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已組建“強村公司”27家,有力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
產業拓寬富民路 奏響鄉村振興曲
■龍川縣引導用工密集型企業到鎮、村建設“富民工坊”,既解決企業用工難的問題,也為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
■美麗的黎咀鎮皮潭村
核心提示
隆冬季節,龍川大地仍然生機盎然,一幅幅民富、村美、產業強的美好圖景徐徐展開,希望的田野上釋放著鄉村振興的無限動能。
近年來,龍川縣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穩步走出一條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鄉村振興之路。
環境整治出實招 美麗鄉村展新顏
近日,走進龍川縣佗城鎮楓深村,只見清澈見底的河流穿村而過,干凈整潔的水泥路縱橫交錯,清爽敞亮的民房錯落有致,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到處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隨著村里生活環境的變化,村民過上了舒心的日子。村里還通過發展旅游業,拓寬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這是佗城鎮切實抓好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真實寫照。據悉,今年以來,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該鎮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作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通過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全鎮的鄉村“顏值”不斷提升。
不僅是佗城鎮的鄉村大變樣,走進龍川縣的村莊,都能看到景美民富的美麗鄉村新圖景。
鄉村要振興,環境是底色。今年以來,龍川縣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堅持建管并重、點面結合,推動全域整治提升,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各鄉鎮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實現鄉村由表及里的全面提升。
今年,龍川縣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獎補工作方案,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及基礎設施長效管護工作提供資金保障。今年以來,結合市級亮燈考核和農村生活垃圾費收取,龍川已發放獎補資金1342萬元。組織各鎮、村認真落實“清潔鄉村·綠美龍川”百日行動,聚焦“六清三綠一改”等重點工作,著力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存在的短板。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龍川縣各鎮、村累計清理垃圾8000余噸,整治污水466處,拆除無功能建筑3936平方米,清除亂搭建674處,三線整治242處,建設“四小園”1376個,并以鎮為單位開展改習慣宣傳活動305次,落實“門前三包”約14萬戶。
隨著一系列新舉措、新辦法的實施,龍川縣處處可見“潔凈美”的美麗鄉村。
搭建“富民工坊” 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12月10日,龍川縣麻布崗向前村的“富民工坊”——誠鑫源電子廠,幾十名工人正在生產車間里忙碌著,這些工人都是本地村民。今年30多歲的村民黃女士,原來在東莞打工,后來回家結婚生了兩個孩子,為了照顧孩子就沒出去務工了。誠鑫源電子廠開辦,黃女士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入廠,不僅一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而且不影響自己照顧家庭,她覺得十分開心。
目前,麻布崗鎮建有“富民工坊”13家,帶動100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年產值達8000多萬元,就業村民實現人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
龍川縣登云鎮新街村村民李桂霞早年在珠三角務工。結婚后,她在家里照顧老人和孩子。為了補貼家用,李桂霞來到鎮里的“富民工坊”——輝豪玩具二廠務工。李桂霞說:“在鎮里工作,可以照顧家庭,一個月有2000多元收入,能夠補貼家用。”
