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河源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落幕
■參賽選手們展示科創作品
■文/圖:本報記者 鄒茹玉
日前,第19屆河源市“喬豐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下稱青少賽)圓滿落幕。這是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培養和造就科技后備人才隊伍的一項重要舉措。
大賽由市科協聯合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單位舉辦。歷經初選、終審、展評等環節,大賽組委會評出一等獎作品12件,二等獎作品26件,三等獎作品37件,其中10件優秀作品將選送參加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237名學生參賽
來自全市15個代表隊的237名選手和科技輔導員參加了本次比賽,向評委和觀眾們介紹自己作品的設計理念及實際應用場景,分享他們科技創新的成果。
“這是一款創新的三角形邊角關系學習用具,可以很好地展示三角形的邊長。”源城區下角小學學生歐陽崇希介紹自己的作品《三角形邊角關系展示學習用具》,稱靈感來自上幾何課時發現同學們對三角形性質的抽象理解存在困難,于是他突發奇想,用量角器結合伸縮式小皮尺制作成了這款模擬三角形邊長關系變化的學習工具。
龍川縣老隆鎮第三小學學生陳楷路、殷晨倩、溫俊濤設計的作品《科學模擬實驗“晝夜交替現象”的創新改良》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他們來自該校的“紅領巾小創科”科技社團,指導老師殷偉劍告訴記者,作品成功解決了當下地理課堂關于“晝夜交替現象”模擬實驗的問題,可以直觀展現出實驗的結論。他希望把這種裝置推廣到新課標改革課堂中去。
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進入終評階段的優秀作品有近百件,涵蓋了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文、社科等領域。”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認為,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學生們的智慧與汗水,充分展現了我市青少年科學愛好者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河源國家高新區實驗學校五年級學生袁浩禎在媽媽的陪同下前來觀展。他饒有興趣地站在《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的改進》項目前,看作品的創作者——龍川縣隆師中學高二(18)班的駱松松進行實驗操作。“孩子一直對科技類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所以我特地帶他來青少賽現場感受一下,長長見識。”袁浩禎的媽媽認為參觀科創展可以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科學興趣。
主辦方表示,大賽的舉辦旨在引導廣大青少年在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培養科學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青少年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積極探索、勇于實踐,敢于突破傳統觀念和思維定式,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掘培養科創后備人才
青少賽已經連續舉辦了19屆,目前已成為引領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一項品牌活動。大賽發掘和培養了一大批熱愛科學、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有力促進了我市青少年科技活動的蓬勃發展,在全社會特別是在中小學校產生了廣泛影響。
市科協主要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創新青少年科學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類科技場館和信息技術手段,大力推動以科普資源進校園、學生進科普陣地為主要內容的“雙進”服務“雙減”行動;加快構建校內校外相互促進、有效銜接的青少年科學教育體系,努力營造有利于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和社會氛圍,為建設科技強國培養更多優秀的后備人才。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