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竹枝詞里的河源民風民俗

——為河源人記錄下了前輩日常生活場景

2025-02-11 15:53:16 來源:河源日報

4fb581c93cfa4912c2c03a81d7e10fc2_hyrbs0209001_002_01_s.jpg

■民國時期(1930年測圖)和平石含村地圖。

879e870a8f97141087bb43231ecd1e74_hyrbs0209001_002_02_s.jpg

■徐傅霖早年留影

■本報記者 凌麗

歷史上,河源現轄各縣區都曾流行一種介于詩歌與民歌(或稱山歌)之間的體裁——竹枝詞,內容上多反映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和男女愛情等,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竹枝詞作為記錄風土民情的詩歌形式,在河源的流傳與客家文化、茶葉貿易、節慶習俗密切相關,為各地各時期縣志的民風記錄做了更生動的補充。在竹枝詞里,作者濃烈地表達了對家鄉風俗的贊美和對鄉音的珍視,對家鄉有著強烈的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

竹枝詞與山歌的異同

竹枝詞與客家山歌,兩者都起源于民歌,都吸收了民歌的常用表現手法,如比興等,同時運用白描手法,簡練明快地描繪出社會萬象??图疑礁枰采朴帽扔鳌㈦p關等修辭手法,能夠把人們心中無影無形的思想情感轉化為具體可見、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二者在句式上多為七言四句體,結構整齊,語言流暢,通俗易懂,且極少用典,也都大量運用民間口語、俚語和地方鄉音,易于傳唱,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和生活氣息。兩者內容也相近,都反映了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和男女愛情等,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

其不同點也頗為明顯,竹枝詞起源于民歌,后由文人加工發展而成,具有濃厚的文人色彩;而客家山歌則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運用客家口語,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竹枝詞在創作過程中,作者會自覺不自覺地融入近體詩的平仄格律意識,使得竹枝詞在韻律上更加嚴謹,因此在形式上更接近七言絕句,語言平易近人但更文雅;而客家山歌歌詞結構嚴謹,但更注重押韻和節奏的自由,雖然講求押韻,但又會靈活變通,不會拘泥于押韻要求,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形式上與七言絕句相似,寫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語言平易近人、朗朗上口。

竹枝詞作者多為文人,文人創作時會注入憂國憂民的情懷、情思與文學修養,內容多描寫當地的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語言清新活潑、生動流暢,民歌氣息濃厚;客家山歌則是客家人口頭創作的智慧結晶,反映了客家歷史文化、勞動生活和民俗風情,歌詞注意形象化,運用多樣化的修辭手法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

河源現存竹枝詞

多為當時文人所作

河源現轄各縣區仍保存著一些竹枝詞,記錄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反映了該地區的社會文化特色和風俗。如清代廖鳴球的《河源竹枝詞》《槎江竹枝詞》、晚清民國時刁臨云的《老隆竹枝詞》、民國李永川的《隆岐路上竹枝詞》、清代和平縣徐旭曾的《興隆竹枝詞》、民國徐傅霖的《石含竹枝詞》、曾碩鵬的《和平竹枝詞》等。

不同地區、不同作者的竹枝詞,描寫了當地當時的風土人情,不僅是文學作品,體現了河源各地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是研究河源地區歷史、文化、風俗的重要資料。

清代乾隆年間廖鳴球的《河源竹枝詞》《槎江竹枝詞》,反映了清代河源豐富的風土人情,如節日習俗、鄉村生活、漁業活動、市井貿易、自然風光等。

《興隆竹枝詞》,作者徐旭曾,他站在儒家知識分子的立場上,描述了家鄉耕讀傳家、風土習俗,并批判了客家人洗骸、溺女等惡俗,贊揚了石含民風淳美,無此情弊。

徐傅霖的《石含竹枝詞》,作于1937年前后,描述了河源地區下車石含徐姓的歷史、村居環境、宗族關系、田間農務及造紙業等情況,透露出作者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刁臨云的《老隆竹枝詞》,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春日美景、世俗生活以及作者的個人情感,通過對自然元素與人文景觀的描繪,表達了對家鄉的深切思念與贊美之情。

他們為什么要作竹枝詞?徐旭曾曾有一篇很精彩的講述。徐旭曾(1751-1819年),字曉初,和平縣下車石含人,乾隆壬戌科進士徐廷芳之曾孫、乾隆丙戌科進士徐延泰之侄,嘉慶四年己未科(1799年)第67名進士,被客家學術界尊為客家學的開山鼻祖。

