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在一起,就沒有翻不過的山”
河源青年江偉母親用20年堅守與付出,陪伴兒子鑄就勵志人生
這是一段令人熱淚盈眶的母愛故事。2005年,河源青年江偉慘遭歹徒砍傷,全身僅左手4指能動。他的母親彭友娟以柔弱之軀扛起如山責任,用20年的堅守與付出,陪伴兒子鑄就勵志人生。
耗盡心血走上尋醫(yī)路
母愛撐起康復希望
江偉曾是一名十分優(yōu)秀的學生,在小學、初中時,他的書法在全國、省、市多個比賽中獲得獎項。2005年,年僅17歲的江偉被歹徒砍成重傷,昏迷了81天,幾乎成了植物人。面對重傷昏迷的兒子,彭友娟沒有絲毫遲疑,毅然帶著兒子踏上輾轉全國的漫漫求醫(yī)路,她不放過任何一絲康復希望。
在漫長的求醫(yī)途中,彭友娟既要悉心照料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江偉,又要為天價醫(yī)療費四處籌措。醫(yī)院病房里,她無數次緊握兒子的手輕聲安慰:“別怕,有媽在。” 困了,她就趴在床邊小憩,稍有響動便立刻驚醒查看。幸運的是,江偉挺過來了,但遺憾的是他不能行走、無法說話,最開始的時候,連飲食都需要家人幫助。
20年細心呵護
在母愛中有尊嚴地生活
受傷后的江偉長期臥床,生活起居全依靠他人。每日天未破曉,彭友娟便起身,精心準備營養(yǎng)早餐,變著花樣滿足兒子口味,她耐心地為兒子洗漱、擦拭身體、更換衣服,將家中收拾得窗明幾凈,讓江偉的房間始終充滿陽光與溫馨。
為緩解兒子的心理壓力,彭友娟經常推著他到院子里曬太陽,與他分享外界趣事。20年來,她始終將照顧兒子視為人生頭等大事,“只要看到兒子干干凈凈、舒舒服服的,我再累都值得。”這份細致入微的呵護,讓江偉在困境中依然保有生活的尊嚴與希望。
筆耕不輟逐夢路
母愛托舉文學之光
在康復過程中,江偉愛上了寫作。自2011年起,他用能動的左手4指,在鍵盤上敲出對生活的感悟與熱愛。彭友娟得知后,成為兒子最堅定的支持者。每當江偉完成一部作品,她都欣喜萬分。
隨著江偉在網上發(fā)表的文字收獲眾多鼓勵,2011年10月,他開始創(chuàng)作第一部小說《大秂物》,并于2014年出版。截至目前,他已出版12部作品。
為推廣兒子的作品,彭友娟不懼嚴寒酷暑,騎著電動車奔波各地,將書籍送到讀者手中。在母親的支持下,江偉的文學之路越走越寬,寫作成為他生命的支柱,而彭友娟就是他背后永不倒塌的靠山。
談及這20年的艱辛與堅持,彭友娟眼中閃爍著溫柔而堅定的光芒,動情地說:“過去的日子,再難也一步一步走過來了。看著孩子用文字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義,我非常驕傲。往后的日子,我相信我們還會遇到新的挑戰(zhàn),但我從不害怕,只要我們在一起,就沒有翻不過去的山。”
■本報記者 蘇勇軍 孫紅 葉春雨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