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戰士謝子陶
在龍川“國統區”里干革命
■謝子陶像 謝國雄 供圖
■謝子陶故居 謝國雄 供圖
■本報記者 凌麗
核心提示
謝子陶曾任粵贛湘邊縱隊二支隊獨立第三大隊武工隊隊長、黨支部書記。在解放戰爭期間,他與部隊在龍川北部“國統區”進行了艱苦的隱秘斗爭,直至川北、龍川乃至全國解放。
尋求出路
謝子陶走上革命道路,并非一次偶然選擇的結果。他1911年出生于龍川縣黃石鄉龍凹村。該村地處粵北,極是偏僻,與和平縣古寨鄉水西村毗鄰,兩縣都不管;且處在閩、粵、贛、湘邊界四不管的地方,平時也很少外人到來。
1936年7月,謝子陶從廣東省立老隆師范學校畢業,此后十年間,先后任教于麻布崗小學、新楷鄉國賢小學、和平縣貝墩鄉中心學校、黃石鄉中心學校、黎咀鄉中心學校。在這些學校里,他與一些地下共產黨員如駱蕓香、駱冠香、謝梅添、鄒炯邦等共事,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他還向二駱借了《大眾哲學》《蘇聯經濟結構》等書籍來看,使他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人到中年的謝子陶,接連遭遇一系列的婚、喪、病、藥、修屋等等大筆開支,造成賣田地、賣房屋、借債務,壓得他透不過氣來,“這時候的我,無論在政治思想上或經濟生活上,都處在極端困難階段。”謝子陶在一篇回憶文章里說。他意識到,之前地下黨員們向他指出的“整個社會制度不改革,個人是無法找到出路的”道理的正確性,于是,他產生了投身革命的想法。
1946年2月,謝子陶小時的同學、和平縣水西村的共產黨員、和平游擊隊隊長林鏡秋率領一支武裝隊伍到龍凹村開展宣傳活動。隊伍未進村之前,他先派幾個與謝子陶有一定社會關系的干部前來,請求謝協助部隊解決食宿問題,并轉告全村老百姓不要驚慌,更不容向國民黨軍政通風報信。
于是,謝子陶安排部隊駐扎在村里的龍門小學,并積極為部隊籌備油鹽柴菜米。當晚林鏡秋同志帶著兩名衛兵到謝家,謝表示想要參加部隊,林鏡秋認為在蔣管區還需要有得力的人員秘密協助部隊解決各方面的問題,謝子陶就成了革命游擊隊秘密的義務宣傳員、通信員,部隊不定期地寄宣傳品讓他張貼。為了不暴露身份,謝子陶曾在黑夜只身步行來回40華里到黃石街去張貼游擊隊的布告及各種宣傳資料。
為了方便革命工作,1947年下半年,原在黎咀鄉中心小學當教導主任的謝子陶不惜降級轉到黃石小學教書。彼時黎咀是國民黨區署及其自衛隊駐地,黃石距黎咀遠,距游擊區近,到石街貼宣傳品的次數更多也更方便了。
做通信工作危險系數很大,一是走夜路不安全,二是容易被發現。謝子陶這樣做了近兩年。1948年春節后,謝子陶與龍潭鎮的謝梅添、鄒炯邦、鄒琨光等4人一同入伍,加入了游擊隊。當時為掩人耳目,游擊隊假裝把謝子陶抓了去,但事情還是被國民黨識破了,國民黨知道謝子陶參加了游擊隊后,謝家被榨去800斤干谷,作為捉拿謝子陶的經費。謝家只得以20%以上的高利息借了800斤干谷,由其妻肖淑英挑到黃石交給該鎮國民黨當局。
入伍行軍
入伍后,謝梅添和鄒炯邦入研究班學習,謝子陶與鄒琨光入和東第六期青干班學習,學習地點都是在嶂下村,學習時間20多天。學習結束后,4個人都被派到游擊隊川北大隊(龍川縣北部,駱仰文為大隊長)工作,謝在大隊部當宣教干事,鄒琨光在大隊部當副官,鄒炯邦到連隊當指導員,謝梅添好像是當特派員。
派去川北大隊報到的當天,謝子陶和鄒琨光就碰上打仗,他們到達時,戰斗已結束。當天夜間部隊轉移,謝子陶背著行李,跟隨大隊部摸黑步行數十華里到了車田嶂背村,把他累得夠嗆。經過好幾個月的鍛煉后,他在夜間行軍時就沒有那么吃力了。
