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融合發展 交通互聯互通
龍川跑出“融灣”“融深”加速度
■深圳“外溢”項目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鋼結構建筑產業,促進龍川縣現代建筑工業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龍川推進交通建設“硬聯通”,奮力構建與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圖為梅龍、河惠莞高速公路龍川梅花立體互通。 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核心提示
深度“融灣”“融深”,龍川一直在行動。
今年年初召開的中國共產黨龍川縣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提出,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更加緊密對接“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戰略平臺,在主動融入和服務大局中搶抓機遇,推動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龍川縣以與深圳市及寶安區共建為抓手,奮力推進山區與特區的產業融合發展,承接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有序轉移和創新、人才、資源等要素“外溢”,深入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分工,推進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同時,進一步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互聯互通,以“硬聯通”帶動“軟對接”,跑出“融灣”“融深”加速度。
謀定而后動,實干加巧干,龍川收獲了一份優秀的“融灣”“融深”工作答卷。創建了全省首個“反向飛地”園區——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正奮力將之打造成龍川企業“融灣”“融深”的橋頭堡、寶安與龍川培育未來企業的孵化器、寶安推進對口支援的示范點,從而推動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不斷推進產業有序轉移。交通區位優勢更加優越,打造以高鐵、高速公路、航運為重點的立體交通走廊,暢通對外交通“大動脈”。持續一體化推進機制體制改革,打造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讓龍川的營商環境更優。
東江奔騰,西流入海。勇立潮頭的龍川,致力于深度“融灣”“融深”,在新征程上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突破 成功創建全省首個“反向飛地”園區
今年8月14日,龍川縣人民政府與南方科技大學簽訂實施廣東省百校聯百縣助力“百千萬工程”行動協議書,開啟雙方攜手合作共建模式。按照有關協議和結對幫扶清單,龍川縣將與南方科技大學共建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提升龍川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龍川產業園區。
工業園區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龍川因時而動、大膽創新,積極探索“雙向飛地”新模式,在寶安區創建全省首個“反向飛地”園區——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該中心將利用寶安區的人才、區位、資金等優勢,解決龍川本地企業整合創新資源能力弱、推進科技創新成本高等問題。同時,龍川縣推動有意向落戶深圳寶安的電子信息、智能制造、高端新材料等高端項目落地該科創中心,生產基地落地龍川縣,建立“前店+后廠”“總部+基地”“研發+生產”“創新+孵化”寶安與龍川產業共商共建共享新模式,奮力將之打造為龍川企業“融灣出海”的橋頭堡、寶龍共育未來企業的加速器、寶安新型對口協作的示范點。
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自今年2月28日掛牌運營以來,已有6家企業入駐。這一創新舉措開辟了“孵化在深圳、轉化在龍川”的產業招引和培育新路徑,實現山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雙向奔赴,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的區域合作共贏新路。
廣東瑞邦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是入駐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的企業之一。該公司由模切行業的引領者——深圳市瑞邦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于2022年投資建設。作為“外溢”產業,廣東瑞邦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落戶龍川產業園后茁壯成長,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上規,今年產值有望達到2000多萬元,并在今年10月通過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
目前,廣東瑞邦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與全球最大的軟件和伺服提供商——德國力士樂公司合作開發數碼模切機以及搬運機器人,其中數碼模切機產品技術指標全球領先。
“將有關業務入駐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將更有利于轉移到山區企業的發展。”廣東瑞邦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深圳是科技創新的最前沿,有著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勢,在深圳布局將推動企業與粵港澳大灣區之間聯動發展,探索出一條山區企業“融灣”“融深”的新發展路徑。
事實上,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宣傳龍川產業、企業、特色產品的展示中心及招商引資、對接項目的平臺窗口,將發揮其所在地人才、區位、資金等優勢,有效解決龍川本地企業整合創新資源能力弱、推進科技創新成本高等問題,從而開辟出“孵化在深圳、轉化在龍川”的產業招引和培育新路徑。
聯動 產業協同 錯位發展
進入歲末,正是各大企業趕訂單的生產高峰期。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內一派忙碌,各企業加班加點趕訂單、忙生產。
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陽光智造”)的鋼結構生產車間,用“熱火朝天”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據該車間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承建了珠海機場、茂名市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23個項目的鋼結構,訂單用鋼量超10萬噸。
建筑工業化、產業化、智能化,也是建筑全產業鏈中的關鍵點。作為中建二局華南公司投資建設的鋼結構專業制造公司,陽光智造自落子龍川的5年里,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市場,通過“設計—制造—安裝”一體化生產和管理的模式,累計完成50余萬噸鋼結構,向粵港澳大灣區輸送了30多萬噸鋼構件。除此之外,該公司的業務輻射廣西、福建、海南、江西等區域,業務拓展到東南亞、中東等海外市場。
握指成拳,發揮各自優勢,以融合發展之勢推動產業大發展。那么龍川如何把自身發展融入協同發展大局,實現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整體合力?建筑工業是龍川制造業“融灣”“融深”的一個鮮活實踐。通過一個建筑項目,可以觀察其中蘊含的龍川錯位發展、聚勢而強的邏輯。
深圳長圳公共住房項目是全國最大的裝配式公共住房項目。在這個項目里,落子龍川的中建二局陽光智造公司負責鋼構件的制造和安裝。如果用搭積木來形容裝配式建筑,那么龍川則參與該項目鋼構件的生產與搭建。
