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老戰士張一中:

回憶河西民工團與燈塔迎軍支前團

2023-04-23 10:24:17 來源:河源日報

98eaf40a598376c2d030d3ac515a7f71_0423004_001_01_s.jpg

■張一中的軍裝照 資料圖片

30a4a5718de013dac523251b34554d01_0423004_001_02_s.jpg

■1949年8月12日,《粵贛報》報道河源縣積極組建迎軍支前動委會、民工隊等組織。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張一中,東源縣船塘鎮三河人,歷任河源縣河西區政工隊隊長兼支援解放老隆民工團團長、中共燈塔區區委書記兼區武工隊指導員、中共河源縣紀委副書記。1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船塘中學以學生會主席的身份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46年6月,內戰掀起腥風血雨,河源縣的各級中共黨組織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張一中轉移到老隆師范讀書,并繼續從事地下工作。一年半后,他離開老隆師范,回到河西區,之后參加了土改、反國民黨的武裝斗爭、解放老隆等革命工作。多年前,筆者曾采訪過張一中老人,滿頭白發的張一中精神矍鑠,口才甚佳,記憶清晰。因張一中先生已離世,本文結合當時采訪資料及其他相關材料,講述1948年前后發生在燈塔一帶的張一中親歷過的革命往事。

組織迅速、運送及時的河西民工團

1949年5月7日晚,國民黨保十三團全團起義,團長曾天節與邊縱參謀長嚴尚民、東二支司令員鄭群等所作起義決定之第六項,為由邊縱負責發動解放區群眾1000多人于5月11日到達龍川大橋附近接運保十三團的械彈物資,運回解放區船塘。

邊縱行動極迅速,第二天清早,馬上就開始組織布置河西民工團工作,此時曾天節等才剛剛回到藍口駐地。

10日,河西工委組織委員劉波,召集六鄉(船塘、三河、上莞、漳溪、駱湖、曾田)會議,傳達河西工委決定,要求在3天內組織好民工團。

當時張一中是河西工委下屬船塘三河鄉總支部書記兼鄉長,5月剛被調到燈塔當區委書記,歐陽源當區長,當時還未赴任。

河西民工團的組織工作,由張一中任政委,歐陽源任團長,負責進行組織,13日組織完畢。

《解碼邊縱——粵贛湘邊縱隊口述史》中,張一中對組織到的人數記得極清楚:“第二天,民兵開始報名選拔,按計劃6個營,1個鄉1個營,鄉長就是營長。船塘、三河、上莞3個連,漳溪、駱湖、曾田2個連,一共組織了15個連1730人。”

民工團按時組織完畢,人數名單報上去后,14日來了命令,要求于15日下午6時趕到龍川老隆水貝小學集中,共40多公里。

1700多人的隊伍兵分三路,浩浩蕩蕩前往老隆。一路為船塘、三河2個鄉6個連從李田經過龍川義都到老隆水貝;一路為上莞、漳溪2個鄉5個連從上莞經柳城、佗城到水貝;一路為駱湖、曾田2個鄉4個連,從曾田經柳城、佗城到水貝。

走在路上,張一中還看到國民黨飛機從空中掠過。彼時老隆戰斗結束,駐河源縣城的國民黨一九六師亦趕往老隆。

步行的旅程甚是艱辛,張一中回憶,他們還翻過了一座叫猴嶺的大山,上下山都要四五個小時。

三路人馬,都在15日下午6時前準時到達了。去司令部領糧食做完飯吃后,司令部下達各連目的地的指令。

16日早上,民工團大部分人到國民黨老隆糧倉挑大米,2個連去國民黨師部挑槍支彈藥,2個連到作戰指揮部挑繳獲的國民黨物資,還有游擊隊替換下來的舊武器。

張一中回憶,“我們一提到東西就走,趕回船塘。搬了1300多擔大米,600多支槍,300顆地雷,還有60炮和炮彈。部隊有人造冊登記,大米、槍支彈藥放在船塘、新寨鄉、三河鄉流洞村。”