在徐旭曾的《興隆竹枝詞》前,寫有一段小序,大意是:我做了個小小的官三年,卻已經離開家鄉十年了。每當回憶起家鄉的某個山丘、某條水流,總覺得它們還在我的家園里。誰說那些景致只適合高雅或飄逸的描繪,我耳邊響起的依然是家鄉的方言土語。我姑且以竹枝詞的形式,來記載和傳揚家鄉人們的論談。我說的話,大家姑且聽聽,這可不是蘇東坡那樣講鬼怪的故事;誰清醒誰沉醉,也別去糾結屈原那樣的悲情。理解我的人,知道我是出于一片好意;但當我寫這些詩偈的時候,哪里又能找到那千層佛面般的深奧呢?家鄉鄰里間風俗的美好,那些土音土調,說出來的也不可能得罪人。

熱愛家鄉的徐旭曾,以竹枝詞的方式,來表達對家鄉的歸屬感,這不僅是一種文學形式的選擇,更是一種對家鄉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表達了對家鄉風俗的贊美和對土音的珍視。他認為,家鄉美好的風俗是值得稱頌的,而那些土音土調,雖然可能顯得粗俗,但卻有著獨特的韻味和價值,聽到的人應該引以為戒,要珍惜和尊重這種鄉土文化。

徐傅霖石含竹枝詞

徐旭曾的后人徐傅霖(1879年-1958年1月12日),字夢巖,是中華民國時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法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后,1949年10月他離開廣州前往香港,不久移居臺灣。

久居外地的徐傅霖,對家鄉下車鎮石含村魂牽夢繞。1937年左右,時勢不穩,正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這時,徐傅霖寫了12首竹枝詞,全面而生動地展現了石含地區在1937年左右的自然風光、農耕生活、社會和諧、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色。通過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意象,徐傅霖不僅描繪了當地的物質世界,還深刻揭示了人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傳統。這些竹枝詞不僅是對當時社會生活的記錄,也是對地方文化和歷史的珍貴貢獻。

在這組竹枝詞中,徐傅霖首先描述了徐氏望公祠的歷史淵源和六世興隆的景象,以及當地人在文化上的成就,許多名字都得到了朝廷的認可:“望公祠建自明時,六世興隆分一枝;文物衣冠今濟美,許多名字達丹墀(丹墀象征朝廷)?!?/p>

第二首繼續追述家族歷史,展現了南州支派的繁衍和五代同堂的家族繁榮,以及財富分配的故事:“盤古廟前說笑談,南州支派別三三;簪纓五代同堂茂,拾萬家財分九男?!?/p>

第三首贊美了徐氏所居地石含村的山水與風水:“石含山水問若何,綠水青山四面羅;漫道山多嫌水少,回環水口有三鵝?!?/p>

第四首描繪了村莊的和諧生活,當時并不常見的三姓和諧同居一村,遠離城市喧囂,人們循規蹈矩,訴訟稀少,保留了上古的淳樸風氣:“一村三姓共安居,不近城池不近墟;循份人多爭訟少,猶存上古舊規模?!?/p>

客家人非常重視子弟的教育,第五首即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蒙師經館培育英才,學生們勤奮學習,不等試期來臨才開始努力:“蒙師經館育英才,立雪齋中桂正開;勤苦功夫當早下,讀書休等試期來?!?/p>

第六首開始講述耕種之事,描繪了二月春天的美麗景色,山花爛漫,湖水充盈,春雞報曉,農民關心耕種:“二月春深風景殊,花盈山嶺水盈湖;醒來偶聽春雞唱,谷種耕牛問有無?!?/p>

“禾黍桑麻滿地生,田翁早起各催耕;一年兩季收成候,飽聽村村打稻聲?!钡谄呤渍故玖颂镩g的豐收景象,禾黍桑麻茂盛,農民早起催耕,兩季收成,村莊里打稻聲此起彼伏。

第八首描述了秋收后的慶?;顒?,用鮮雞美酒做禾圓,慶祝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鮮雞美酒做禾圓,黍角香生口角邊;秋報春祈無限好,暖衣飽食樂豐年?!?/p>

和平紙業歷史悠久,民國時更是銷路甚廣。第九首即說到人們除了耕田還耕山,立夏時節扦竹麻,新紙質量好,反映了當地的造紙業和農耕生活:“耕田以外又耕山,扦竹麻逢立夏間;共說今年新紙好,幾時去賣幾時還。”

第十首描繪了深山中的自然資源和牧童樵夫的生活,黃昏時分唱歌歸家,充滿田園詩意:“寨名獅子又飛龍,一望深山筍蕨肥;牧童樵夫常往返,黃昏時候唱歌歸?!?/p>

靠著江河的村莊,魚是重要的食物?,F在已不常見的魚梁,民國時仍然遍布各村:“江廣河邊古渡傍,一河幾處有魚梁;年年大雨淋漓候,無數鮮魚喚客嘗。”江廣河邊的古渡和魚梁,大雨后鮮魚豐富,吸引客人品嘗,反映了當地的漁業和市集生活。

