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加速推動“1+3”現代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
為“百千萬工程”注入綠色動能
□本報記者 梁驅遠
4月上旬,晨霧未散的紫金縣龍窩鎮雙下村,當茶農們穿梭于起伏的茶壟,竹筐里嫩綠茶菁還沾著山間露水時,數十公里外的紫金客茶谷已熱鬧起來——不少大灣區的游客奔著頭春茶文旅活動周的名頭,攜親帶友來到紫金客茶谷尋蟬茶芳蹤,體驗采茶、制茶、品茶的妙趣,感受紫金蟬茶的文化與魅力。
茶林間的勃勃生機,是河源“1+3”現代農業產業的勃發之勢的縮影:智能化豬舍傳出飼喂機器的輕鳴,無人機在稻田精準作業,鴿子、雞等鮮活農產品實行預約查檢、優先抽樣檢測搶“鮮”出口……從田間管理到市場流通,生態保護、科技應用與產業需求正在這片土地深度融合,推動生態畜禽、水稻、油茶、茶葉“1+3”現代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為“百千萬工程”加速落地實施注入可持續動能。
農旅融合
釋放產業倍增潛力
地處粵北山區的河源,憑借370平方公里萬綠湖的Ⅰ類水質、晝夜溫差明顯的山地氣候,孕育出茶產業的獨特基因。當前,全市茶葉種植面積約20萬畝,產量近1萬噸,綜合產值39億元。其中,紫金蟬茶、東源仙湖茶更是名聲在外。紫金蟬茶連續被評為“全國鄉村特色產品”、粵字號“優秀品牌”、粵港澳大灣區最受消費者喜愛區域公共品牌,“紫金蟬茶·蜜香萬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東源仙湖茶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廣東省著名商標”稱號。
同為“1+3”矩陣核心的油茶產業,也同樣在綠葉間書寫“點綠成金”的進階故事。作為全省油茶種植面積與產量的“雙料冠軍”,全市油茶種植面積超100萬畝、產量1.9萬噸,產業總產值達35億元。近年來,河源加快油茶文旅產業發展,定期舉辦油茶主題文化節,重點圍繞油茶產業規模、品牌培育、科技創新、市場開拓、營銷推介等進行宣傳;加快油茶品牌建設,通過“客家文化+油茶故事”的方式,培育“萬綠河源山茶油”區域公用品牌,為河源茶油品牌注冊國家認可的“身份證”,為其走向全國市場奠定堅實基礎。
以茶興旅,以旅促茶,豐富的茶資源也為茶旅發展帶來了新機遇。近年來,河源茶旅融合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打造了龍川綠油花果樹小鎮、龍川五色茶嶺等2個茶旅融合的國家3A級旅游景區,開發了東源縣石坪頂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示范點、和平東水馬增生態茶園、紫金黃花村黃花莊園等9個茶旅融合的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建設了一批以云上仙湖為代表的茶文化主題民宿;推出了客天下水晶溫泉+源城崇志生態農業園等茶旅精品線路。
科技賦能
驅動產業迭代升級
農業的未來在于現代化,而現代化的核心是提升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日前,東源東瑞(船塘)現代農業綜合體項目二期(黃沙基地)正式投產。該項目采用先進的“6920樓房養殖模式”,共有4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有9棟豬舍、6層樓房,可養9000頭基礎母豬,配備了完善的養殖廢棄物處理體系,通過糞污資源化利用和廢氣治理,將廢棄物轉化為寶貴的資源。
東瑞黃沙基地的建成投產,是河源市生態畜禽產業蓬勃發展的有力印證。作為全國供港澳活豬量最大的地級市,2024年河源生豬出欄量同比增長5.9%、達到161.4萬頭,增速領跑粵北五市。與養殖規模同步提升的,是產業鏈的完善程度——溫氏晶寶國家級標準化屠宰廠、廣弘國雞種業基地等項目的落地,使河源畜禽產業形成從育種到加工的全鏈條布局。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賽道上,科技賦能同樣亮眼。在東源縣柳城鎮萬綠智慧農場,無人機搭載的多光譜相機,猶如農場的“智慧之眼”精準監測作物長勢,無人農機群可完成從耕到收的全流程作業,使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更值得關注的是種業創新的突破: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源創新研究院的落戶,成功推動“華航香銀針”航天水稻優良品種通過省品種審定,河源本土第一個自主選育品種“萬綠華晶占”通過國家品種審定第二輪區試。
優質的生產技術有效支撐著水稻產量的提升。2024年,全市120萬畝絲苗米種植面積年產出50萬噸優質稻谷,25家絲苗米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將一批批稻谷轉化為飯飯得“河源豬腳粉”、霸王花“河源米粉”等“源”味十足的產品,暢銷海內外。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