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竹能為象 縛荻巧成龍
百年來河源竹產業“進化”簡史
■和平縣陽明博物館館藏的陽明傘與陽明紙
■和平縣上陵鎮翠山竹海
驅車行駛在河源的公路上,沿途美景令人目不暇接。有時是蜿蜒碧綠的江景,江畔翠竹成行,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有時是連綿起伏的山嶺,漫山遍野的綠竹隨風搖曳;有時是廣闊的田野,平疇之間點綴著叢叢竹林,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田園畫卷。
河源是一個林業大市,自古以來,竹產業就是當地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時至今日,豐富的竹資源在技術創新的推動下,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不僅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福祉。
1
豐富的竹資源與歷史變遷
河源的竹資源非常豐富,品種繁多。同治《河源縣志》載,河源有麻竹、金竹、泥竹、苦竹、黃竹、堯竹、觀音竹、箓竹、赤竹、紫竹、方竹等品種,出筍先后不一,其莖葉之大小亦各異。
明清及民初,河源林產以松竹為大宗,但屬天然林。民國中后期,有司多次進行造林運動,其中1947年時,全縣有農林場36畝,植桐2160株,為建設中正林場,參與造林的有久社、黃田、康禾、藍溪、柳城、曾田、上莞、船塘、橋頭、燈塔、黃洞、赤溪、禾溪下、友助等鄉鎮,種植面積共271畝,均植竹、杉、松等18035株,由各鄉鎮自行撫育管理。
據1950年的統計,河源全縣有竹林面積3.2萬畝。主要分布在黃村、康禾、曾田、葉潭、黃田、義合、藍口、仙塘、錫場、回龍、澗頭、半江、雙江、燈塔等地。1964年學習廣寧縣發展竹林經驗,東江沿岸的東埔、埔前、仙塘、義合、黃田、藍口、柳城等7個公社,發動群眾在東江兩岸造竹林,曾田、康禾、黃村、葉潭等公社在供銷社的支持下,大力發展毛竹種植。至1969年,全縣有竹林面積5.4萬畝。1974年被省定為毛竹基地縣。上世紀80年代后,竹子銷路廣泛,群眾普遍種植竹子。1985年,在東江沿岸種竹75萬株。1987年,全縣竹林面積6.8萬畝(其中毛竹1.94萬畝),其中5000畝以上的有曾田、康禾、黃村、錫場、半江、黃田、義合等鄉鎮,面積占全縣的 47.6%(《河源縣志》)。
在紫金縣,竹類亦分布全縣各地,1985年全縣種竹有5.4萬余畝。山上有很多毛竹,是用途最廣、經濟價值最大的竹種。毛竹又稱描眉竹,以其竹節的茸毛似描畫的眉,故名。毛竹生長快,成材早(約3年),輪伐期短,收益長,耐久不蛀,竹竿粗大通直,竹材堅硬而韌,可以舉重,廣泛用于工業、建筑生活用途等。1984年全縣毛竹種植面積達2.6萬多畝,投產2萬苗,產量50萬株,官山附近的大水坑,毛竹直徑可達20多厘米。描枝竹的筠柔軟,可以代藤。其他竹類也有生長于山地,但以河畔、溝旁、村前、屋后,最多是生長于河邊,尤以秋香江沿河兩岸較多。竹類生長迅速,粗生易管,病蟲害少,利用范圍很廣,根、莖、葉、鋒(筍光)、竹等都可利用,竹材一般可作家私、器具又供作造紙的原料,藍塘鎮有竹加工廠,產品遠銷國外(《紫金文史》專集,1988年)。
河源全市現有竹資源面積約72萬畝,和平縣是產竹大縣,主要品種為毛竹,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毛竹產區之一。1999年《和平縣志》載,全縣有毛竹23.5萬畝,年產毛竹200萬根以上。至2024年9月數據,和平全縣現有毛竹林面積約20萬畝,主要分布在上陵、大壩、熱水、浰源、陽明等鎮,其中,上陵鎮毛竹資源約有12萬畝,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63.9%。該鎮立竹庫存量超過2400萬株,每年可產出毛竹400萬根以上,每年毛竹產值約4000萬元,其中一產產值約1500萬元,二產產值約2500萬元。
龍川縣竹產業亦頗為可觀。全縣有竹林面積約18萬畝,占全縣林地面積的5.12%,竹產量約300萬根,總產值約4000萬元。2024年上半年大徑竹產量66.74萬根,同比增長23.1%,拉動林業產值增長4.64個百分點。
2
民國及新中國初期的竹產業
