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皆詩意
——讀葉碧權《金秋的天籟》
■羅洪安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一路行走,一路遇見。用心欣賞旅途中的美景,便是最大的收獲。途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美好的事物,明媚的春天,溫暖的陽光,芬芳的花朵,湛藍的天空。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實在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心懷美好,用心感受,你會發現,原來生命是如此有趣,妙不可言。
讀葉碧權先生的《金秋的天籟》,就讓人真切感受到作者無處不在地品味著生活的詩意。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生的本質是一首詩,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我們的生活如果缺少詩意,就像一首歌曲,缺乏動聽的音符。”
在《金秋的天籟》中,作者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平凡而又充滿詩意的世界。野趣溝的野鴨湖,上百年的古梅,藥材科普園、狐貍坳,這些在市民眼中普通的存在,都勾起作者心中浪漫而美好的遐想。響水坪瀑布更是給了我們“路窮思欲止,忽見一潭清”的驚喜與欣慰。
站在仙女嶂主峰之上,踏在“仙人足印”上,把耳朵貼在那塊“雞公石”上,作者聽到咚咚的聲音,想到的是上天對人類的悲憫之心。其實在傳說中,何嘗不是人類戰勝自然的艱辛歷程。作者在金秋漫記里,用記憶串聯起一個個場景。兒時的中秋,那讓人浮想聯翩的“白玉盤”。打板栗的歡聲笑語,盼著月亮升起的殷切,“照月光”時的天真爛漫,無不深藏著作者溫馨的記憶和詩意的聯想。月光餅、炒花生、板栗,在今天看來不過是很普通的食材,但在兒時,卻藏著節日的熱鬧和奢侈的幸福。
竹館里,單聽名字就讓人遐想聯翩。何況還有偉大詩人王維的詩里描寫的浪漫情懷。“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坐在碧凈的天地間,有一種自己把過去與未來連接的豁然之感。作者像一位在詩詞中游走的行者,在一個又一個“年”的噼里啪啦聲中慢慢長大,再慢慢回味幼時的快樂。
世上所有的生靈都心靈相通,無論兇惡或憨厚的動物,都會對馴養過它的人心存感激。阿牯是作者童年的伙伴,也是在沒有實現機械化耕地的年代最為重要的勞動力。阿牯得到作者的精心料理,作者家里的田地也因為阿牯年輕力壯得到良好的耕種。這種耕牛與農戶之間的親密關系,不亞于親人之間的相依為命。在命運的安排下,作者一家要與阿牯分離。感情到底有多么神奇呢?一頭被賣到十多公里外的耕牛,竟然在作者要搬家的前一天晚上回到原主人的稈棚下。那份“送君千里”的情誼,讓我為之動容,那“終有一別”的一步三回頭,別說作者,就是讀者,也忍不住要潸然淚下。
“當路的兩頭都是自己幼小的孩子時,做母親的心里該是怎樣的滋味?”一頭是踏著新月蹚過小河去上學的孩子,一頭是在村口焦急等待母親歸來的孩子。這兩個孩子把母親的心拉扯著,當時母親的心是如何揪痛?任何一首詩也無法表達吧?
在作者的眼中,家門前的池塘,藏著的是一片白云游走的天空,故鄉的春雨,是畫在心中的青花瓷,生活是首詩,不管冷暖或風雨,快樂永相隨。
學會在平淡的時光里尋找生活中的詩意,讓自己的生活充滿美好與希望,正是葉碧權在《金秋的天籟》中給我們的啟迪和思考。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