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河源黎明之前
■河源城門,攝于1934—1939年期間。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1948年、1949年的河源城風起云涌,因其軍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頻頻見諸報端。香港《正報》《香港工商日報》《香港華字日報》《申報》《大公報》等外埠報刊,以及河源本地的《河源日報》《正義日報》等,更有九連地區紅色報紙《粵贛報》等,對河源的戰事進行了較為密集的報道,各方報紙各有立場,兩方交互印證、還原了當時激烈的斗爭與戰況。現存的一份1948年第3卷第5期香港《正報》,述評了一次短暫攻入河源縣城的事件,成為在不遠的將來解放河源的先聲。
“清剿”與反“清剿”
1948年,風起云涌,回顧當時的局勢,1月起,在中共九連工委領導下,九連地區開展了一場以“停租廢債、分田分糧”為中心任務的“大搞”運動,開展了土地改革和各種群眾工作。
1948年1月,河源縣成立了“中共河西稅務總站”,陳桂友任總站長,歐陽培任副站長。對國民黨河源當局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釁。1月28日,河源縣縣長張國馨因“行政廢弛,匪患日熾,清剿不力”,被省撤職。
2月,中共香港分局決定成立中共粵贛湘邊區臨時委員會(簡稱粵贛湘邊臨時黨委),尹林平任書記。同月,東江人民抗征隊在黃村成立,由河東分工委統一領導。
3月,河源縣當局成立“河源縣勘亂建國動員委員會”,由縣長黃錫彤兼任。
據河源《正義日報》載,3月18日,藍溪、能溪屬之上莞曾田各處“匪”約2000人,分數路向藍口、沙村、柳城等鄉進攻,被藍口警察局以猛烈火力攻擊,雙方激戰至23日晨,“匪”不支,分向黃村、康禾方面撤退。是役結果,斃“匪”8名,傷一名。該局陣亡一名,傷兵一名,失蹤一名。
4月3日,橋頭各鄉自衛隊進攻盤擾白溪、王(今作黃)土嶺、高坑、神前(今作承前)、楓園、梨子園、葉屋村之“匪”,潰竄神前,立足未定時,聽小童燒紙炮,該“匪”風聲鶴唳,星夜竄走。
6日,“匪首”馮其翰、劉賢俊分別向義合、曾田、駱湖各處之“匪”請援,于當日各“匪”應約,集中白溪,征調16歲以上之壯丁,準備向當局攻擊,并在附近一帶山崗筑防御工事。各地壯丁恐“奸匪”效法大湖方面之“奸匪”,驅迫民眾手持刀槍做先鋒,而“奸匪”自己則在后面指揮,使民眾遭受密集炮火攻擊而喪亡,因此一般民眾多不愿應調。
6日,河源縣參議會召開第一屆第九次全體參議員大會,出席參議員有:張運謀、劉堅白、曾憲春、潘仲良、黃其鑒、潘敘民、楊定民、徐干儒、張紹先、徐清貴、賴家和、謝蔚臣、蕭育堅、阮少充等14人。參禮來賓有主任黃道南、省參議員劉兆芳等20余人。會議由議長張運謀主持并致開會辭,黃道南、劉兆芳、書記長曾憲春等相繼演說,均以本縣治安不靖、迄已面臨嚴重階段,對今后應如何自力更生、消除不協調意見,集中人力物力解決治安問題。
會后,河源縣當局為配合“剿匪”軍事起見,當日特派第五科(軍事)全體人員率警會同惠陽團管區,駐縣新兵第一大隊第四五中隊,并警保處駐縣接防,保安十三團第一營機槍連組織督征隊,下鄉嚴催,聞已決定先向縣屬治安較好之槎城、東埔、古云、禾溪下、高埔、鯉魚、洪溪、橋頭、南湖等九鄉鎮隨征強征。
4月,第四區清剿部河紫指揮所在河源成立,少將參議黃道南為主任。當月中旬“進剿”紫金柏埔,該地龔哲文、鐘源、黃良、利國仁、鄧金石及所屬200余人繳械“投誠”,由惠、博、河、紫四縣沿江聯剿辦事處主任梁桂平收編。四區專員兼清剿司令張光瓊,至當年一月接任后,分期進行“清剿”,第一期將惠博海陸四縣“匪患”先后進行掃蕩,第二期進行“清剿”河紫及龍門等縣。3月成立河紫指揮所及沿江聯剿辦事處,招撫千余人,由惠州至河源的航運已暢通。4月20日,張司令官特與副司令馬克珊蒞臨河源,巡視沿江治安,并督導縣政。