有場地、有技術、有錢掙。在登云鎮,像輝豪玩具二廠這樣招收本地賦閑剩余勞動力,尤其是婦女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的“富民工坊”共有7家,其中2家由縣工業園企業發包,分布在登云鎮新街村、社區,主要加工手機數據線、玩具、衣物等,提供就業崗位約500個,人均月工資2500元。
在龍川縣,像黃女士、李桂霞這樣的婦女還有很多。為進一步提升“富民工坊”帶動村民就業能力,特別是拓寬低收入家庭婦女的增收渠道,幫助她們實現顧家、務農、掙錢“三不誤”,“富民工坊”專門為家庭婦女設立彈性上班時間,讓她們能夠安心工作,同時強化技能培訓,幫助她們高質量就業。
今年以來,龍川縣結合縣、鎮企業分布及村民結構等情況,探索出發展勞動密集型、做活非遺文化型、直播“共享”型3種運營模式的“富民工坊”,積極統籌閑散時間、閑置資源、閑散勞動力解決企業季節性臨時用工的難題。同時,統一制度、標識,讓“富民工坊”健康運營。目前,龍川縣共設有“富民工坊”43家,帶動靈活就業2897人次。
組建“強村公司” 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近日,廣東省委深改委評選發布20個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典型案例,龍川縣組建“強村公司”、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的創新做法成功入選,并在全省推廣。今年,龍川縣對標學習浙江先進經驗,因地制宜組建“強村公司”,實現24個鎮全覆蓋,簽訂訂單總額達3400多萬元。
產業興,百業興。建立“強村公司”是龍川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一項重要制度。
“強村公司”是指各鎮、村為促進集體經濟發展,按照“產權清晰、收益歸村”原則組建的現代企業的統稱。不同于“特別法人”的經濟合作社在經營范圍、渠道上的嚴格限制,“強村公司”對接市場時在深度、廣度上都更有明顯優勢。
今年,龍川分批次選派干部赴浙江學習“千萬工程”特別是鄉村運營、“強村公司”運作的先進經驗做法,并留派11名村干部在杭州市東恩村、友誼村跟班學習。在全市率先探索“強村公司+”模式,今年3月,龍川縣將“強村公司”作為推進鄉村運營的重要平臺載體和抓手,通過合作運營等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將人才、技術、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注入農業農村。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解決“聯合管理不善”問題。龍川縣出臺了《關于推進強村(社區)公司壯大村集體經濟模式工作方案》,按照“產權清晰、收益歸村”原則組建“強村公司”,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獨資,或通過投資、參股組建公司實體等方式入股鎮村(社區)聯合發展平臺,明確投資占股、利潤分配方式、到期資產處置方式等雙方權利義務、違約責任內容,建立權責明確的內部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制度。出臺《關于推行農村職業經理人、儲備人才培育工作的實施辦法(試行)》,邀請外出鄉賢、產業發展帶頭人等致富能手返鄉協助謀劃和處理“強村公司”事務管理、項目運營,逐步充實管理人才隊伍,推動管理團隊專業化。通過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推動公司規范運營、強化資源統籌整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式,探索形成黨建引領、資源利用高效、強村富民提質、公司運營規范的新做法,培育具有鮮明本土特色的“強村公司”。
探索多元出資方式,解決“原始資金不足”問題。龍川縣指導各鎮因地制宜謀劃出資方式,推動“強村公司”多元化發展。一方面,探索鎮、村合資入股方式,綜合考慮各村資金可承受范圍,由鎮一級經濟聯合總社出資一定比例,剩余部分由各村共同出資合作,如鶴市鎮“強村公司”注冊資本400萬元,實行認繳制,第一年每個村(社區)認繳5萬元,分10年繳足。另一方面,探索村企聯合出資方式,全面摸排鎮域范圍內有意向企業共同合作成立“強村公司”,采取企業出資、各村繳納資金、提供本村資源或村集體資產等方式聯合出資,積累初始資本。結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等因素,以連片土地農田等集體資產入股,同時鼓勵農戶以閑置農房、承包經營權等多種方式入股,并在承接項目時吸納培育脫貧戶作為鄉村工匠,構建資源資產入股、拿租金、掙薪金、分股金的“兩資入股三金收益”股權收益分配共享機制。