在工業不發達的年代,利用自然資源進行手工加工的行業不失為一個能掙錢的手藝活。據1937年國民黨第106師政訓處調查,河源全縣20余萬人口中,幾乎全部是農民,雖間有出外謀生成商業者,然為數甚少。手工業一項,亦甚落后,除土布及家用之竹椅、竹床、木臺、木凳等外,沒有其它手工業可言。到1950年的調查,河源縣的竹器、木器等行業,“僅有而已”,對竹的利用率極低。
早在宋、元時期,龍川縣已有陶瓷、紡織、造紙、造(木)船等手工業。明、清時期,采礦、冶煉和生產竹木、藤草、銅器、鞋革、車衣、食品加工業具有一定規模。民國期間,大部分鄉村都有竹匠、木匠從事用竹木制作日用品或家具,均自產自銷或上門加工。
1949年,龍川縣有木器從業人員89人,竹器從業人員48人。據1954年手工業調查,全縣從事木器加工業有合作社1家、13人,合伙組織6個、119人,個體戶40戶、60人,總產值34.46萬元;竹棕草業有小組2個、32人,合伙組織4個、18人,個體戶40戶、73人,總產值19.52萬元。此外,農副業兼營竹藤棕草業的有243戶、2848人,木器加工業972戶、1059人。1956年全縣組織竹木器生產合作社11個、生產小組2個,共 283人,主要產品有木制農具、家具、竹材、竹床、竹椅、竹席、藤籃、竹箱、棕衣、草席等。1985年,全縣有竹木草制品廠19家,其中國營2家、集體14家、個人合營3家,主要生產廠有縣木器家私廠、縣竹器廠、老隆木材加工廠、下泡水木材綜合加工廠。縣竹器廠在老隆鎮中華路,屬縣二輕企業。1954年組成老隆竹器生產組,1959年與老隆家私廠合并成立縣竹木制造廠。1960年分設縣老隆竹制品廠,1961年改稱縣竹器廠,產品有竹席、六角臺、六角椅、門簾和各式藤椅、藤沙發。1985年有職工73人,年產值 16.5萬元。
和平縣明清時竹木工匠已相當普遍,分布在各個鄉、村,生產家具、農具自用或出售,或上門加工成品。有的家庭擺設的桌、椅、凳、臺,選材、造型、做工都相當精致;比較普遍的家具、農具有:木桶、八仙桌、雕花床、竹籮、竹圍、畫眉鳥籠、風車、木箱、衣柜、水車、棺木等。貝墩一帶,利用茅竹制紙,距貝墩20里之地,有紙廠百余間,年可出紙六萬擔。其次則取竹筍,余則多利用制橋梁、棹子、棚架、籠轎、籃、箸、茶罐、玩具等。
民國時期,彭寨鎮龍安、嶺西,安坳鎮園坑,大壩鎮水背,上陵鎮翠山等,多有農戶從事竹器生產,并已出現竹、木手工業作坊。尤其是上陵鎮的農戶,利用隨手可取的竹子,進行土紙粗加工,亦有將毛竹外售者,一般通過水路運往外地。后來做板席、制折椅,還有農戶自辦小型加工廠,生產高級保健竹涼席,家家戶戶的收益都比較可觀。
民國十八年(1929年),和平附城鄉神前閣吳姓用竹編織冬季取暖用的火桶,從業12戶、50多人,年產火桶5000余只,曾參加廣州博覽會展出并獲一等獎,產品銷往興寧、惠州、廣州及港澳地區。
1954年,和平成立雨具生產合作社,后改為竹器社(廠),生產雨傘、竹門簾、草席、竹席、畫眉鳥籠等;1965年,于縣城珊瑚大道成立縣木工廠,從業職工40人,生產步犁、水斗、秧盆等農產品。與此同時,還有彭寨、安坳、大壩、上陵等鎮的竹木加工廠,產品由省、縣土產公司包購包銷。
3
和平紙業與紙傘業曾風光一時
和平縣東山嶺之上的陽明博物館,進館之后就能看到一些該縣出產的傳統手工制品,如泥雞、木魚、木雞等,尤其令人矚目的,是陽明紙與陽明傘。
和平紙傘業約于清末民初傳入,就其產品數量、質量及銷售范圍等而言,在當時多種手工業中首屈一指。興旺于上世紀40年代。和平工業生產合作社成立后,著力發展各種手工業生產,紙傘業便是其中重要一項。
和平紙傘制作全靠手工,工序繁雜,所需材料多樣。紙傘的主要材料是紙,它是一種特制的紙,其紙質柔韌,薄如蟬翼,只有附城老壩街黃姓高姓幾戶人家精于制作。在這種紙上面涂上桐油,制成油紙傘,為挑夫貨擔遮雨之用。紙傘的長、短傘骨,均以苗竹為材料,農村從業人員多以加工傘骨為主。
民國中后期,因布傘昂貴,紙傘遂盛行,時縣屬制造者有縣城、東壩路紙傘店及雨具合作社等數家,每年出品超五萬把,銷往興寧、梅縣等地。到了上世紀60年代后期,布傘“卷土重來”,又取代了紙傘,自此,和平紙傘式微。
據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和平縣《楊氏宗譜》載:楊氏82世(宋代中期)從程鄉興寧徐田遷和平彭寨落居,后從彭寨楊木坑遷紙背坑定居(今優勝鎮秀溪村,半條村均為楊姓),85世會造紙術(據說是曾在福建廣德楊灘造過紙)。由此看來,和平制造紙最遲應在宋代中期已傳入,因頗負盛名,該地名又譽名紙背坑(楊廷強《和平陽明紙的由來及興衰》)。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和平建縣后,社會經濟走上了平穩發展的軌道,浰源、大壩等地的山民紛紛重新操起了先輩流傳下來的手工藝,在山里建起各種造紙坊,生產各種土紙。和平縣令也不斷幫助山民引進外地更先進的造紙技術,生產出一種比原來土紙更薄、更細、韌性好的紙。為紀念王陽明,始將造出的草紙稱為“陽明紙”。