5月7日,國民黨軍隊800多人分四路進剿游擊隊黃村總部。國民黨六十九師九十二旅300人,計劃進剿游擊隊黃村總隊,從紫金出發,至康禾雅陶時,被村民兵猛烈阻擊,民兵以土槍、土炮阻擊敵人,激戰三天三夜。國民黨軍被斃4人,傷16人。民兵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民兵中隊長諸火明等16人戰死;被燒毀房屋10余幢,共100余間;損失大批財物,抓去了10多名農民。
正當國民黨河源當局緊張兮兮實施各種應對措施之時,河源外圍的紅色機構正在蓬勃發展。4月,中共惠(陽)紫(金)縣委員會成立,胡施任書記。5月,中共紫金縣臨時工作委員會成立,卓揚任書記。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地方統一成立中共九連工委河東分工委,書記張華基。6月,粵贛湘邊臨時黨委改組九連工委,成立中共九連地方工作委員會(九連地委),魏南金任書記,鐘俊賢任副書記。5月,河西行政委員會(相當于縣級行政機構)在船塘成立,主席余丁運,副主席黃銳、歐陽梧。
5月,國民黨六十九師九十二旅一個營及保八團一部分,集結紫金、龍川、河源等地方武裝近千人,分四路直插黃村,河東游擊隊在民兵的配合下,分路阻擊,斃國民黨軍連長以下12人,傷其數十人,并趁夜撤出戰斗,黃村被國民黨軍占領,河東的主要圩鎮陷入敵手,中共部隊退守河西。
6日,林鏡秋部游擊隊與保安團列應佳部在龍川、和平邊的五頂鄉、雞籠、石印塘作戰。
攻入河源縣城
1949年8月21日黃昏時分,一支人民武裝突然攻入了河源縣城。據《華僑日報》載,“當時河源縣府及警局機關,因新任黃縣長錫彤,接任僅約兩月,機構人事,調整未久,警力薄弱,未足應付。”依此可以了解,人民武裝是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并獲得了一定的勝利。
此次攻入河源城,是東江人民武裝戰斗記錄的第一次,意義相當重大,繼之而來的,將會攻入更多的縣城。據國民黨報載:“河源為惠陽至老隆之交通重點,此次被‘匪’突襲,影響民心”,由此說明民心振奮、“官心”震動。(1948年第3卷第5期,香港《正報·廣東一周瞭望》)
雖然這是一次小規模的侵襲之戰,但勝在“影響民心”,使國民黨河源當局大為震動,動搖了信心。
8月7日,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在上莞成立,司令員鐘俊賢,副司令鄭群,政治委員魏南金,政治部主任黃中強,參謀長曾志云,原河東區武裝部隊改編為第四團,河西區部隊改編為第七團,龍河大隊改編為第五大隊(即江防大隊)。
8月18日,船塘老圍村民兵群眾用土槍土炮擊退了國民黨保八團官照灑營300多人的進攻,取得了民兵為主體的保衛戰的勝利。
8月21日黃昏時分,一支人民武裝突然攻入了河源縣城。據《華僑日報》報道:“二百匪徒進城搶掠。自本年入夏以來,政府加強清剿,表面上已稍趨平穩。轉入秋季后,各地收成奇歉,物價暴漲。遙望冬防又將屆臨,匪情又告蠢動。21日,河源縣城竟被全副武裝土匪200余人,于黃昏時突然攻入,損失極大。當時,河源縣府及警局等機關,因新任黃縣長錫彤接任僅兩個月,機構人事調整未久,警力薄弱,為未足應付,而匪股行動狡詐,突如其來,各方面猝不及防,任其騷擾。河源為惠陽至老隆之交通重點,此次被匪突襲,影響民心。”
此事對國民黨當局震動甚大,正如《正報》所評論的“這次攻入河源城,還是東江人民武裝戰斗記錄上的第一次,意義相當重大,繼之而來的,將會攻入更多的縣城,總可以預期的。”日后的局勢發展,印證了這點。
