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文學頻道

海州拜謁李汝珍

2023-08-05 09:50:00 來源:

■申平

《鏡花緣》這部奇書,我是上中學的時候看的。當時也不知道這書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只是覺得很好玩,特別是作者描寫的“女兒國”“君子國”“兩面國”等內容,更是讓人浮想聯翩。

多少年的時光一晃而過,我早已在廣東惠州安家落戶。一日和朋友去毗鄰的河源市游萬綠湖,竟然驚奇地發現,這里有一座人工建造的“鏡花緣”,里面的許多設施,都按《鏡花緣》書中描寫打造。河源的朋友不無驕傲地說:“鏡花緣的故事,有許多就發生在我們河源。”我不信,他們就言之鑿鑿地說:“不信你去書里看呀,白紙黑字寫明,百花仙子就降生在嶺南,她的父親唐敖,乃河源人氏,百花仙子出生后,秀才唐敖給她取名小山。”我隨后去查了一下,還真是的。于是我馬上覺得萬綠湖更加神秘了,同時也覺得《鏡花緣》這部書離我更近了。

前幾天,我從山東臨沂到連云港旅游,一路陪伴的著名小小說作家相裕亭已經為我規劃好了行走路線,頭天下午去花果山,第二天一早去看鹽河,然后去看李汝珍紀念館。

李汝珍?李汝珍是誰,這名字聽起來怎么這么耳熟呀!

就是《鏡花緣》的作者呀,他的故居就在我們海州板浦。

啊,又一次丟人現眼!就像上次去山東,不知道蒲松齡就在淄博一樣,我不由有點汗顏。但是我馬上就想起了廣東河源的“鏡花緣”,于是就神吹一通。相裕亭聽了,也是一愣一愣的。

接下來,我就逐一領略了鹽河的源遠流長,波瀾不驚,更領略了江蘇最高峰玉女峰的雄渾壯美及水簾洞的撲朔迷離。我在朋友圈里寫道:“花果山,水簾洞,承載多少兒時夢。今日來到連云港,玉女峰下拜大圣。”其實這時候我心里想的,就是想盡快見到李汝珍,見到那個寫出奇異故事,并于多年以后在遙遠的廣東河源“開花結果”的人物。

當晚,相裕亭召集連云港眾多文友為我接風,席上談論的話題,自然離不開李汝珍。曾在海州板浦當過八年黨委書記的王恒云正是李汝珍紀念館的“始作俑者”,說起李汝珍,他更是眉飛色舞,當即就把第二天的行程安排妥當。

第二天上午,在相裕亭、王恒云、滕敦太、張洪濤等文友的陪同下,我們驅車到了海州區板浦鎮。路上相裕亭等人告訴我,板浦鎮是一個大鎮,也是古鎮。早些年這里鹽商云集,極盡繁華,類似古時的秦淮河。李汝珍當年之所以來到這里,是因為他的哥哥李汝璜于乾隆年間調任海州任鹽官(鹽課司大使),當時19歲的李汝珍便隨兄而來,從此成為海州板浦人。在不經意間,這個古稱海州,現為連云港的地方,就出現了一位可與蒲松齡、吳承恩等齊名的文學巨匠。

車子在一處大院門前停下來,抬頭看去,古式門樓上“李汝珍紀念館”幾個大字映入眼簾。在大門一側,有李汝珍生平介紹:李汝珍(約1763—1830年)字聘齋,號松石,又號松石道人。祖籍直隸大興(今北京),曾受業于著名經學家、音律學家凌廷堪,后娶板浦名士許階亭的侄女為續弦。其間,他除了在嘉慶六年到河南任過治水縣丞外,一直在板浦生活了30多年,直至67歲逝世。

這時候,李汝珍紀念館的館長楊光玉,還有板浦鎮的兩位文化干部已經迎了出來,一位美女開始講解。于是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進了《鏡花緣》誕生的地方,依次看了李汝珍的雕像、臥室、會客廳、書房、后花園,還有他當年親手栽下的皂角樹,也看到了后世不同年代出版的各種《鏡花緣》版本。一邊看,一邊聽,腦子里也一邊在想李汝珍當年在這里生活寫作的場景。

楊館長介紹說,這所宅院本是許家的,李汝珍其實是上門女婿。許家是大戶人家,家境殷實,不指望李汝珍掙錢養家,只希望他能博取功名。但是很不幸,李汝珍的命運竟然和蒲松齡一樣,考上秀才以后,參加科舉也是屢試不第。無奈之下,只好每日著書立說。大概因為他哥哥是等次較高的官員,他背靠大樹好乘涼,許家人也不好說什么,只好由他去了。陰差陽錯,最后反倒成全了他。

據說,李汝珍“消磨了30多年層層心血”,終于在板浦的這座宅院里寫成了奇書《鏡花緣》。這是一部“花樣全翻的新傳奇”,是我國古典文學藝苑中的一朵奇葩。該書以《山海經》為引子,以唐皇武則天與百花仙子的矛盾糾葛及唐敖父女等人的海外游歷為線索,描寫了海外大千世界中許多離奇的國度以及奇人怪事、奇風異俗、奇花異草、奇禽怪獸,夸張對比,生動含蓄,揭露和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提出了他認為合理的改革主張,可謂是一部“千秋可鑒”的奇書。該書自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首刻本問世以來,深受讀者喜愛,古今中外許多著名學者專家對此書評價頗高,英、德、俄、日等國皆有譯本流傳。《鏡花緣》與《聊齋志異》《紅樓夢》《儒林外史》并列為“代表十八世紀中國文學的最大成就”。

今天看來,李汝珍在文學上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與他一生錨定一個目標,孜孜以求,心無旁騖有關。人說十年磨一劍,他是30年磨一劍,一輩子幾乎就干這一件事,就寫這部書,反復修改打磨,終成巨著。這一點,也值得后人學習。

在李汝珍故居,我也試圖找到他曾去嶺南河源的證據,但是沒有。沒有不等于他沒有聽說過,你看他描寫了那么多的海外奇聞,他不也一次都沒有隨船出海嗎!也許在他的朋友之中,有人曾經到過嶺南,到過河源,給他講過嶺南故事。于是李汝珍心向往之,筆下就出現了“嶺南、河源”這樣的字眼。河源人借勢造勢,在萬綠湖里順勢打造出一座“鏡花緣”來,也真是聰明之舉。

    上一篇:中年之秋
    下一篇:《李白傳》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