在上世紀80年代,上陵翠山村的農戶主要是用剛長出新葉的嫩竹作為原材料,進行作坊式加工,生產土紙(舊稱東莊紙),以此獲得經濟收入,其經濟效益在當時來說還是相當可觀的。因此,農戶種植毛竹的積極性在土紙制造業的帶動下得到進一步提高。改革開放后,土紙市場逐漸疲軟,而建筑工業迅速發展,翠山村的毛竹被用于建筑行業而走俏于當時經濟開始大發展的珠三角一帶。同時,翠山村的竹制品加工業也得到了良好發展,毛竹的用途逐步走向多元化,種植毛竹的經濟效益逐年提高。
4
和平竹產業的新機遇
走進和平上陵翠山竹海,深遠的竹林空翠濕人衣,手臂粗細的大竹子擋住天光,灑下翠綠。游人沿著竹徑往上走,滿眼皆綠,時聞鳥啼,竹香撲鼻。翠山竹海的誕生并非朝夕之功,1973年春,在省土產公司的指導和幫助下,翠山村的農戶開始走種植毛竹之路,著手打造“純竹林”基地。實行聯產承包制后,竹山被劃分到各家各戶進行經營和管理。目前,和平全縣共有近30萬畝毛竹資源,上陵鎮毛竹資源約有12萬畝,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63.9%。該鎮立竹庫存量超過2400萬株,每年可產出毛竹400萬根以上,每年毛竹產值約4000萬元,其中一產產值約1500萬元,二產產值約2500萬元。上陵鎮已被我市確定為“毛竹種植與產業化開發技術創新專業鎮”。
和平縣竹林主要集中在偏遠山區,山高、坡陡、路遠,明清以來一直都用原始的采伐和運輸方法,難度很大。后來有了機械設備,也無法帶上山,和平竹林整體開發率不到10%。今年,上陵鎮已引進第一臺竹林“小火車”軌道運輸機和第一臺“爬山虎”履帶式運輸車。“小火車”滿載貨物上山下山每分鐘可走40米,可以核載500公斤,換算成人力相當于10個成年男子的工作效率。“爬山虎”可以荷載1.5噸,能夠在45度的山坡上暢通無阻。
以往“天生天養”的竹林,和平縣已開始進行豐產高效培育。據了解,上陵鎮計劃投入建設資金660萬元,在上陵鎮竹資源較好的片區,以上陵鎮綠竹強村公司為主體流轉經營1萬畝竹林,重點建設1000畝筍竹兩用豐產高效示范竹林,并完善竹山林道、灌溉設備、運輸設備、筍干工坊等相關配套設施建設。
和平竹資源一向受到重視。改革開放之初,1980年,和平縣對外貿易局在彭寨鎮設站,收購竹席、竹篩、竹插出口日本、東南亞及港澳地區。縣外經外貿、二輕等部門和部分鄉鎮企業引進外資,組建“和港竹木工藝制品有限公司”“京粵實業公司”“和大竹器制品廠”“和興竹料工藝品實業公司”“明發家私制造廠”等中外合作企業。這些廠(公司)已實現半機械化、機械化生產家具、珠式竹席等,設計、工藝達到相當水平,產品竹木家具銷往廣州、深圳等地,部分出口。至1995年,全縣有竹木制品加工廠(公司)269家,從業人員1290人,年生產竹木制品達30余萬件。
近年來,和平縣積極響應國家發展“以竹代塑”產業政策,開展竹產業招商引資工作。落戶和平產業園區的和平禾德新竹業有限公司項目總投資1億多元,建設有生產車間及綜合辦公樓、技術中心等配套設施,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目前擁有兩條以竹代塑的生產線。全面投產后,預計年產值達到2億元。去年以來,和平縣已與9家竹產業企業對接洽談,意向投資總額達21.75億元。
在“毛竹重地”上陵鎮,現有竹產業企業5家,均已正式投產。據有關統計,今年1—8月,上陵鎮發展竹產業累計為村集體增收430.92萬元,其中毛竹供銷收入398.08萬元,竹林流轉收入22.84萬元,竹制品廠租金收入10萬元,富民興村成效凸顯。該鎮定位“竹旅名鎮”目標,擬將翠山村培育為集觀竹、賞竹、品竹為一體的竹文化典型村。翠山竹海森林公園國家3A級旅游景區正在積極創建,重點打造鄉村旅游精品主題線路,引進一批精品民宿,圍繞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護,發揮竹文化的“裂變效應”,發展風景竹林、休閑度假、農家樂、盆景竹林、特產購物、竹類植物專題園、竹雕工藝品等旅游產品,籌建竹博園,做深竹子立體經營的大文章,探索竹下養殖、竹下種植的技術與模式,讓生態效益產生經濟效益。
■文/圖:本報記者 凌麗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