創新公司經營模式,解決“發展方式單一”問題。“強村公司”以項目聯建等形式統籌轄區內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實行公司化運營兼顧社會效益,通過整合集體資產資源,打通“沉睡”資源“變現”渠道。龍川縣鼓勵支持各鎮、村發展資產經營型、社會服務型、訂單生產型、工程承攬型4種類型的穩健經營模式,如鶴市鎮“強村公司”結合土地流轉、廠房出租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當地工匠人力資源,以鎮級綠化維護和承接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營業務,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務工增收。
同時,龍川縣積極探索結對共建,推動“強村公司”與“富民工坊”、鄉村共富體等協同推進、互為補充,鼓勵支持農業產業發展社會化服務,參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村際組織聯建、強弱互補、資源共享。麻布崗鎮發揮“強村公司”作用,將鎮域現有的勞動密集型小作坊,按照統一標準推進規范創建,力爭今年培育縣級示范工坊2至3個。
龍川縣組建“強村公司”,改變村集體“單打獨斗”的傳統理念,通過整合鄉村資源、盤活閑置資產、實施優質項目、專業運營管理,以承接鎮級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營業務,探索“以工代賑”發展模式,瞄準農村低收入人群和剩余勞動力,引導企業將勞動密集型產業鏈延伸到農村,形成企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雙向奔赴”的利益聯結機制,全面推動村集體抱團發展,增強產業發展后勁,走出了一條具有龍川特色的鄉村運營新路子,實現村集體經濟和農民“雙增收”。
截至目前,龍川縣累計組建“強村公司”27家,承接項目61個,簽訂訂單總額達3463萬元,營業額1064萬元,已實現盈利106萬元,帶動287個行政村共增收45.75萬元。其中,龍川縣鶴市鎮“強村公司”自今年3月成立以來,成功承接6個項目,投資總額達748萬元,帶動當地群眾就業105人、人均增收2400元,該鎮“強村公司”首次分紅達到20萬元。
成立共享直播間 激發鄉村發展潛力
8月11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鄉村振興助農直播在龍川縣龍母鎮舉行,同時開啟龍川縣2023年鄉村振興電商共享直播活動。
據介紹,開展鄉村振興電商共享直播活動,是龍川縣在產業振興方面的新嘗試。今年以來,龍川縣組織全縣重點電商直播企業、農業企業座談,建立包含主播帶貨情況、產品上市周期等內容的企業交流信息庫,促進傳統農業企業與電商直播企業深入交流。
多次參加鄉村振興電商共享直播活動的龍川縣千川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魏文輝認為,通過舉辦此類活動,打造共享直播間,搭建起農戶、農企與直播企業對接銷售的橋梁,拓寬線上銷售網絡,讓參與農戶、農企和直播企業嘗到了甜頭,實現“小屏幕鏈接大市場”。
今年以來,龍川縣為推廣龍川特色農產品,帶動農民及返鄉青年就業,助力增收,激發農村發展潛力,還引導電商直播企業在四都鎮籌建共享直播間,并以“搭橋梁”“建舞臺”“優服務”等三項舉措籌辦了鄉村振興電商助農巡回直播活動。自8月首次直播至今,共開展助農直播21場,營業額達129萬元,直播間觀看人數42萬人次,商品曝光159萬次,帶動及培訓25名返鄉青年參與就業。
尋找鄉村運營合伙人 打造鄉村新業態
10月12日,龍川縣舉辦“百千萬工程”鄉村運營行動發布大會,現場簽約項目11個,投資總額3.88億元,預計吸引返鄉青年180余人、增加就業崗位460多個。
通過此次鄉村運營行動發布大會,龍川縣搭建了一個鄉村與市場主體雙向溝通的平臺,讓鄉村優質的資源、資產能夠“走出去”,外部市場的資金、技術、人才能夠“引進來”,整合多方要素,共同提高鄉村運營能力,打造鄉村新業態。
龍川在推進鄉村運營中,注重發揮社會資本市場化、專業化等優勢,讓企業和村民當主角,通過挖掘鄉村各類資源、盤活鄉村閑置資產,促進鄉村發展,實現共贏。
龍川縣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由黨委、政府搭建鄉村資產與社會資本的對接平臺,全面立足鎮的特點、村的資源,以盤活利用鄉村資源和資產為目的,以鄉村運營為手段,創新舉辦全縣性鄉村運營行動發布大會,創新探索建立農民和市場主體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價值共創、利益共享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
此外,為發揮鄉賢在鄉村振興領域的獨特作用,3月31日,龍川縣召開千名鄉賢返鄉助力鄉村振興動員大會,催生“歸雁經濟”,大會現場簽約項目8個,投資總額達13億元。同時,該縣以“鄉賢企業稅收助力鄉村振興”激勵政策為抓手,持續引導各鎮、村設立鄉賢聯誼組織和鄉賢平臺,引導鄉賢參與鄉村振興行動,目前已有在冊鄉賢2546名。
■組稿:本報記者 蘇勇軍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黃錦華 ■攝影:本報記者 黃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