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丁
■包麗芳
我上初中的時候還沒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畢業上初中要考試,考不上就得復讀。我順利通過小升初考試,成為一名初中生。那時候,大部分初中生是住校的,只有學校附近那個村子的同學是走讀生。
住宿生都自帶鹽油米菜到校,學校廚房有幾個阿姨幫學生蒸飯蒸菜,燒鍋爐煮洗澡水。我們稱煮飯阿姨為工友,為什么叫工友,不得而知,這是師生們對廚房工人一直以來的傳統稱呼。
廚房里有一個小灶頭,有一位男工友幫老師們煮菜。上了年紀的教師大多自己煮菜,飯就和學生們的一起蒸。他們在宿舍門口用幾塊紅磚壘個簡易灶頭,煮些青菜豆腐之類的,很少看到他們煮肉。校園里那幾棵大樹常有枯枝落葉散落在地上,老教師們就撿來當燃料。青年教師就在廚房吃大鍋飯。學生們的菜五花八門,多數是菜干、豆角干、蘿卜干、黃豆等,清一色的清蒸。有錢人家的子弟每周都會帶一小瓶熟油,往蒸熟的菜里倒幾滴油。窮苦人家的孩子有書讀、有菜吃就不錯了。
睡了一夜,沒有油水的肚子一早就唱空城計了,咕嚕嚕地響。尤其是做操的時候,腸肚打架的聲音此起彼伏,有時是橫隊發出的響聲,有時是縱隊發出的響聲,有時也有帶操老師發出的響聲。誰的肚子叫得響,都會引來一陣哄笑。
早上出操,我最怕跑步。本來就肚皮貼肋骨,還要繞偌大的操場跑三五圈。我常常是跑不了幾米就肚角痛,其實也有可能是胃痛。于是就出圈慢慢走,甚至干脆蹲在邊上不走。每次跑步,像我這樣的人都有好幾個,有的可能真的是肚子痛,有的估計是偷懶。不跑的人多了,體育老師就會跑過來,不由分說,伸出雙手呼啦一聲,鴨子歸隊,全部被趕回隊伍里。
我們學校操場邊有塊空地,以前是幾個教師家屬種青菜的,后來那幾位家屬有的回老家了,有的開了小賣部,做學生的小生意,那塊菜地就荒廢了。
班主任每天早上要帶操,那塊荒地可能早就被他們瞄上了。一次,初一三個班集體上勞動課,三個班主任帶領三班同學把那塊荒地除草、松土、平整,開辟出一大塊菜地,按面積平均分成三份,每班一份。
班主任動員我們從家里帶菜種或菜秧來,有什么帶什么。就這樣,我們班有了自己的菜園。菜種上之后,需要日常管理,班里要成立一個青菜組,定期給菜地松土、施肥、澆水、摘菜。參加青菜組的同學就不用出操了。老師剛宣布,我第一個舉手報名。我除了不想跑步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我想學會種菜。
加入青菜組后,我和其他幾名同學每天早早來到菜園,捉蟲,拔草、澆水、松土,給豆角插竹竿,給黃瓜鋪干草,給蒲瓜搭架子,忙得不亦樂乎。
三個班的青菜組表面經常交流種菜心得,其實暗地里都憋著一股勁,比誰種得好。
在班主任的帶領下,我們班的菜地里,種了芥菜、油菜、豬肝麥幾樣菜。后來品種越來越多,有了豆角、苦瓜、茄子、荷蘭豆及各種有葉子的青菜。菜地幾乎就沒閑過,一樣收成了馬上種另一樣。我們采摘的青菜,主要是給老師們吃,有時一次性收獲得多,老師就架起柴火,用大鐵鍋炒菜,全班同學拿著盆碗排隊等老師分菜。在學校里能吃上一口老師煮的青菜,是一件很開心也很奢侈的事。
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學會種各種各樣的蔬菜瓜果。那塊菜地,灑下了我們的汗水,種下了我們的笑聲。
三年后,我考上了高中,然后又讀了師專,畢業后分配到離家幾十公里外的鄉鎮,做了一名真正的園丁。后來,工作變動,數次搬家,離家越來越遠了。曾經種菜的經歷,掌握的種菜本領,讓我一生受益無窮。現在,在陽臺上、在花盆里我也能變著花樣種上幾棵心儀的小蔥、油菜,不為解決當年的食物短缺,而是滿足了自己的心愿。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