國民黨軍警占領連和、和東地區后,即在當地恢復“戡亂建國委員會”,大搞“自新”運動,移民并村,強迫革命家屬、親屬組成“哭降隊”“勸降隊”“迫降隊”,以圖瓦解人民武裝。在此情形下,出現了一些意志薄弱的逃兵或內奸叛徒,如龍川“車田叛逃事件”,涉及兩三個中隊,川北革命斗爭形勢一度受到影響。
游擊隊活動在龍川北部“國統區”當中,不但縣、區、鄉的辦公所在地有其武裝,有些保公所也有自衛隊,加上游擊隊發展迅速,對參隊人員的審查不夠認真嚴格,間或出現投敵自首分子。為了部隊的安全,游擊隊不得不夜夜轉移駐地以及夜間進行革命活動。
1948年農歷三月間,川北大隊的兩個中隊飛龍隊、飛虎隊混入的特務彭思登、楊學贊,利用隊副權力,串通小隊長鄧強等率近百人的隊伍,向國民黨車田當局投降。此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是指導員彭萬欽隊伍中土匪出身的曾金,使中隊一部分人動搖,離隊回家。一部分人向貝嶺國民黨政府自首,在貝嶺活動的武工組亦到貝嶺自首;在五合活動的黃炳小隊在夜行軍當中,偽造情況,致使隊伍失去了控制,事后有一部分隊員到赤崗自首。如此一來,川北革命形勢急劇轉入低潮。與此同時,國民黨龍川縣武裝頭子黃道仁、謝洪恩等加緊進行軍事進攻,意圖一舉消滅川北游擊隊。在這種形勢之下,謝子陶的親屬也來勸他去向國民黨龍川當局投降。
為保存實力,使敵人掌握的情報落空,游擊隊經常轉移陣地和夜間行軍,進行掩蔽活動。由于經常晝伏夜出,龍川國民黨軍政叫游擊隊為“老鼠軍”。
部隊曾在謝子陶家掩蔽過兩次。為加強川北地區武裝斗爭,當年仲夏間,中共川北工委書記、川北游擊大隊隊長駱仰文率小隊長鄧森、通信員李鋒等人先后來到黃石鎮龍坳村,聯絡革命同志,開展革命斗爭活動。在此期間,以該村游擊隊員謝子陶的家為據點,開展革命工作,在謝子陶家的上正間秘密辦公數日,制定出反“清剿”計劃。謝子陶愛人肖淑英則秘密提供后勤保障,并負責聯絡工作,給附近的游擊隊員送情報。川北游擊隊在各處分散掩蔽期間,時常會有小股游擊隊員以謝子陶家為活動據點,或小住幾天,或補充給養。
一次,肖淑英秘密負責謝子陶、鄧森及其通信員李鋒3人的生活事務,白天不敢把衣服拿出去曬,夜間放在大鐵鍋中的柴草面上烘干給游擊隊員們穿。此外,在遇到大隊部斷糧時,謝子陶家還自籌糧食多次無償提供給游擊隊,并巧妙應對鄰居的盤問。
第二次,謝子陶和駱仰文以及他的通信員李峰等四人,在謝家中上正間掩蔽了數天。正逢國民黨軍警上門催收“戶口捐稅”,李鋒等立即做好戰斗準備,打算火拼。駱仰文當機立斷說:“敵人不入房,我們就不開槍。”那軍警未入房,一場惡斗和謝家后患都得以避免。
直到今天,這座建于1935年的曾作為川北游擊大隊龍坳活動舊址的謝子陶舊宅,依舊保存,但因年久失修,左角樓崩塌,部分墻壁開裂。
有一回,游擊隊在登云高塘村集體掩蔽一天一夜,一百幾十人的隊伍,偃旗息鼓地整天在交通大道旁邊的高樓上睡大覺,國民黨當局的武裝隊伍就在高樓腳下經過。當晚,游擊隊開往河東(河源縣的東部)。喜愛寫詩的謝子陶對這事很感興趣,寫了一首七絕:“全軍日夜掩重門,靜臥高樓百不聞。此福人間難得有,天堂也許即登云。”
到達根據地
分散或集中掩蔽的游擊生活,總算還能保證睡眠,若是要夜夜行軍,甚至一夜轉移幾處駐地,就得連續長夜無眠。那時謝子陶正值37歲壯年,還能熬得住。他記得最累的一次戰斗過程,在1948年七夕前后。七月初五,部隊集中在和平縣安坳鄉芹菜塘,準備赴河西(即船塘革命根據地)整訓。次日一早,和平縣的國民黨武裝隊伍就來圍攻游擊隊,雙方在芹菜塘戰斗了一天。當晚,游擊隊吃了晚飯后開始夜行軍,經彭寨、林寨至和平合水,即和平縣糧溪鄉鴨合村,剛好天亮,部隊準備吃了早飯就地休息。大部隊正在端碗等吃早飯,當地附近的國民黨武裝就前來進攻。這場戰斗一直打到黃昏,敵人敗退回去,游擊隊喝了一些禾田中的冷水,又夜行軍了。因為連續打了兩天仗,跑了兩夜的夜路,有100多華里,24小時之內,僅在芹菜塘吃了一餐晚飯,隊員們又餓又累又困,第三天上午才到達河西船塘。
