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一雙天足頂起半邊天

——東江女性百年觀察

2025-03-02 09:05:00 來源:河源日報

009670e6083ed585848d5a50ee1a09b4_hyrbs0302001_002_01_s.jpg

■永安(今紫金)荷樹灣紡織的婦女, 攝于1895—1907年期間。 (資料圖片)

1924 年 3 月,廣州首次公開正式慶?!叭恕眹H婦女節。當時《廣州民國日報》發表時評,指出中國婦女長期受“男權”壓制,地位低下,提議開展“三八”活動以提升婦女覺悟、革除陋習,追求其覺悟與獨立。如今,女性命運、地位和權益仍是該節日的核心關注點。

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東江地區的女性承受繁重體力勞動與社會壓力。隨著社會制度變革和女性權益保障體系完善,她們的健康和精神狀況逐漸改善。改革開放后,特別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和法律體系發展健全,女性權益獲得更多保障,勞動負擔減輕,生育保障和教育機會增加,有力促進了女性社會地位提升和全面發展。

1

沉重的勞動與精神壓抑

東江一帶的婦女,由于山區環境惡劣和“男匠女耕”的習俗,成為家庭與農業生產的主力,承擔著“田頭地尾”“灶頭鍋尾”等農事、家務勞動,甚至在商業和手工業中也有參與,如挑鹽、燒石灰等繁重勞動。同時,她們還受制于“盲婚啞嫁”“從一而終”等封建婚姻制度,甚至面臨溺嬰陋習的威脅。盡管以“天足”和強健體魄著稱,但長期勞作導致健康受損,精神上也因婚姻不自主和家庭地位低下而飽受壓抑。

乾隆《河源縣志》記載,河源民俗向重農谷,民間婦女與男子均勞苦,采薪運水者不絕,有襁負提孩任肩擔之重者,習以為常。乾隆《龍川縣志》亦載“男女效勤耕”。嘉慶《和平縣志》云:婦女多胼胝耕鋤、樵牧肩挑?!队腊部h初志》載,婦人“間有灌園種蔬,以佐家計,及助其夫耕耘者”,這應是往輕里說了的。

到了民國初期,各縣仍舊處于各種禮教勢力下,婦女的地位、遭際都很艱窘。當時的連平被認為是一個文化落后、風氣閉塞的地方,完全受封建勢力支配。那個時期的婦女,要么做太太、奶奶,要么做姨太太或婢女,其地位非常低下。

女性小時候在娘家住著,常常受到父母的輕視和兄嫂的欺凌,日常替娘家撫養小孩,把屎換尿,煮飯、炒菜、喂豬、養牛、牧馬、砍柴、耕田等,無一不做。爹媽、兄嫂無視她們的整天勞作,稍有不是,不是打就是罵,“賠錢貨”“鬼睡昏”等,各種難聽的話都罵了,在他們看來女兒是沒用的,不能繼承香煙,打罵點不要緊。

至于社交,那是不準公開的。嬰孩時期倒可以自由行走,或隨著家人去探親。若是年紀大一點,便羞羞答答地在閨房中度日,干些織布、做女紅的活。若要到街上買什么東西時,得差人去辦,自己是不準去的,否則人家說浪逛、瞟意人、賣丑。若在家門口散散步、伸伸腰,見了生人就得立刻漲紅了臉飛跑,不許再站在門前,否則“倚門賣笑”“不知羞”等流言蜚語就會隨之而來。探親戚也有所顧忌,非得有人隨從做伴,若無人做伴,雖是康莊大道,人村密集,也不放心,大約是怕失了貞。

至于婚姻方面,幾乎沒有自主權,都是由父母一手包辦的,無父母的就由家長——哥、叔、伯等主持,女子是不準自由擇婿的?;橐龅臈l件,以金錢權勢來考量。有的女孩三五歲時就被爺娘、兄長代訂了婚,還有指腹為婚,也是常見的。至于年齡是否相當,身體是否健康,相貌是否好看,品性是否善良,只由媒人看看而已,女方父母也不會親自去觀察,若嫁了生癬疥的、麻子臉的、跛腳的、性格不好的,那只有怨自己命運多舛了,只能以“姻緣前世定”來勸慰自己,離婚是很少見的。

“嫁出女,賣出豬”,婚后的狀況,娘家顧不得許多,貧富都與娘家不發生關系。如果有當娘的疼愛女兒,憐其貧而時來賑濟的話,做兒子、兒媳的就會憤憤不平,向旁人控訴其母不顧家,只疼愛女兒。旁人來調停家庭矛盾時也不免把這母親說上幾句才能讓兒子、兒媳安心。

