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那條小河
■黃小珍
前幾天,辦公室來了一個女同學及其家長,跟班主任軟磨硬泡了一個多小時,就是為了不參加每天下午放學后的體育訓練和晚自習。看著她一臉的痛苦,聽著她對讀書的厭煩,我的思緒飄飛到了幾十年前我讀書必經的那條小河。
我家在村子的最邊上,剛好在山腳下。每天上學都要比別的同學早出門十幾分鐘。出了家門穿過一條公路,公路邊就是一條淙淙的小溪。小溪寬約一米,綿延幾公里,灌溉著我們三個自然村上千畝的稻田。溪水清澈見底,可以數得清水里的小石子,看見喜歡的小石頭都會裝在兜里帶回家,抑或是帶去學校炫耀一番。
夏季的雨后,水漲滿了小溪,小魚小蝦在溪水里跳躍,這可是我們大顯身手的大好時機。我們拿上簸箕、漁網在小溪里一撈就是一下午,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撈到大魚。傍晚,炊煙升起,我們帶著戰利品,滿身泥水唱著歌回家了。到了晚上,村子的空氣里都彌漫著魚蝦的香味。
上了初中后,那段田埂那條河更是帶給我五彩繽紛的回憶。
我要沿著這條小溪的田埂路,到河對岸的中學去讀書,小溪兩邊就是我們幾個村上千畝的農田,泥土的芬芳、蛙蟲的低吟、潺潺的水聲、微風吹起的麥浪……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美好。但是到了耕種的季節或者雨季,可苦了我們這群讀書娃了。一路都是水一路都是泥,我們只能打赤腳或者穿拖鞋,一不小心就會摔跤。清晨,路邊野草上的露水常常會打濕我們的褲腳,我們就穿著半濕的褲子上課,直到放學。
可是,更讓我們煩惱的還不單是這些,而是小溪的盡頭——我們鎮上的母親河給我們帶來的麻煩。
走完這段長長的田埂路,小溪匯入我們鎮上的母親河,學校就在河的對岸。河水不深,大多時候我們是卷起褲腳蹚水過河的,所以我的腳趾經常都是爛的。遇到洪水季節就要繞道,路程足足多了一半,小跑的話40分鐘可以到,慢慢走就要一個小時左右。為此有時候會遲到,被老師責罰。
那么什么時候不用蹚水過河呢?冬天,只有到了冬天水位低了,才會有一條極其簡陋的竹橋架在河上。這座橋的設計者和建造者就是我們村的中學生和河對岸的村民。天冷了,我們就約好一個周末出發砍竹子,把竹子扛回來搭在河上拼在一起,橋就成了。橋是有了,但是搖搖晃晃。晚自習下課回家,偶爾遇上故意搗亂的男生站在橋上拼命地晃,腳一滑就掉河里去了。就是這條河、這段田埂,讀書娃要堅持走三年。
時光飛逝,一眨眼20多年過去,初中那段有苦有甜的讀書生活,成了我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每次想起都讓我感慨萬千。前年回家,看到一條嶄新的水泥橋架在那條小河上。這是鄉村振興的項目之一,現在的學生,再也不用赤腳走路,不用卷著褲腳蹚水過河,更不用上山砍竹自己搭橋了。時代在變遷,我是見證者。
看著那個一臉糾結不愿受苦的小女孩,我真想告訴她,我的家鄉是如何變化的,小至一條小河一條小路的改變,大至一個村莊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是需要有很多人為之付出。人也一樣,回避解決不了問題。人生也許就是愉快地接受你現在感到難堪,但實際上是平平常常的一節晚自習和一節體育課開始的。
親愛的少年,你是否認可呢?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