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柳城鎮以技術創新和能源革新為抓手推動產業發展
萬綠智慧無人農場水稻年產量達3000多噸
■去年9月的東源縣柳城鎮的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的稻田
■文:本報記者 雷宇爍
■圖:本報記者 鄧宇權
去年以來,東源縣柳城鎮深入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市委“138”具體安排,按照東源縣委“1177”具體安排,錨定打造全省“農業大鎮”發展定位,立足資源稟賦,緊緊圍繞“一田兩茶三產”發展思路,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培育創建典型鎮村,激發鎮域活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以技術創新和能源革新為抓手推動產業發展。
智慧農業:
科技賦能農業發展
近年來,柳城鎮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院士團隊的技術支持下,以良田、良法、良機、良種“四良”融合模式,推動絲苗米全產業鏈升級,打造出全省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萬綠智慧無人農場——柳城鎮萬畝智能化糧食生產示范基地。該基地現有稻田5200畝,其中1500畝示范區實現了無人化耕作,耕、種、管、收都由無人農機代為完成。無人收割機、打田機、運糧車、直播機、插秧機等一系列先進設備,在北斗導航的精準指引下,高效作業,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
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實現了耕種管收全流程自動化,還通過搭載多光譜攝像頭的無人機進行巡田作業,實時傳輸稻田水肥情況,為無人植保機的打藥任務提供精準規劃。這一系列科技手段的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為解決農村“誰來種地”的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萬綠智慧無人農場技術負責人楊勇站在田埂上,望著眼前這片充滿生機的稻田,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他說:“5000多畝土地中,3000多畝用于制種,1000多畝種植絲苗米,年產量達3000多噸,對外托管服務面積已經超過6萬畝。”楊勇回憶起農場剛起步時的情景,那時他對智慧農業的概念知之甚少。然而,隨著羅錫文院士團隊的入駐,一系列先進的農業科技設備和技術被引入農場,徹底改變了他對農業的認知。“最初,我們對這些高科技設備不太懂,擔心它們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困難。”楊勇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看到了這些設備帶來的巨大變化。無人收割機收割速度快,而且稻谷損失率極低;打田機平整土地的效果比傳統方式好得多,運糧車的自動化運輸大大提高了效率。
能源革新:
推動產業綠色發展
柳城鎮不僅擁有自然生態之美,更有經濟發展之美、綠色轉型之美。近年來,南方電網廣東河源供電局(下稱河源供電局)在柳城試點建設了河源首個“全電示范村”,通過打造農業種植、農業養殖、農產品加工、居民生活等全場景電能替代應用,全面推動綠色清潔能源體系建設,推動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和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
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背景下,產業發展正經歷一場深刻的低碳轉型。以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為例,農場的日常運作,從種植前期的育種、育苗,到中期的灌溉、消殺、施肥,再到后期的運輸、烘干、存儲,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電能的支撐。河源供電局聚焦服務糧食安全,建設充裕可靠的電網,全力支持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冷鏈、電氣烘干稻谷、機械作業等電力需求,助力打造廣東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和智能化融合發展的樣板。
農作物的種養收是結合節氣開展的,在收獲季節產生大量商品,終端價格不高,售賣周期不長。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王先生表示,對于農產品周期問題,該公司會借鑒一些外市做法,如壽光市稻田鎮崔嶺西村的智能化蔬菜大棚,通過電氣化改造,實現了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該公司在基地建成了電儲藏室(冷庫),可將烘干的稻谷儲藏12個月,鎖住了絲苗米的香氣,保證了大米純天然的味道,也保證了產品的價格和銷量。此外,萬綠智慧無人農場還建成了電氣化碾米中心、烘干中心及儲存冷庫等,實現稻谷從烘干、儲存、成米全程電氣化綠色發展。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