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龍習俗展新姿 鄉情如火映河源
■踩龍是連平縣大湖鎮五禾村五果片群眾在元宵期間慶賀嬰兒誕生的人生禮俗活動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踩龍時,人們點燃竹火炬,接力傳遞香火,寓意著薪火相傳。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新年新氣象,龍年迎吉祥。元宵節前后,河源的年俗活動走向高潮,多地開展延續上百年的傳統習俗活動,東源、連平、龍川等縣多個鎮村在元宵節前舉行各種追龍活動。
近年來,河源的年俗活動日趨豐富,參與者不僅有當地村民,還有眾多來自鄰近縣鎮村、河源市區、珠三角乃至外省人士,媒體關注熱度持續上漲,央媒、省媒多有報道。
今年正月十二,連平縣大湖鎮五禾村五果片舉行踩(柴)龍活動,簡樸而不失隆重,吸引了本村及鄰村村民,以及眾多游客前來參與。
■文:本報記者 凌麗
接麻橙儀式
寓意生活節節高
活動分為啟動儀式、接麻橙、非遺展演、上燈、飲燈酒(客家宴席)、誦讀祖訓、“村晚”文藝演出、踩(柴)龍非遺習俗等8個環節,將大湖鎮新春佳節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踩(柴)龍習俗活動呈現給群眾,充分展現鄉村振興為連平大湖鎮帶來的新面貌新氣象,進一步推動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踩龍開始之前,有一個重要儀式:接麻橙。村民介紹,接麻橙意為接燈(既接丁),到過去一年中有男丁出生的家庭接麻橙,借芝麻開花節節高之意,寓意生活越來越好。麻橙是一種用芝麻和糖制成形狀為方形的小吃,接麻橙前村民會提前幾天開始純手工制作。
接麻橙習俗由族長領隊,先在祖祠堂吊上一盞大花燈,并設上香案。每個上一年有男丁出生的家庭,在祖祠擺上一張桌子,寫上新丁姓名與祝詞。然后,組織龍獅隊伍和鑼鼓隊伍從祠堂出發,族長帶領龍獅隊和鑼鼓隊,走往本屋頭燈的家庭(去年第一個生兒子的家庭),在族長對該家庭送上祝福后,男丁父親手抱一托“麻橙”(用一個托盤,把“麻橙”疊在上面,疊成塔狀,至少要25斤),緊跟隊伍,全部家庭接完后,走回祠堂,將麻橙呈貢在祠堂里,并燒香祭祖,其間鞭炮齊鳴。
這時候村里年滿15歲的男丁分別到各家飲燈酒,飲完燈酒后,燈主要給60歲以上老人回手信,即一塊豬肉,以示答謝。白天上燈慶賀儀式完成后,晚上就舉行踩龍活動。
飲燈酒傳祖訓
文化習俗心連心
大湖今年的踩龍活動得到了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旅體局、市文化館等部門重視,有關人士親臨現場,8個環節安排得環環相扣。上燈儀式大致如此:燈主迎燈(龍獅、鑼鼓、鞭炮)—送燈入祠堂(龍獅相隨)—祠堂內祭拜(龍獅相隨)—擺放吉祥物—燈主升燈(舞龍舞獅慶祝)—上族譜。飲燈酒儀式中,燈主宴請親朋好友和領導嘉賓飲燈酒,品嘗本地特色菜,共享本地美食,展示連平獨具特色的美食文化,體驗鄉村宴席的熱鬧祥和場景,體現眾鄉親的團結和諧。
活動還安排了誦讀祖訓環節,召集今年剛入學學生和上燈的人員到祠堂內,由族長誦讀祖訓,教育學子和青少年要銘記尚讀靜學的訓誡,團結互助,學業有成,不忘根、不忘本。
踩龍開始之前,還有“村晚”文藝演出,表演形式有歌曲演唱、舞蹈表演、器樂演奏、情景表演等。
踩龍溯源 古老習俗煥新生
夜幕初臨時開始的踩龍活動,是五禾村五果片人人參與的最重要的一場壓軸儀式。
踩龍是連平縣大湖鎮五禾村五果片群眾在元宵期間慶賀嬰兒誕生的人生禮俗活動。相傳起源于明成化至弘治年間,五禾村(即現在的老屋下、駱形屋等屋)先祖萬頃公父子,在五禾沙灣深山里蓋了一座家廟,里面供奉著觀音娘娘、文殊菩薩和曾德慈祖姑,萬頃公父子為了表示自己對上代先祖和各類神靈的敬奉之情,便形成了正月十二和十三踩龍祈福的習俗。據稱,五禾片村民是清雍正年間從大湖寨遷移而來,自從定居于此,便有上燈踩龍活動,因此,五果踩龍習俗已有近300年。除1967年—1978年、2020—2022年期間有過中斷,其余時間基本按時舉行。
