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綠”交融映義合
——東源縣義合鎮以紅色資源帶動綠色產業發展

■文:本報記者 劉永菲
■圖:本報記者 馮曉銘
近日,“奮斗百年路·老區煥新顏——走進廣東革命老區”采訪團來到河源革命老區——東源縣義合鎮。記者一行走進義合鎮,眼前的景象令人驚喜:新建的農房錯落有致,文化廣場旁的滿池荷花開得正艷,村民小孩在涼亭下休憩,秀美田園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勾勒出新時代、新農村的面貌。
“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都過上了好日子。”村民李水天說起近年來生活的變化,喜上眉梢。如今的義合鎮,從歷史的煙塵中走來,發展方向明確,發展動力充足,通過挖掘紅色資源、發展綠色產業,村民鼓起了“錢袋子”,過上了好日子,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闊步前進。
紅色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初夏時節,綠蔭蔥郁。坐落于義合鎮下屯村的阮嘯仙紀念館訪客如云。“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好好學習,好好鍛煉,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力量!”紀念館前,40多名紅軍夏令營學生向黨宣誓,學習紅色文化,感悟紅色革命精神。紀念館內,游客跟隨講解員的步伐,聆聽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批黨員、工人運動先驅、青年運動領袖阮嘯仙的革命事跡。
廣東省審計廳派駐義合鎮下屯村第一書記顧小岳介紹,游客絡繹不絕是下屯村的常態,自阮嘯仙紀念館修繕開放以來,每年吸引著大量省內外游客前來開展黨建活動、青少年旅游、研學等。目前,阮嘯仙紀念館日均接待游客6批次,熱鬧的時候有十幾批次,多達500人。
如今熱鬧紅火的下屯村,在5年前卻是另一番面貌。顧小岳回憶,下屯村曾是省定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剛來村里時,進村的道路泥濘不堪,村民出行要靠東江上的幾艘小船擺渡。定點幫扶小組到來后,通過多方籌款,對村里的道路設施、村容村貌、用水用電等各方面進行改造。經過幾年努力,下屯村出行難、發展難的問題得到解決,村容村貌得到巨大轉變,通過集體運營紅色旅游資源,做好各項旅游服務,下屯村成為了“紅色文化村”,通過發展研學旅游、農村電商、廚師基地等產業,促進了村民增收致富。2020年,下屯村村集體收入從5年前的3800元提升到40多萬元,2021年預計達到70余萬元。
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鼓起了村民的口袋,也提升了村民的思想。顧小岳告訴記者,阮嘯仙為革命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村民的信仰也有了徹底轉變。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當需要征用村民的田地進行修路時,因為阮嘯仙的“舍小家為大家”精神的感化,村民都愿意為村子的發展作出貢獻。
綠色產業帶動村民致富
農村可持續發展,還需要產業的帶動,義合鎮依托紅色資源和本地資源,積極探索綠色產業,帶動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在義合村順景農民專業合作社,4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內有序擺放著一排排的赤靈芝。
順景農民專業合作社于2007年開始運營,集赤靈芝科研、栽培、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以帶動村民共同富裕為目標,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組織本地的農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還為農戶提供種子、技術培訓、統一收購等,鼓勵村民種植赤靈芝。目前,共有30戶農戶加入合作社,收益按照股金進行分紅,入股一元分三毛,占股最多的股東投入20萬元,一年可以分紅6萬元,最少的股金5萬元,到年底也有1.5萬元收入。“我是帶頭人,入股比較多。”李水天笑稱,經過幾年發展,合作社的股金已經從50萬元增加到500萬元,合作社每年生產菌孢30萬袋左右,產孢子粉10萬袋,每斤靈芝孢子粉可以賣到6000元。除了入股分紅,合作社還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每月4000元還包吃包住,保證村民有固定收入,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
順景靈芝是義合圍繞“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規劃發展的其中一個項目,各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如曲灘村香菇種植和肉雞養殖;超陽村種植紅心蜜柚、柑橘;香溪村養殖羅氏蝦……綠色產業為老區的發展不斷注入新動力,助推老區在鄉村振興之路上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