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啊搖,糴米去化龍橋
一句俗諺背后的河源千年米事
■化龍路。河源解放之初,城里處處張燈結彩。
流傳于各地的一些俚語、俗語、童謠,都反映了那個時代那個地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俚語里的風物風情,都已不再,只保留在老人偶爾的語言里。隨著老人的逝去,俗諺背后的故事,若未加記錄,亦將慢慢地湮滅在歲月的長河中。
“搖啊搖,搖到禾鐮橋,買柴去三界廟,糴米去化龍橋?!本褪沁@樣一句俗諺,現在已沒有多少人記得,但它記載的,是數十年乃至百年前每天發生的真實生活舊事,承載了河源城及周邊縣鎮很長時期的日常記憶。
1 化龍橋邊米店多
原住在源城區原沙邊街(今中堤路)的揭衍富老伯,是河源“石街膽(本地人)”,腦子里裝著許多現在極少聽到的河源俗語。他記得這樣一句俗諺:
“搖啊搖,搖到禾鐮橋,買柴去三界廟,糴米去化龍橋。”
揭伯解釋,“糴米”是買米的意思,在源城話里,“糴”的讀音是“踢”(亦是源城口音),普通話與嫡同音。
“以前化龍橋那邊有條米行,很多人在那里買米回家,所以才有‘糴米去化龍橋’的說法?!?/p>
另外還有一句俗諺,內容基本一樣:“搖啊搖,搖到化龍橋,糴米煮,買柴燒。柴在三界廟,米在化龍橋?!?/p>
“三界廟,現在新豐江龍津海鮮舫對面的河岸上?!苯也f。但三界廟早已不存,沒有任何遺跡。倒是在三界廟對面,也就是現在的龍津古渡舊址上,還留存有幾塊清代的廟宇石碑。
上期本版曾為化龍橋正名。當年的化龍橋直達化龍路,化龍南路北起市場口,南至飛鸞橋約三四百米,路寬8米左右,兩邊分別建有20多間具有嶺南風味帶騎樓的門店,經營各行各業,而以米店居多。
1935年7月出生的謝茂輝最記得這些米店。從1942年7歲讀小學二年級開始,他就一直住在父親桂發公租賃的化龍南路聚源號米店,70多年后,當時的人和事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年紀愈大,對童年的事就愈是時時憶起。前兩年,謝茂輝老人拿著化龍路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幾張老照片細細端詳了很多回,遙遠的童年記憶,慢慢閃現在眼前。為了留住這段記憶,他畫了一張示意圖,將他的回憶記下。
化龍南路北起市場口,南至飛鸞橋約三四百米,路寬8米左右,兩邊分別建有20多間具有嶺南風味帶騎樓的門店,經營各行各業,而以米店居多。
從大榕樹起是:浸信會耶穌教會(據該會資料載,民國初年即已落戶河源,化龍橋附近為會址。因屢遭洪水之患,后轉借上城江宅暫寓,中間數遷,挫折甚多)、長塘路路口、權記豬腸粉李權、日機炸后瓦礫堆、美華軒照相李船科、祥聚泰南海人黃叔、熊記鞋店謝叔熊、穠記鞋店謝叔穠、老雪鴻照相程叔、煥章紙扎店江懵衡、永興隆紙扎曾松發、怡昌米棧江娘、鴻發米棧馬啟全、福興米店葉正昌、瑞興打錫店曾烏牯、合泰酒米店徐桂香、益昌店葉治芹、國華影相店、瓦礫堆、利昌店葉阿察、同利成店李石穩父、萬春堂藥店池妙珠父、市場口、潤記咸雜店潘阿潤、啟記咸雜店李錫聰父、祥合煙店潘祥合。
對面,由飛鸞橋起,是糕餅店馬連勝、蛇酒店陳鐵華、儀仗吹鼓店鄺王彩、日機炸后瓦礫堆(一大片)、竹篷店(龍川人開的)、小賣店黃汝谷、小賣店馬添、大片瓦礫堆、泗和店馬可仁父、米棧肖逢九、米棧李阿春、聚源米店謝桂發、義記米店李金喜、聯升米店陳王昆、厚德酒米店黎穩和黎元、裕安和麥芽糖徐阿勤、協興酒米店陳阿榮、致和堂藥店陳阿熙、南怡棧餅店楊叔、安興陶瓷店曹叔、日機炸后瓦礫堆(又是一大片)、漁巷、駿祥米店丘插基父、李記飲食店李阿丟。
這些商人和商店,各有特色和性格,給童年的謝茂輝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門店,都代表著一個大家庭,都是幾代同堂,十口人左右,均和睦相處。
河源城米店不少,比較集中的就在化龍路。據劉伯威在《源城鎮解放前商業概況》中的統計,新中國成立之前,河源城鎮有米店29間,米機店(營米兼加工)2間,百貨店7間,布匹店13間,咸雜店20間,藥材、藥品店9間,行棧32間,飲食10多間,旅業8間,陶瓷3間,制衣24間,其余的鞋業、五金、理發、照相等若干間。