當時的民工團有多熱烈和迅速?1949年6月15日《粵贛報》第三版有篇文章,講述幾名戰士在一間小房子里聊天,其中有的是從國民黨陣營起義過來的。一個隊副提到投誠兵士亞侖,他轉述亞侖的話說:“以前我背著槍東跑西走,拉不到一個民夫,而解放區的人民,縱使在風雨的日子,只要一號召,上萬名民夫便連夜前來,這是我們做夢也想不到的。”亞侖和司藥官本是要押送物資到老解放區的,他們押送的物資在碼頭被很多民夫搶著搬去了,在忙亂中,他只找到最后一擔,其余都不知去向。最先可急壞了司藥官,這時他又氣又惱,失去了這么多的物資,還能回隊嗎?兩人緊跟著最后一擔,帶著苦惱和慌亂的心,拖著沉重的腳步,到了目的地。啊!往前一看,一擔擔物資擺在眼前,就是剛才民夫們搬運過來的,他保管的十多擔放在另一角,一點也不亂,一個也沒有漏掉。“這就是解放區的人民。”

當時張一中是餓著肚子去組織民工團的,出發之前,他餓倒在路溝上。“我在三河,營部共有12人,要出發,明天要跑90華里,要吃飯還沒糧食,怎么辦?那季節剛好收獲黃豆,去向老百姓借了6斤黃豆,發水加點鹽煮熟了,大概每人分了四五兩黃豆。我就吃了幾兩黃豆,走了40多公里,走到離老隆還有大概5公里吧,不行了,我餓倒了,跌倒在路溝里,什么都不知道了。民工團沒有衛生員,他們七手八腳把我抬到阿塘壩的茶亭,我醒了。他們問我怎么樣,我根本不能說話,只用手指指著自己的肚子。”人們這才知道是餓的,趕緊跟茶亭老板要了幾兩米煲粥,張一中吃了半碗粥后才能說話,又能走路了。當時采訪張一中等老戰士的女作家張黎明很奇怪,為什么連飯都吃不上,還要去迎軍支前呢?老戰士們有的剛剛分了田,很高興,要支持部隊;有的沒去過老隆,都搶著要走出山溝去看看“大城市”。聽了眾多老戰士的回答,張黎明得出自己的答案:“人心在,共產黨贏了老百姓,分田分地,減租減息,就一個‘米’字,贏得也太簡單了,事實就這樣簡單。”(《解碼邊縱——粵贛湘邊縱隊口述史》)

東二支七團解放燈塔

燈塔解放時間較早,于1949年3月26日全區解放。

燈塔位處交通要道,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張一中回憶燈塔在1948年左右的節點上的交通戰略意義時說,燈塔是河源城國民黨駐軍154師與忠信駐軍保安五團聯結的必經之路,北聯河西根據地,南接河源城近郊東埔和仙塘,是河西根據地往南拓展的主要障礙,國民黨軍隊在燈塔設立了據點,以賴克仁為首組織了50多人的聯隊,還有一個縣警中隊在燈塔設防。

中共九連工委為確保九連山根據地和河西根據地的安全,1947年冬,九連工委書記嚴尚民率工委主力連會同鄭風、黃日率領的鐵流隊和長江隊,從河西出發遠道奔襲燈塔聯防隊,雖未奏功,卻收到了很好的振奮人心的效果,1948年2月起河西附近根據地多地民眾在當地黨組織領導下紛紛加入部隊參與反對國民黨統治的斗爭。當年4月,中共河西工委(屬縣委建制)派黃明任燈塔特派員,先后在燈塔、順天建立了黨支部,并普遍建立農會、政權與民兵組織。

1948年11月16日的《香港工商日報》,簡要記載了兩次小戰役:河源縣屬燈塔市,昨十二日晨被自稱河西區第七團“匪”60余,持輕機槍三挺,企圖洗劫,自衛隊與“匪”激戰甚烈,傷、斃“匪”十余名。又,“匪”百余名攻入燈塔鄉公所圖繳第二中隊槍械,激戰一夜,“幸保安團援救始獲解圍”。

1948年冬,河源縣人民政府在上莞宣布成立,歐陽梧被派任燈塔特派室主任,并由東二支先后派出兩支武裝力量供特派室指揮使用。

1949年2月17日,東二支七團進攻燈塔,迫使駐燈塔的國民黨河源縣警中隊圍困于燈塔碉堡之內。18日,順天全鄉解放。24日,東壩、黃洞解放。26日,回龍、南湖、客家等農村解放。至此燈塔全區解放,新(豐)、連(平)、河(源)連成了一大片,實現了建立大塊根據地的計劃。