夫婦之間,也難以平等和諧相處。婦女日常要做田工、家務,穿不好、吃不好,而且還要挨打罵,丈夫通常用種種卑劣殘酷手段役使、對待。尚有做妾的,除承受一般女性所受的痛苦外,還要受到大老婆的欺辱和壓迫。做童養媳的從小被打罵到大,大了也一樣受各種欺凌和打罵。

婆媳之間和諧的很少見,好不容易熬成婆婆的中老年婦人,便將原來承受的苦處都壓迫到媳婦頭上去,白天叫她怎樣去洗鍋、做飯、燒菜、割草、砍柴、挑水、鏟草皮,種番薯、芋頭、花生、粟、麥菜等等。不但勞作過度,吃得也很差,冷飯冷粥等。很晚才吃飯,吃完還要做夜工,不到晚上10點多是不能睡覺的[《連平的婦女》,載《婦女雜志(上海)》,1928年第14卷,第5期]。

婦女承擔沉重的家務及各種勞作,各縣情況大抵相似。甚至有婦女因為早起采樵而被老虎吃掉。在舊時,河源縣城附近的章(莊)田鄉一帶地方偏僻,林木幽深,有猛虎出入其間,附近居民常有戒心。1936年2月18日晨,附城婦女六七人入該處采樵,突有猛虎迎面而來,相距僅數丈,婦女們睹狀大駭,急足拼命逃遁,婦女黎劉氏逃避不及,致葬虎腹,時年30余歲,為河源章田鄉人,家赤貧,生子尚未滿周歲。

2

抗戰時期刻苦省儉的連平婦女

到了抗戰行將勝利之時,連平婦女的生活狀況仍未見多少改善,反而因對抗外敵的戰亂而愈發艱辛,物質也越發稀缺?!稌r代婦女(廣州)》1946年第1期的文章《各地婦女生活——婦女在連平》中,作者龍鳳儀發現,在連平隨時可以看到穿著衣不蔽體、冒著危險在高崖深谷里斬柴挑草的婦女;還有很多面帶菜色、肩挑重擔趕集去的婦女,以及被田水淹沒半身、在插秧施肥、翻土的婦女。盡管她們整日辛勤勞作,卻依然衣衫襤褸,飲食僅限于干番薯稀飯,由于營養不良,大多面帶浮腫。

與此同時,男性的情況則截然不同。龍鳳儀觀察到,滿街跑的男孩子中有衣履整齊者,茶樓上還有高談闊論的學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此外,更多男性選擇外出謀生。

龍鳳儀還注意到,年僅三尺高的女孩子背負著五六十斤的重擔。有一次她好奇地上前詢問,為何八九歲的女孩能有如此力氣?女孩回答說她已14歲了。由于童年時負擔過重,身體發育不良,導致個頭矮小。龍鳳儀感嘆,難怪這里的婦女大多是矮個子。

換個角度來看,東江女性沒有向艱難的生活低頭,而是更加獨立自主、艱苦奮斗。陳樸女士在抗戰期間東奔西跑、四處流浪,見識了各地不同的民情風俗。她看到客家婦女非常勤勞,糾正了她過去認為婦女柔弱且必須依賴男性的錯誤觀念。

在家庭中,東江女性不僅承擔了教育兒女的責任,還負責縫紉、飼養家畜和田園農作等任務。她們不僅是“實干家”,也是兒童的“教育家”和“小工業家”。因此,在艱苦的抗戰時期,盡管物質匱乏,她們仍能做到自給自足。

然而,陳樸也觀察到,盡管這些婦女通過艱苦勞動自食其力,但在精神生活方面卻飽含辛酸。幾千年來重男輕女的思想給她們套上了無形的枷鎖。許多婦女出身于童養媳,多年來的苛責與奴役使她們養成了高度的服從性。由于缺乏教育機會,她們與丈夫之間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在外奔波的男性往往將妻子視為父母的兒媳或家庭中的勞動力,很少給予慰藉與關愛。

3

鐵娘子積極參與社會勞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50年)和相關法律(1954年)確立了男女平等原則,婦女走出家庭參與社會勞動,成為“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象征。然而,這一時期的婦女仍需兼顧社會勞動與家務,如“鐵姑娘”們既參與集體生產,又承擔家庭照料,體力與精神壓力并未根本緩解。

