過走全面自主創新技術路線,該公司打破了國外高頻(高速)寬帶射頻濾波芯片的壟斷局面,率先建成國內首條8英寸5G/6G體聲波濾波芯片IDM生產線,實現高頻高速寬帶體聲波濾波芯片國產化替代,2024年出貨量超5億顆。2025年,該公司將緊緊圍繞“廣東強芯”工程戰略部署,加快高端濾波芯片及其模組的更大規模產能建設,助力提升國內電子信息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
政府有干勁,企業有信心。今年,我市將按照創新引領、效率優先、優化結構、要素協同的原則,緊緊抓住大招商優服務機制這個“牛鼻子”,聚焦平臺優化、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企業培育、服務提升等關鍵環節,以產業建設大會戰的決心、力度、機制,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精神抓產業建設,加快打造獨具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今年,全市力爭引進超億元制造業項目138個以上,其中超5億元制造業項目18個以上、超10億元制造業項目7個以上,投資總額超320億元、增幅不低于6%。
■統籌:劉昕
■組稿:本報記者 田紅秀 王亞嬌 雷宇爍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鄧宇權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