最后一首對上述內容作了總結,贊許鄉村的勤儉風尚和豐富的物產,特別指出許多田家都是讀書家,強調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村鄉勤儉不奢華,處處田園物產嘉;放眼人煙稠密際,田家半是讀書家。”

這12首竹枝詞是一個整體,不僅是對當時社會生活多方面的記錄,也是對和平下車地方文化和歷史的珍貴再現。

乾隆年間的河源城“幻燈片”

清乾隆年間上城人廖鳴球的兩組竹枝詞,描寫城市生活,也是別有趣味。節令、物產、農功、風俗、八景,俱躍然紙上,仿佛看著一組組“幻燈片”,生動異常。

《槎江竹枝詞》便有幾處說到槎城年俗,如“木湯浴罷醉屠蘇,楚楚衣冠賀道途。幾日拜春嬌客到,三元一品喚提壺”,描繪的是除夕時節的景象,人們沐浴更衣,賀歲道途,迎接新春佳節的到來。

元宵節前后,槎城“連天簫鼓鬧城東,結彩爭迎天后宮。淡掃娥眉青掌扇,盤龍高髻小鞋紅”,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天后的崇拜和迎神賽會的盛況。

槎城臨水,水道四通八達,關于江上風景、水上風俗的,亦有描述:

“龍津渡口月浸波,夜夜更闌唱水歌。此調凄涼何處起?隔江無數疍家婆?!边@首描繪了龍津渡口夜晚的水歌場景,這些凄涼的水歌由隔江的疍家女子所唱,反映了水上人家生活的不易。而更小的船上姑娘,則是“三三魚艇自江湄,小小艇姑綠簪垂。鴉叫斜陽催晚渡,低聲哥嫂把橈移”,可以想見,彼時天真無邪,未知生活之苦的小小艇姑,未來也許依舊活成前輩唱著凄涼水調的疍家婆。

“斜風吹雨打漁艭,厭看波光手掩窗。尾尾鰣魚循水下,郎今船在虎頭崗?!狈从沉怂先思曳蚱迍e離的小場景,更見得相思之苦。

靠水吃水,在河里討生活的人們很多?!皩毥核疂q飛花,小艇無篷亂似麻。網得鰣魚當夏賣,沽來雙酒醉漁家”,形象地展現了寶江一帶的漁業生產和漁家的生活狀態。而老城勝景之鱷湖,當時也有不少水產資源進入市場:“鱷湖環郭漾清波,萬尾潛鱗動碧荷。記得年年十月朔,家居湖背捕魚多?!?/p>

廖鳴球還寫了槎城的一些商貿活動?!奥购枋⑨烎~坑,頂好香如雀舌烹。山客販來三月候,老城賣遍過新城”,反映了茶葉貿易的繁榮,山客將茶葉販運到河源縣城,然后在老城和新城之間進行銷售。

“鄒家園里畫成行,薪市人來各自忙。價定指知廬一所,一肩挑去賣柴郎?!泵枥L了柴薪市場的交易場景,薪市人各自忙碌,價格談妥后,賣柴郎便挑著柴火離去。

“化龍橋上日初浮,販果人多七月秋。梨子荔枝都上秤,論筐攜出賣番榴。”則展現了水果市場的熱鬧,七月秋時,化龍橋上聚集了許多販賣水果的人,他們將梨子、荔枝、番石榴等水果論筐賣出。此外,社子前的栗子、下郭(今下角)的筍、城西的生菜,都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廖鳴球的筆端。

“十字街頭闘藥材,金銀花已傍春開。貧婦手攜麻布袋,愛錢爭向嶺頭來?!狈从沉水敃r街頭藥材貿易的繁榮和貧婦們的生計方式。

此外,廖鳴球還描寫了槎城婚俗、鄉村生活、市井貿易、漁樵生計等,生動地為各時期縣志“風俗”或“民風”一節作了更詳細的補充。

那么,縣志中是怎樣描寫河源人的民風的?“民俗尚農重谷,習于勤勞。業農者一歲兩舉,而冬春之交多種二麥,幾無間隙?;蛄曎Q易,或習技藝。居市趁墟,亦營營終日,其傭工之人得值甚微,竭手足之力,率不能畜其妻子,幸薪米不貴,食力者猶可糊口。民間婦女與男子均勞苦,采薪運水者不絕。有襁負提孩任肩擔之重者,習以為?!保ㄍ巍逗釉纯h志》)相形之下,這一首首竹枝詞,像一張張實況照片,更為真切與親切,為河源人記錄下了前輩日常生活場景。

    上一篇:規范商標業務受理窗口工作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