同年8月16日,燈塔區人民政府成立,歐陽年任區長,歐陽成、蕭俊強任副區長,張一中兼任指導員。(《歷史印記 河源市黨史資料匯編(第二輯)》)

供應物資、搶修公路,燈塔迎軍支前熱情高漲

張一中還在今東源縣燈塔鎮順利組織了迎接南下大軍南路軍進軍河源的各項工作。

1949年9月7日,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主持召開贛州會議,明確了解放廣東的具體任務,制定了廣東戰役作戰計劃,成立了廣東戰役聯合指揮部。按照廣東戰役指揮部第一號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為右路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為左路軍,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為南路軍。三路軍由葉劍英、陳賡統率,擔任消滅在廣東的國民黨軍、解放廣東全境的任務,并計劃于10月8日、9日、10日進逼曲江、翁源、和平等地區。

燈塔是南下大軍必經之路,根據河源縣迎軍支前委員會命令,8月20日成立了燈塔區迎軍支前委員會,張一中、歐陽年為正、副主任,在印光村設立迎軍支前物資供應站,將河西、燈塔兩區各鄉人民群眾募集的物資:稻谷1300多擔、草料6000余斤、食油7000多斤及豬、牛、三鳥、木柴等。大批物資集中存放于燈塔印光,由供應站統一調撥,并組織順天、燈塔、橋頭、南湖公路沿線的群眾1.3萬多人搶修公路70多公里,沿途設立茶水供應站,各鄉還選定了向導員。8月下旬到9月上旬,先后在順天、燈塔組織了有近2萬名群眾參加的迎軍支前大檢閱。(張一中《燈塔迎軍支前的回憶》)

“10月1日,燈塔區委召開區干部擴大會議,區鄉干部和區迎軍支前委員會工作人員共100多人參加,會議主要傳達了廣東戰役聯合指揮部的第一號作戰命令。”多年前,張一中回憶說,“由于條件艱苦,燈塔區委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當時,我們就借用當地一游姓農民的老房子作為會議室。”那天正是毛主席在天安門前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大日子。“其實,我們并沒有聽到毛主席在天安門的講話。”張一中說,“因為那時燈塔還沒有廣播,甚至連收音機也沒有,信息很閉塞,幸運的是,我們在此之前通過《粵贛報》看到了新華社發布的‘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十月一日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消息還說,確定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但是許多同志都在討論,五星紅旗是什么樣子的?《義勇軍進行曲》又是什么旋律?”“很多同志不會唱國歌,于是以《東方紅》大合唱作為國慶的唯一節目。”

當天,舉行了簡單的國慶儀式后,燈塔區委就接到中共河源縣委命令:立即迎接南路軍進軍河源的各項工作。在張一中的帶領下,燈塔區委立即召開會議,對迎軍支前有關的五項工作展開了全面部署。這五項工作包括:確保物資供應,在燈塔印光村設立迎軍支前物資供應站,并在順天、南湖設立物資供應點,集中了河西區、燈塔區人民捐集的糧食、糧油、家禽和柴火等;規劃在順天、燈塔、雙江、南湖等地建設迎軍牌樓;確保交通暢通,全面檢修公路和橋梁;設立茶水站;抽調全區既懂國語又懂白話的人員19人,即日起到區迎軍支前指揮部集中工作。

“由于這天對迎軍支前的五項工作切實做好了準備,10月11日,燈塔區順利迎接了南下解放廣州的大軍。”張一中回憶說。

10月11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第一師1.2萬余人進入燈塔。當夜,燈塔圩熱鬧非凡,附近民眾送茶擔水,送柴火、幫做飯,供應站調撥大米、糧油、肉類、馬草等,向導爭領任務,在大軍得到補給后,帶領先頭部隊經南湖抄小路直達河源和博羅,向惠州國民黨駐軍一九六師進逼。10月16日,惠州宣告解放。

■本報記者 凌麗

    上一篇:人間最美四月天 春茶飄香溢滿山
    下一篇:沒有了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