雖然有固定的商業街和店鋪,河源城也有流動的墟日。司雁人的《河源客家簡史》載,河源墟以化龍橋大榕樹為中心,從三界廟到化龍橋兩邊都有擺賣,逢農歷一、四、七,為河源的墟日;二、五、八是仙塘徐洞墟日,三、六、九是臨江(舊稱石公神)墟日。河源縣城的墟日那叫一個熱鬧,回龍、南湖糧產區的稻谷、大米、紅蘿卜、草菇及柴炭竹木,燈塔、船塘的楓栗、柿餅,忠信的火蒜,古竹、臨江的片塘、荔果、紅瓜、花生等,都通過水路運到河源城,琳瑯滿目十分豐富。
除了墟日,平素住在東埔或其他縣的人們,也會通過東江、新豐江,“搖啊搖”,從三界廟碼頭、中山碼頭和龍津渡口等碼頭、渡口上岸,來到太平街、沙邊街和化龍路上,賣掉豬仔、雞仔和松柴、稻米、水果等貨物,換回所需的油鹽糖、布匹等各種日雜物品。
2 “唔糶回龍米,餓死河源仔”
套用一句廣告詞,河源城不產米,米店老板只是搬運工。那么,河源城的米多從哪里來的呢?這就又有一句俗諺能夠解釋:“唔糶回龍米,餓死河源仔”。
“糶”,是賣的意思,普通話與跳同音,第四聲;源城話讀“挑”,第一聲。不賣回龍米,很多“河源仔”就會沒米下鍋。
回龍是新豐江流域最富庶的魚米之鄉,物產豐富,如米谷、番薯、松香、杉木等,依托四通八達的新豐江,送到了河源城,養育了眾多河源居民。
回龍墟為原河源縣回龍鄉政府駐地,因1958年新豐江水庫筑壩蓄水被淹沒,現為新回龍鎮轄區。相傳“回龍”的名字,是因為清代乾隆皇帝出巡至此回鑾而得的。1981年,回龍墟址遷往甘背塘村,改稱“新回龍”鄉。(《河源縣志》,2000年)
相傳回龍墟鎮是明代河源縣城人馬驥創建的。淹沒前的回龍墟位于古嶺河與新豐江交會處,為新豐江流域交通樞紐,是河源至新豐水陸交通重鎮,臨新豐江畔設有3個碼頭。新豐江自西北至河源縣境回龍鎮,又有本境之洪溪、赤溪、南湖諸水,自西南轉繞縣城,名新豐江,舟行不易,行旅的人多走陸路,新豐江僅供載運貨物?;佚埿嫔虡I發達,有大街、東莞街、木廠街等商業街區,共有店鋪200多家,有大量清代建筑及其他歷史遺跡?;佚埿娴呐f址,現已成為萬綠湖的一塊河床,因1958年新豐江水庫筑壩蓄水被淹沒。1981年,回龍府址遷往甘背塘村,改稱新回龍鄉。
3 東江一帶產米最盛
在明清之前,廣東的西江和北江地區設縣較多,但東江和韓江流域所設的州(郡)縣很少,如唐代,粵東大片地區(包括東江和韓江流域)只設循、潮二州。
明清至民初,雖有兩條江穿城而過,并在縣境交匯直流惠莞,水道與龍(川)、永(安)、潮(州)、嘉(應)、連(平)、和(平)、長(樂)、歸(善)、博(羅)等九屬沿江相通,商船往來,但在河源發生的交易規模并不大。“縣屬雖屬通津,實非商旅萃集之所,且去海益遠,無魚鹽蜃蛤之利,故民間重農。”乾隆版《河源縣志》如是說。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大年初七,謫居海南的蘇東坡聽到了一個消息,說是黃河之水已重新順暢地往北流去,當年自己主張治理黃河應以“疏”為主的策略“斯言乃驗”。他高興地寫下兩首七律,其一云:“典衣剩買河源米,屈指新篘作上元。”當時的儋州土著居民不耕種土地,而以賣香為生,農業生產尚處于刀耕火種階段。蘇東坡雖教以中原耕作方法,但仍需在窮困中把衣服典當了再去買從河源運來的米谷。
東江一帶產米最盛,新豐江一帶米谷產量次之。乾隆七年,知縣陳張翼來河源后,教河源人每年種稻兩造,由此使縣民漸富。后來又種了茶、松,都足可供本縣用度,不必外購。
據《廣東省建設月刊》(1937年第五期),1936年河源全縣土地面積共計711.1萬余畝,除田畝不計外,森林占地285.5萬余畝,荒地占284.4萬余畝,水面占地35.1萬余畝,其它占地57.2萬余畝。全縣共有耕地水旱田27萬余畝,園圃21萬余畝,合共有耕地48.7萬余畝。以河源全縣二十萬居民,平均每人可約耕地一畝八分。1946年,河源共產稻谷70余萬市擔,甘薯10余萬市擔,大小麥7萬余市擔。當時已有農業貸款,并能貸實物,1946年縣農貸處經奉派有化學肥料硫酸銨56噸,由農貸處農廣所合作室派員分赴槎城、東埔、高埔、古云、禾溪下、禾溪上、久社、黃田、南湖、等藍、沙村、柳城等鄉鎮,指導合作社農會申請貸放。
4 年景不好時,河源米不外售
本來粵北人多地少,米谷經常不夠吃,常常要從廣西、湖北一帶“進口”。河源縣因為高山或高一點的丘陵不多,總有很開闊的地方讓人種稻,只要風調雨順,便會五谷豐登,不光讓河源一縣的人民當年吃上飽飯,還能供給邑人三年之內的口糧。河源的物產,以谷、油、糖為大宗,蒜、菇、栗、柿餅等次之。林木茂盛,且縣屬山場極廣,故出產頗多。