到了河西根據地,游擊隊再也不是晝伏夜出的“老鼠軍”了,“不論白天黑夜,隨時可以自由活動了,日間在曬谷場上練兵,很是威武。”謝子陶回憶。但游擊隊不能集中在一個地方進行長期整訓,還要去擴大隊伍,擴大宣傳,推動發展革命形勢,去爭取全面解放,因此隊伍在河西休整不久,又返回川北地區活動。但當時川北的斗爭形勢還很惡劣,為了避開國民黨保安隊和自衛隊的跟蹤追擊,不久,隊伍轉移到了河東(河源縣東部)根據地。
解放川北
1948年7月,謝子陶所在的川北大隊改編為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獨立第三大隊,還是駱仰文當大隊長,魏洪濤任政委,謝子陶被任命為大隊部指導員。
根據九連地委的決定,到達河東的隊伍(原川北大隊還有彭萬欽和朱文和的隊伍在龍川上坪、貝嶺活動,沒有隨大部隊到河東)被編為東二支主力部隊,魏洪濤和駱仰文帶領幾名骨干分子仍然返回龍川縣堅持斗爭。“當時魏返川中,駱返川北,跟駱上川北的只有我和駱的警衛員。這時候,駱大隊長和我的指導員,都成為‘空頭司令’了。”
“空頭司令”一樣干革命。謝子陶被親戚罵“有高床高鋪不睡,要去住山頭、睡冷地的大傻子”,但他的革命信念沒有動搖。
1949年1月,魏洪濤同志任命謝子陶為獨三大隊的武工隊隊長、黨支部書記,鄒琨光為武工隊副隊長、黨支部副書記。當時這個武工隊只有幾個人,后來發展到20多個人,堅持斗爭到當地解放。
1949年初,彭萬欽向駱仰文提出策動車田鄉和平解放的建議意見。經上級同意,由彭及當時地下黨支部負責具體行動,謝子陶配合工作。經過積極認真地宣傳革命形勢和黨的政策,說服國民黨鄉長鄧渠青、副鄉長彭銓標、陳德忠和鄉自衛隊長鄧鴻恩于1949年4月13日舉行起義,迎接東二支主力部隊進入車田,車田鄉宣告和平解放。
在車田解放的影響下,武工隊加強活動,并取得了彭萬欽、曾志云部的協助,在4月底攻進黃石街,焚燒了國民黨據點黃石當鋪,宣告解放黃石鄉。5月上旬,武工隊進駐黎咀街,宣布黎咀鄉正式解放。此后龍川上半縣的黃埠、巖鎮、貝嶺、赤崗、上坪等地亦相繼解放。
上級指派謝子陶和駱平等人籌建黎咀區人民政府。針對當時龍川縣殘匪黃道仁,謝洪恩還在川北活動的情況,他們及時組建了區武裝小隊參與殲滅殘匪的斗爭。8月份,龍川縣人民政府任命鄧渠青為第四區(即黎咀區)區長,謝子陶為副區長,并掛牌成立第四區人民政府,轄黎咀、黃石、年田、黃埠、瑤畬、赤崗、羅口、新田等8個鄉,共4萬多人口。區政府新成立,任務十分繁重,當時著重抓好征糧和支援前線的工作,因而黃石鄉被全縣評為征糧模范鄉,黎咀鄉為征糧英雄鄉,第四區為繳糧模范區,至1949年12月,上級任命謝子陶為區長,駱平為副區長。
1953年3月,粵中軍區由中山石岐鎮搬到佛山市,謝子陶被派任為華南修建委員會南海分會修建沙堤機場民工隊順德民工大隊第八中隊中隊長、指導員。在廣東南海縣沙堤機場國防建設曾立三等功二次。同年,在佛山貿易公司任副經理。此后,謝子陶便一直在佛山工作。
謝子陶之子謝國雄的小學時代基本上都是跟隨父親在其任教的學校讀書,亦繼承了謝子陶的軍人本色,參加了海軍。1988年9月1日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謝國雄1993年60歲退休后,一直關心家鄉建設,先后參加了龍川廣州聯誼會,任榮譽會長,組織募捐支持縣人民醫院的擴建,洪災后的重建;支持縣、鎮教育基金的公益活動;積極參與《川北革命斗爭記事》的編撰;支持龍川山池村的“孝文化”建設;并支持黃石鎮和龍凹村的路橋建設等等,為家鄉發揮余熱。年紀愈長,謝子陶愈對過往這段革命歲月念茲在茲。他曾對兒子謝國雄等詳細敘述過自己的革命經歷,并撰寫過相關自傳,刊登在龍川相關刊物上,并被龍川縣委宣傳部收錄在《中共川北革命斗爭紀事》中。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