“踩龍”之名也不盡如一,曾有人說叫“寨龍”、又有人說叫“柴龍”,也有人說“追龍”,也寫作躚寨龍、出柴龍等。有村民在20世紀80年代訪問過多位老人,都說應該是“踩龍”,意是踩龍喚醒龍神,沾沾龍氣,祈禱家人健康、耕種順利。村民在申報市級非遺項目時,寫作“踩龍”。
踩龍時,人們點燃竹火炬,接力傳遞香火,寓意著薪火相傳。先要繞祖祠一圈才出發,數千人手持竹火炬沿著山脊,敲鑼打鼓,驅邪送瘟神。千人的火光,從遠處看就是一條蜿蜒游動的鮮活的火龍,將山脈上的“龍”喚醒,把“龍氣”接回家中。一兩個小時后,踩龍隊伍回到祖祠堂,舉著火把進行祭拜。然后,將火把帶回家中,將火把插在家門前,意為接“龍運”。
村民以這種獨特的方式,表達要遵循祖訓,傳承文脈,祈福新的一年人丁興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有五禾村村民總結踩龍習俗有以下幾個寓意:一是添丁之喜,全族同慶,舉行繞山巡游,告慰先祖;二是紀念先祖是從大湖寨半夜摸黑搬遷出來,用火把找回記憶;三是新春伊始,彰顯勤勞之風,沾沾龍運,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全村齊參與 濃濃鄉情映火光
正月十二傍晚,五禾村各家各戶的人們拿著就地取材用新鮮綠竹做的火把,火把里塞有棉花或是草紙,在活動現場裝滿火水(煤油),各屋男女老少齊聚祖祠堂大坪,在族長主持下,點燃火把,挑著香燭、鞭炮,排好隊形,跟隨鑼鼓隊,由祖祠堂出發,沿著山路前進。
這晚參加隊伍的人們來自各地,有村民預估,本村及鄰近村民約占所有參與人數的1/3,其余多來自外鎮、市區及其他城市,有的純屬來參觀,有的因為攝影、詩詞創作前來采風。一名參與者說,他在微信推文中看到有這個活動,就從廣州自駕趕來了。
站在隊伍中間,蜿蜒山路上,前不見龍頭,后不見龍尾,只有前前后后映著火焰的紅紅笑臉,一個接著一個,一眼望不到邊。
“我村村民年年都要參加踩龍的,哪年沒參加,就會覺得少了些什么。外地工作的村民就算不回來過年,也必定會回來踩龍。”連平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踩龍的傳承人曾志明說。
曾志明介紹,該村駱形屋踩龍走的路線是從塘圈行開始、到龍祖山、壆背、長崗埂、蓮塘尾、黃泥塘轉沙塘而回,祈求新的一年平安。
五果老屋下的路線是先繞行門前塘、經樓下屋、中心堂屋、仰窩屋、石壁頂、參坑頂,到龍祖山,回祖堂的火從上廳側門入,拜謝列祖神位。
長長的踩龍隊伍按著自己的節奏往前游動,沿途人家放煙花、鞭炮,迎接踩龍隊伍。走在人群和火把中間,讓人感覺溫暖、有依靠,舊年種種煩惱,仿佛被火光給燃去,而光明和希望,就在前面,就在手上,照亮了腳下要走的路。
“全程大約五六公里,路上有說有笑,不會覺得累的。”曾志明笑道。
途中不時有維持秩序的志愿者指引隊伍方向,數輛消防車連同多位消防員嚴陣以待。而踩龍隊伍的人們也很留意手上的火把,相互提醒。一個多小時后,火龍龍頭回到祖祠,鞭炮、煙花大作,“龍身”也逐步消散,踩龍活動圓滿結束。
曾志明表示,這一傳統習俗成了連結村民眷鄉情懷的紐帶。隨著時間的推移,單憑務農勞作的人口已銳減,自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現代工業化的興起,村民為了生活和工作的便利,越來越多地將家安在了外地,這必然將導致游子回鄉的時間越來越少,這比過去任何時期都更需加大宣傳家鄉情,增添凝聚力。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