因此,國民黨當局于10月上旬,派遣廣東省保安第十三團3200人進駐藍口。團長曾天節,副團長劉勉,團部駐藍口鎮“佐吉樓”。
而游擊隊方面,也在找準機會出擊。8月13日,龍河博人民解放大隊劉水清部由河源古嶺進攻平山村的團隊。22日,一黃姓干部率游擊隊100余人與國民黨軍戰于博羅新圩,又戰于河源下寮、回龍。
24日,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在河源縣義合白馬稅站附近的東江河南岸設伏,擊潰國民黨護航大隊,參加戰斗的有三團、四團、江防大隊,激戰兩個小時,殲敵一個連,斃國民黨軍數十人,繳獲迫擊炮1門,機槍2挺,槍支20支,擲彈筒2支和彈藥、棉被、棉紗、毛氈、膠鞋、藥品、輪胎等一大批。此為扭轉了整個九連地區局勢的“五戰五捷”之首戰:白馬之捷。這是九連地區在解放戰爭中取得的首次大捷,也是九連地區部隊在河西打的第一次較大的勝仗。其后,游擊隊黃干部及民盟武裝共600余人進攻河源古嶺的平山,繳槍十余支。
11月7日,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在河東邊鄉與國民黨保安第十三團1000多人激戰。戰至下午5時,該團十三連長曾金水等11人戰死,傷10多人,余皆逃走。
同月,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三團、七團于東江邊的烏泥至鶴塘截擊國民黨保安團第三營第十二連和興寧稅總廖頌堯緝私隊一個排的護航人員。戰斗約一個半小時,殲敵35人,俘敵14人(江中淹死未計),繳獲迫擊炮1門,機槍2挺,步槍2支,炮彈6箱,子彈3000多發。
人民政府成立
12月1日、2日,國民黨地方團隊攻打河源的古嶺圩。16日,游擊隊攻占河源平陵圩。20日,龍景生等游擊隊200余人與聯防辦事處團隊戰于河源舉溪、西溪。
1948年末,解放戰爭已進入決勝階段。中共九連地委、粵贛邊支隊決定建立河源縣人民政府,統一全縣黨政工作。7日,河源縣人民政府在上莞成立,縣長黃中強(兼),副縣長李輝,縣政府下設軍事科、民政科、教育科、群運科。當時共有工作人員20多人。
河源縣人民政府是九連地區(據有關學術論文載,九連地區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以九連山為中心的游擊區,包括和平、連平、河源、龍川、五華、紫金、新豐等縣和興寧、揭西的一部分。江西省的定南、龍南、虔南等縣,在解放戰爭時期也屬九連游擊區范圍)第一個縣級人民政權。
24日,國民黨保安十三團一個營偷襲駱湖,游擊隊先守后攻,雙方激戰,保十三團死31人,傷數十人,被俘16人,被繳獲機槍2挺,長短槍37支。游擊隊死1人,傷2人。
到了1948年年底,嚴峻的形勢使得國民黨當局陣腳大亂,不少人開始謀劃撤往臺灣。是年,通貨膨脹,國民黨中央銀行發行的國幣最大面額由1936年的10元增為1萬元。1948年8月國民黨政府宣布發行金圓券,每元兌換國幣300萬元,限期3個月內收回國幣。1949年5月,金圓券面額,每票達55萬元,市場上不能流通,日常買賣只能以物易物和用稻谷購物,而港幣卻成為公開貨幣。
在粵贛湘邊武裝部隊的步步為營、屢屢進擊之下,國民黨在九連地區、在河源的統治勢力一步步動搖,雖然四處“清剿”作困獸之斗,終究一敗涂地。
■本報記者 凌麗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民國廣東大事記》《河源縣志》《正義日報》《大公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