“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產業協同,錯位發展,從而實現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強大的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龍川縣委書記劉力表示,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更加緊密對接“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戰略平臺,在主動融入和服務大局中搶抓機遇,推動區域產業融合促進、聯動發展,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
事實證明,隨著“融灣”“融深”的深入推進,龍川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正以燎原之勢形成新的產業藍海。
正在籌建當中的高鐵新城標準化廠房正是龍川未來的產城融合發展的新地標。該項目由龍川縣與寶安區攜手共建,主要用于承接寶安區外溢產業、增資擴產企業及外遷項目。按照設計方案,項目建成集標準廠房、宿舍、公共配套于一體的工業綜合體,打造兼具綠色、經濟、智能的現代化工業園區。該項目將為龍川主導產業的上下游企業發展提供平臺,探索寶安產業有序轉移龍川及“工業上樓”新模式,推動龍川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實現“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的產城融合發展目標。
除了共建現代化工業園區,龍川縣還深化“一把手”招商機制,通過招商選資、產業招商等方式,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優質“外溢”項目,深度參與產業分工協作體系里。今年以來,龍川縣成功舉辦“9+2”大灣區商會論壇,縣委書記劉力、縣長朱以威等縣領導率招商團隊赴深圳、東莞、廣州、惠州等地,累計外出開展招商活動108次,拜會企業351家,新簽約項目18個,其中投資超億元制造業項目11個,優質完成全年招商任務。
得益于產業協同發展的深入推進,龍川縣的工業顯示出強大活力與韌性。目前,龍川縣工業園區建設如火如荼,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外溢”產業的投資洼地。據統計,截至11月,“一園四小區”累計落戶企業155家(其中上規企業5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7家),合同投資總額近320億元,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建筑工業、應急與節能、先進材料和現代輕工紡織等“4+1”主導產業。
而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外溢”的項目,引領并帶動著龍川“4+1”主導產業的發展。如,從深圳寶安區“外溢”項目景旺電子科技(龍川)有限公司是電子信息產業的龍頭,年產值占到整個產業的大半壁江山,落戶龍川后蓬勃發展,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吸引了山本光電、名格光電、電騰電子等一批知名電子企業入駐龍川產業園,今年1—10月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達到55.37億元。同樣隸屬深圳“外溢”產業的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廣東邁諾工業制造有限公司,引領了龍川現代建筑產業的發展,帶動和集聚了10多家現代建筑類工業企業,逐步形成了集建筑結構、鋼結構、室內裝飾、廚衛系統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現代建筑工業化基地。
聯通 暢通大灣區與蘇區交通“大動脈”
深圳鹽田國際內陸港(龍川)則是龍川“融灣”“融深”的另一個新高地。去年5月,龍川港正式成為鹽田國際內陸港,成功“牽手”深圳鹽田,融入全球遠洋航運“大家庭”。鹽田國際內陸港(龍川)的建立,架起了聯通粵東北原中央蘇區與經濟特區的橋梁,為龍川加快發展注入了新血液、新動力,是深圳、河源兩市加快推動兩地經濟區域合作的又一力作。
龍川縣聯通經濟特區與蘇區這個特殊“橋梁”,強化立體交通體系建設,發揮地處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樞紐位置的優勢,深化與深圳鹽田港的戰略合作,加快物流中心、物流園區、商業網點、專業市場、綜合保稅區等物流節點建設,進一步優化內陸港基礎設施,推動開放型經濟要素加快集聚,更好地與深圳鹽田港同頻共振,加快建設“南貨北上、北貨南下”的重要物流節點,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流通網絡、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交匯點貢獻龍川力量,讓更多“河源制造”聯動全國、走向世界。
深圳是改革開放和創新創業的高地。古龍川曾是閩粵贛接壤交通中心,為“三省咽喉,四州門戶”。當前,龍川縣南近經濟發達的粵港澳大灣區,北鄰江西等廣大內地省份,是廣東沿海與內陸地區的接合部、珠三角的“近水樓臺”,交通地位十分突出,擁有日趨完善的立體交通網,具有聯結“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集散貨物的獨特優勢。
在推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龍川縣堅持全域全面“融灣”“融深”,一體推進軟硬聯通,更加緊密對接“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戰略平臺,在主動融入和服務大局中搶抓機遇,推動高質量發展。
深入推進交通聯通。暢通對外交通“大動脈”。加快梅龍高鐵、龍尋高速公路等項目建設,有序推動龍韶鐵路、龍汕鐵路、通用機場、東江航道擴能升級等前期工作,打造以高鐵、高速公路、航運為重點的立體交通走廊。暢通縣域交通“內循環”。加快國道205 線縣城段改線、國道236 線豐稔至縣城段改建、省道333 線新田至赤光段改建、縣道807線和176 線升級改造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四都至青龍湖旅游公路建設,全力抓好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復核迎檢,打造縣域“1小時交通圈”。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物流圈”,穩步推動龍川保稅物流中心 (B型)、綜合物流園等項目建設,打通直達粵港澳大灣區的物流通道。
深入推進產業聯通。探索“雙向飛地”發展模式,用好寶安對口幫扶機制,加快建設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支持龍川企業在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設立研發基地、企業總部、招商引資窗口,借地借勢借力推動產業加速轉型升級。加快推進高鐵新城標準化廠房,奮力將其打造為兼具綠色、經濟、智能的現代化工業園區,積極探索寶安產業有序轉移龍川及“工業上樓”新模式,推動龍川與寶安兩地產業協同發展、融合發展。
深入推進惠民共享。提升制度型開放水平,復制推廣“雙區”的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進一步打通與“雙區”在投資貿易、質量標準、職業資格等方面的堵點。深入對接“灣區通”工程,全面深化教育、醫療、社保等領域互利合作。發揮好生態優勢,積極引進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投資開發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等產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的重要承載地。
加快交通等硬件建設的互聯互通,推進產業協同分工、融合發展,今天的龍川正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硬聯通”帶動“軟對接”,在深度“融灣”“融深”中激蕩起高質量發展的嶄新氣象,奮力打造東江源頭的新增長極。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鄒昶 劉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