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龍窩鎮黃洞村:
前人護林后人種茶 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鷹峰山有機茶園生態環境優良,四周綠樹掩映、風景秀麗。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本報記者 田紅秀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在家門口的茶園干點零活,每個月能拿到1000多元,既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又可以照顧老人小孩。”正在摘茶的紫金縣龍窩鎮黃洞村村民黃遠梅說,這群采茶的村婦都是黃洞村村民,每天一起出門干活,邊干活邊嘮家常,樂呵呵就是一天。
當前,正值夏茶采茶季。記者在黃洞村鷹峰山茶場看到,當地40多名村民正在茶園忙著采茶。其中,69歲的村民曾玉蓮被大伙“笑話”:“她都當阿太了(紫金人稱曾祖母為‘阿太’),天天跟著我們一起出來干活,身體好得很。”
聽到大伙說她,正在采茶的曾玉蓮抬起頭,笑瞇瞇地看著記者,露出一口整齊的白牙,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我都快70歲了,每天還能賺到100元,很開心,也很滿足。”
據了解,黃洞村鷹峰山有機茶園創辦于2006年,目前茶葉種植面積約400畝。因為發展茶產業,2021年9月,黃洞村被列為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
說起這個茶園的發展歷程,還有一段當地村民熟知的感人故事。
外出干部自掏腰包護林
說起這個茶園的創辦,已經退休多年的老村支書李兆靈感慨地說:“要不是外出干部出錢保護黃洞村的山林資源,別說發展茶產業,村民喝水都成問題。”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黃洞村的森林資源還算豐富,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普遍薄弱,秉持“靠山吃山”的傳統觀念,出于生計砍伐林木不在少數,那時只要獲得林木砍伐許可證,便可上山砍伐樹木,增加經濟收入。
當時,黃洞村外出干部李元蕃意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關系著黃洞村乃至整個龍窩鎮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李元蕃自掏腰包,逐個收購村民的林木砍伐許可證,用拳拳之心守護著黃洞村寶貴的森林資源。
據當時經手此事的村委會副主任李甘棠說,在村民向村委會申請林木砍伐許可證時,村里都會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村民同意的話,即可簽訂補貼協議,當時以每立方米100元的價格作為補貼,勸導村民10年內不要申請砍伐樹木。
李元蕃的兒子李愛民說,父親為了保護家鄉的生態環境,自掏腰包阻止村民砍伐樹木。家人在清理老人遺物時統計,父親用于保護黃洞村生態環境的資金有20多萬元。
后人繼續保護生態,造福當地百姓
走進鷹峰山有機茶園,很容易被這里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所吸引。茶園清泉長流,霧滋露潤,四周被繁茂的樹林包圍。來這里的游客說,難得在廣東找到這么好的生態茶園。
目前,黃洞村的森林覆蓋率86.7%以上。李兆靈說,黃洞村如今擁有這么好的生態環境,是幾代人努力的成果。
李元蕃將自己的大部分收入用于保護家鄉生態環境,他的家人不僅沒有反對,更是以另一種方式繼續保護家鄉生態環境。
2006年,李元蕃的家人創辦鷹峰山有機茶園,發展茶產業的同時,繼續保護黃洞村生態環境。
當地村民李乃鐵告訴記者,自從茶園民宿營業以來,他就負責廚師的工作,每月收入4500元。除了李乃鐵,目前在茶園長期工作的還有其他13名村民,每月收入約3600元。此外,茶園每月還需要摘茶、除草等零工,摘茶旺季和旅游旺季,每年用工量90多人。
除了解決當地村民就業問題,目前整個茶園1000多畝的面積中,只有100畝是李愛民的自家山地,其余都是租用當地村民的。對當地村民而言,這是一筆長期、固定的收入。
李甘棠說:“雖然李元蕃老人去世了,但慶幸的是,他的后人在這里建起了茶園,辦起了民宿,繼續造福當地百姓。”自從茶園創辦以來,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現在的黃洞村,綠樹掩映、風景秀美,村里隨處可見需要幾個人手拉手才能環抱的樹木。地處黃洞村的鷹峰山,如今憑借優越的資源條件,被劃為紫金天娘丫縣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納入更加科學的管理體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