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昨日開學
別樣入學禮開啟新夢想
■昨日,源城區越王小學開學第一課,師生揮舞著國旗,共同唱響《強國一代有我在》。 肖斌 攝
■源城區越王小學昨日舉行“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暨2022年秋季開學典禮。 本報記者 肖斌 攝
昨日上午8時許,市第四小學校門口,同學們身著校服、肩背書包,井然有序地進入校園。學校領導和老師們列隊迎接學生返校,有些學生張開雙臂回應著與之揮手的老師。花壇前“我們開學啦”展板打卡點,吸引了不少萌娃和新生家長拍照留影,記錄下這美好的入學瞬間。
昨天,我市各中小學、幼兒園迎來“入學禮”。校方在這一天為重返校園的同學們準備了精彩紛呈的開學活動,讓孩子們在滿滿的儀式感中,開啟新學期的學習和生活。
唱響強國歌 共筑強國夢
“我要獻出我的愛,強國一代有我在。這種精神有未來,奮進偉大新時代……”昨日上午8時許,源城區越王小學3000多名學生齊聚操場,揮動手中的國旗,舞動七彩綢帶,唱響《強國一代有我在》,以精心準備的精彩節目和活動迎接新學期。
在源城區越王小學以“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為主題的開學典禮上,校長張東琳為孩子們上了一堂思政課,寄語孩子們要用實際行動為紅領巾增添光彩,做新時代理想信念的傳承者和開拓者。隨后,孩子們以詩歌朗誦《強國力量》、歌曲表演《強國一代有我在》、全體師生宣誓等方式,用最樸實的聲音贊頌偉大的祖國,表達師生們對共筑強國夢的堅定信心。
在開學首日的儀式和活動中,各校不約而同地將“喜迎二十大”“重溫黨的歷程”“強國有我”等元素融入其中。
儀式感滿滿“入學禮”
開啟求學生涯第一步
端正衣冠、行拜師禮、朱砂啟智、擊鼓明智、書寫“人”字……“入學禮”作為對少兒入學習禮的一種啟蒙教育,近年來漸成小學一年級新生的“標配”儀式。許多小學都通過儀式感滿滿的“入學禮”,引領孩子們開啟求學生涯第一步。
昨日上午9時許,在六年級大哥哥大姐姐的帶領下,源城區中英文學校一年級的新生踩著紅地毯走過七彩拱門。接著,萌娃們在“萬世師表”孔子雕像前,嚴肅認真地行拜師禮。禮畢后,由老師手執蘸著朱砂的筆,點在每位孩子的額頭中央,祝愿孩子們從此心明眼亮,愛讀書、讀好書。“人生聰明識字始”,在老師的指導和家長的協助下,孩子們用毛筆書寫下“人”字,寓意寫字做人堂堂正正、穩穩當當。
儀式感滿滿的“入學禮”,為孩子們開啟了成長的新階段:市二小的孩子們宣讀入學誓言,表示要做一個愛祖國、愛學習、愛勞動、愛生活、講文明、講禮貌、守信用、懂感恩的好學生;市三小的班主任帶著同學們誦讀《弟子規》,讓他們理解學習的重要性、做人的道理和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江東新區廣河外國語學校負責人在“開筆禮”上寄語新生尊敬師長,刻苦學習,熱愛勞動,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走好人生每一步。
開學小禮物 承載新夢想
“新學期,新希望,承載新夢想。”源城區中英文學校開學典禮上,孩子們將寓意著美好愿望的七彩氣球放飛,看著氣球飛向天空,飛向遠方,大家歡呼雀躍。開學的喜悅與憧憬讓校園熱鬧起來。
“今天我早早地就過來了,看著學生興高采烈的樣子,我的心情很激動。”市四小老師藍倚侶笑著說。“我的學生我來寵。”該校一(6)班班主任鄧文意老師為了讓學生更有入學儀式感和學習興趣,給班里每位同學都準備了小禮物,還用氣球、黑板報、學生照片等,將教室布置得整潔溫馨。講臺上擺放著蘋果、梨、蔥、蒜、糖果等,讓學生一一觸摸,寓意平安順利、能寫會算、聰明伶俐。
“哇,我抽中了班長體驗券,我可以當班長啦!”“我的是自主調換座位券。”“我的是免寫作業體驗券!”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新學期學習生活,源城區越王小學的老師們精心準備了“小紅包”、棒棒糖等小禮物,為孩子送上“做最‘棒’的自己,吃最‘甜’的糖”的新學期祝福。
上好開學第一課
激勵學生做時代新人
除了營造歡樂有愛的開學氛圍,各中小學校還積極組織學生上好開學第一課。當天上午,各校師生在線上觀看了以“安全無憂,快樂成長”為主題的《廣東開學第一課》。國家安全、電梯安全、運動安全、校園消防安全、青少年兒童預防溺水、金融安全、食品安全、反邪教、禁毒教育、交通安全……開學第一課通過打造十大安全主題8個小課堂,聚焦家長和學生最關心的安全問題,并科普了許多實用的安全知識。
看完《廣東開學第一課》,同學們表示學到了不少新技能,安全防范意識及自我保護能力也進一步增強了。多數班級還結合實際,以“疫情防控”“交通安全”“防溺水”等為主題,以觀看視頻案例、情景模擬小游戲等方式開展了“開學安全教育第一課”,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筑牢“安全網”。
據了解,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制作的主題為“奮斗成就夢想”的2022年《開學第一課》,于昨晚20時開課。全市各中小學校組織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觀看。《開學第一課》進一步引導學生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從小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心,努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本報記者 鄒茹玉 謝少娜 王淑君 楊堅 見習記者 朱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