據《連平縣志》(2001年)記載,新中國成立初期,連平縣婦女組織發動廣大婦女配合人民解放軍和人民政府開展清匪反霸、維護社會秩序、支援抗美援朝、發展生產、完成公糧任務、查租減息及迎接土改等活動。1953年10月的全國第一次普選,標志著新中國真正實行男女政治平等。各級婦聯動員、組織廣大婦女與男人一樣,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參與管理國家大事。1956年—1959年,縣各級婦聯組織配合有關部門宣傳新法接生,培訓新法接生員,開展婦幼衛生常識教育,發動婦女參加掃盲和“創能手”活動,使各行各業涌現出大量女能手、女標兵。

在龍川,新中國成立初期各級婦聯也動員婦女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1950年抗美援朝時,縣婦聯發動婦女動員和支持丈夫、子女參軍,開展捐獻及和平簽名運動,支援前線。1951年土地改革運動中,舉辦土改訓練班,組織婦女學習土改法令和婦女代表會組織法,發動婦女群眾參加斗霸訴苦活動,整頓婦女組織。1952年,舉辦婚姻法訓練班兩期,培訓婦女宣傳骨干302人,并在全縣開展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提高了婦女的地位,促進了家庭民主和睦。1956年,在全縣13個區開辦農忙分散型托兒所219間,托兒組1450個,使7869名婦女擺脫了家庭束縛,安心參加農業生產。

1957年6月,龍川縣婦聯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婦幼衛生常識的宣傳教育。同年,發動婦女參加掃盲運動。1959年響應省婦聯號召,開展“創能手”運動,各行各業的女能手、女標兵大批涌現,其中農村婦女中有4.73萬名生產能手。1961年,龍川縣婦聯號召廣大農村婦女繼續搞好生產,支援工業、城市和災區,度過困難時期。1973年,各級婦聯組織婦女參加農田基本建設,發揮“半邊天”作用。1977年,組織婦女開展科學實驗活動,發展以種養為主的多種經營。全縣有婦女試驗田6538畝,“三八”科研組77個,以及“三八”耕山隊、突擊隊、“鐵姑娘”隊、養豬場、營林隊等一大批。

這一時期的“婦女解放”運動,婦女通過參與公共勞動獲得了政治和文化上的平等,但同時也承擔了雙重勞動負擔——社會勞動和家務勞動。盡管如此,她們依然在各個領域展現出色的表現,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努力不僅提升了婦女的社會地位,也為后來的性別平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

女性的權利平等與全面發展

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和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使婦女福利逐漸從制度保護轉向權利享有。改革開放后,相關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尤其是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的頒布,標志著婦女權益保障進入新階段。1995年,男女平等成為基本國策,2005年修訂后的法律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政策。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禁止性別歧視,推動女性就業率提升。200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確保了婦女的土地權益,2014年政策進一步規定土地權證需登記婦女姓名,減少因婚姻變動導致的權益流失。

女性在政治、經濟領域的參與度顯著提升。例如,全國人大代表中女性占比從1978年的21%增至2023年的26.54%。各領域的女企業家層出不窮,展示了女性在商業和創新中的強大潛力。此外,女性的醫療保障、生育保障、教育和工作機會不斷增加,使得她們能夠更廣泛地參與社會活動。然而,職場晉升和性別歧視問題仍然存在,部分行業仍存在晉升瓶頸與薪酬差距,女性在生育后面臨職業中斷的風險較高。部分地區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影響著財產繼承與家庭地位,家務勞動分配依舊不均衡。

為進一步保障婦女權益,我市婦聯組織在聚焦中心任務、團結動員廣大婦女推動河源高質量發展以及維權關愛服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助力女大學生就業創業,鼓勵用人單位設置“媽媽崗”,支持市女企業家協會、市女性創業促進會等資源共享、共贏發展;聚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深化“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科技創新巾幗行動”,推廣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業務,扶持帶動婦女就業創業;開展“巾幗科技助農直通車”系列活動,舉辦河源市高素質女農民培訓班,培育一批新型女農民;推動成立多個“巾幗家政服務社區工作站”,指導開展巾幗家政服務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社區醫護服務、家政志愿服務合作等。

東江女性的處境改善始于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法律體系的完善和社會保障的普及。通過法治化保障、經濟結構轉型與教育普及,女性逐漸從體力勞動重負中解放出來,轉向權利平等與全面發展。盡管挑戰猶存,但女性權益的進步已從制度保護邁向實質性的權利享有,體現了社會文明的深層變革。

■本報記者 凌麗

    上一篇:巖疆初見漢時冠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