這些多出來的糧食,就有了做商品的潛質。清代縣衙明令,這些糧食不得出洋,但可以賣到鄰縣去。所以在東江、新豐江上,總會出現一段航運高峰期,就是運谷去外縣售賣?!坝嗨谥?,歲以為?!薄T诠俑Z倉采購期間,惠州府城的一些文武衙門,也會到河源城來買米,因求過于供,于是推高了河源縣城內的米價。
這樣一來,便出現了有些窮人守著糧倉沒米吃的現象。幸好永安(今紫金)沿江的鄉村,離永安縣城遠,而離河源縣城近,那里的農民橫渡一段江面,再走上一段路,就可以就近赴河源糶谷,使河源米價有所平抑。
如遇兵燹災荒,河源城就不夠米吃。民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軍閥混戰,河源人的生活非常艱難。1928年5月,河源公會執行委員曾西盛、李悅義等的相關公文顯示,“河源縣位居東江上游,連年地方迭遭兵燹,田野荒蕪,土匪猖獗異常。城市為墟,加以張、黃叛變,縣中駐兵數萬,糧食殆盡。最劣之米每元僅得三四斤,以致哀鴻遍野。若不設法救濟,勢成餓殍?!币蚴』I賑總處撥款五千元給河源購得大批米,散賑災民。大米到達源城后,有司即召集各界在縣署決議,成立平糶委員會負責辦理。即選舉歐陽洸為主席委員,縣黨部、縣商會、縣商民協會、留省公會、教育會等代表,凡關于糧食救濟事宜,自應負責咨理,并選定商會為會址,于5月20日開始辦公,籌措一切實行事宜。
當時主席委員會歐陽洸提議,要落實日前各界代表大會決議,請縣公署通令各地方殷實富戶所存之谷米,在縣屬內地一律統管,不得擅自外銷,以維民食。
上世紀30年代,河源的五谷與六畜總有多余的供應到外地,谷米每年銷往外地約十萬擔,油糖各約五萬斤,生豬五萬頭,雞鴨二十萬只。此外,外銷農產品還有竹木材、片糖、黃豆、柿餅、草菇、栗干、麻、豆等。
5 民國時河源縣酒米行公會、糧食公會相繼成立
河源是東江谷米集散地,民國二十年(1931年)三月,河源富商繆靄棠、葉廷三、葉冠芬等,申請許可組織“酒米行同業公會”,并獲有司同意。
1933年7月,廣東省河源縣酒米同業公會第一屆改選,當年41歲的太平路聚泰亨老板繆靄棠當選為主席,常委委員為化龍路港生行老板葉廷三、福興行老板葉伯順。執行委員8人,候補執委3人,會員單位有22個,其中多在化龍路、太平路、沙邊街、茶行路、頭塘街、河塹瀝等。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四月,時任國民黨河源縣縣長馬克珊批準河源縣糧食商業同業公會成立、立案。會址在河源縣城太平路,負責人李逢榮,他是化龍路啟記老板,當年44歲。
直到抗戰期間的1942年,河源還沒有米機加工。那時候的河源,聚集了許多從廣州、惠州各地逃難的難民,且當時國民黨軍第八師駐防河源,致河源人口激增,各種商品,尤其是大米供不應求。年輕商人潘仲良與張季如一起,找到本城富商繆靄棠及惠州、大埔的富商共同籌辦,于1942年2月發起招股籌設裕民米機廠,同年7月正式開業,廠址設在縣城沙邊路103號。潘仲良任經理,張季如為副經理。成立初期,僅有17匹馬力發動機一臺,10千瓦發電機組一座,每日發電量為15千瓦,約供450盞電燈使用。
1949年12月21日,裕民米機由粵贛湘邊縱隊司令部第二支隊接管,1950年3月移交河源縣人民政府接管。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潘仲良因上角義榮坊、父母會公地等積案被處決。
時至今日,供應源城的大米來源廣泛,省外的主要有江西大米,市內的大米產量也不俗,近年來我市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180萬畝以上,總產穩定在75萬噸以上。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1.9萬畝。已形成的大米品牌有和平萬家香、廣東優食實業有限公司的有機絲苗米,連平縣九連山源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大米、山水香米,龍川縣農業科學研究所的霍山絲苗香米,龍川土包子農產品有限公司的香粘大米等,這些叫得響的品牌大米已紛紛走上消費者的餐桌上,暢銷粵港澳大灣區等地。
■ 本報記者 凌麗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