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巖疆初見漢時冠

——明末九連山里的連平州城建設

2025-02-23 11:29:18 來源:河源日報

hyrbs0223001_002_01_s[1].jpg

■清雍正八年(1730年)繪制的連平州城全圖。

 hyrbs0223001_002_02_s[1].jpg

■連平孔廟前的石獅。攝于1904—1920年期間。

連平,是今河源現轄縣區里唯一曾做過州的縣。明崇禎七年(1634年)始建連平州(屬散州)。當時,連平州轄河源、和平兩縣,隸屬惠州府。河源、和平隸屬連平州的時間很短,明亡清興,入清后便未再屬連平州。清朝,河源縣屬惠州府轄,是惠州府屬的中心地方。宣統三年(1911年),連平改州為縣。

在雍正《連平州志建置志》中,從最初州城選址、建設情況、建筑材料收集、建城過程、建城時間、城市規模以及建州之初的人口和生活情況都有記載。牟應受等官員親自參與,從選址、設計到施工,歷時約兩年。

連平州的建立是明清粵北地區行政區劃調整的重要舉措,通過軍事控制與行政管理相結合,有效穩定了九連山區的社會秩序。州城布局與建筑技術體現了明清邊疆城池的典型特征,其選址與防御設計對后世嶺南城鎮規劃影響深遠。至清代,元善鎮因商貿興盛成為粵贛邊界重鎮,延續至今為連平縣治所在地。

州治選址周陂即今元善

連平州城所在地元善鎮,這座古老的城承載著歲月的滄桑與變遷,見證了連平地區的發展與前行。從“誅茅伐樹,易蓬檐以瓦甓,署宇宮墻、街巷市肆,罔不克安厥宅”,到現在的縣城現代化建設,走過了將近400年的時間。

建州之初,連平州直轄區實行圖、甲制。設4圖,轄40甲。惠化圖:轄10甲,即今元善、上坪、內莞、九連等地。忠信圖:轄10甲,即今忠信、油溪、高莞、大湖、繡緞、蓮塘等地。長吉圖:轄10甲,即今隆街、溪山、田源、崧嶺等地。銀梅圖:轄10甲,即今陂頭、貴東、貴聯等地。

連平州城的選址并非隨意為之,而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和實地勘測。當時的官員們如廣東巡按御史錢守廉、兩廣總督熊文燦及惠州府理刑推官吳希哲等官員進行過實地考察,尤其是錢守廉,他們對比了多個地點,最終選擇了惠化圖的周陂,因為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一是位于九連山腹地,扼守粵贛交界咽喉,是連接廣東與江西的戰略要沖,便于與外界聯系,對于州城的經濟發展、人員往來以及物資運輸都有著重要意義;二是其地形環山帶水,易守難攻,可利用天然屏障加強防御,兼具軍事防御與行政管理優勢,有效控制九連山地區的流民與盜匪活動。另外,這里“山環水合,一望平田,大小相宜”,被視為風水寶地,寄托了人們對州城未來的美好期望,希望在這片土地上百姓安居樂業,州城繁榮昌盛。

連平首任知州牟應受,字子咸,又名元善,貴州省安順府貴筑縣人,拔貢出身,崇禎八年(1635年)四月到任,十二年(1639年)卒于任上,葬于連平州城北馬口頭嶺。任職四年間,政績卓著,深受連平人民愛戴和敬仰。為永遠紀念這位為連平人民鞠躬盡瘁的知州,后人將連平州治所在地改名為元善鎮。1966年5月曾改稱紅陽鎮,1982年6月復名元善鎮。

元善鎮位于縣境中部,東鄰忠信,南依溪山,西靠陂頭,北接上坪。下轄15個行政村(醒獅村、前鋒村、警雄村、新龍村、鶴湖村、東聯村、密溪村、增壩村、河壩村、江面村、留潭村、東河村、鄧村村、石龍村、大埠村)和5個社區(城東社區、城西社區、城南社區、城北社區、南湖社區)。

建城經費由各級官員捐銀

地址選定后,因為建州事還要走流程,州城的建設便同步進行。州城始建于崇禎六年(1633年)十月,次年十二月主體完工。后續修繕持續至清初。

整個建城過程井然有序,分工明確。南贛巡撫錢守廉、惠州府理刑推官吳希哲等官員積極參與其中,負責總體規劃和協調,長寧(新豐)知縣陳國正負責統籌主持督造建城之事,永安(紫金縣)知縣牟應受主持均田賦、清丈土地之事,惠州府推官吳希哲督工。采用“分段承包、官民協作”模式,動員當地民眾與工匠參與建設。

建城第一項要緊事務,是經費問題。建城費用來自官紳的兩萬余兩捐銀。有司號召各級官員捐獻錢財,監察官員、郡守縣令、參游衛所(軍隊編制相關)等官員都踴躍捐獻,僅僅一個月就捐獻了將近兩萬銀。熊文燦捐獻俸祿贖回金2000兩,陸同禮捐獻俸祿贖金500兩,錢守廉捐獻俸祿贖金1000兩,并且藩臬司(地方的監察等部門)道府縣以及總戎參游(軍隊里的官員)以下的官員,總共捐獻了一萬四千二百七十兩,又設法募集了八千八百七十余兩。最后建城計花費二萬余兩,沒有耗費官府的一文錢,更沒有騷擾百姓的一粒糧食。

錢糧大計任人有方,一毫不能擾民

雖然是個新建的州城,那官職卻是實打實的,那些等著空缺官職的人,像鶩鳥追逐食物一樣盯著這些職位,以圖謀取私利。越是謀取私利,建城就越沒有成效。在興建工程過程中,向上容易滋生冒領功勞或者錢財等弊端,向下容易給百姓帶來騷擾。而新建城民心未穩,一旦對百姓騷擾,容易再激起民變。

選拔能真心實意、徹徹底底地把事情辦好的人才,是杜絕弊端和騷擾的關鍵。推官吳希哲和縣令陳國正因此用心謀劃。陳國正挑選了監生葉暢,放手讓他去做錢糧事務。葉暢品行高潔,不被世俗污染,才能出眾,心思細膩,尤其擅長管理錢糧收支。為讓葉暢指令順利執行,陳國正不讓官府的小吏和差役插手,即便有其他官員委派人來催促監督,也只負責催促監督,不干涉錢糧事務。

監生葉暢也完全不負陳國正的信任。他總理巨細收支,糧銀安排妥當,千百名工役,都能聽他的話,好好出工效力,而無冒工惰工之弊。人們都對葉暢很表贊許,認為他精本以慎,廉濟以公,勞苦功高。

除了葉暢,其他官吏也多能克守奉公,積極奔走,如任滿巡簡林鳴鳳,候任巡簡章益卿、孫秩,經歷朱家燧等,他們絲毫沒有干涉錢糧之事,惟以稽督勤惰供奔走,無分毫索潤,竭日夕之勤勞。

周邊各地縣令齊來助力

來自各地督工的縣令、官員,俱都克服艱苦的環境,勤勉工作,共襄連平州城建城大計。

長寧知縣陳國正善于用人,能清查弊害、杜絕冒領(功勞或錢財等),恩德廣布,威嚴施行,功績卓著,教化融洽,改變了最初人們囂鬧、抵觸、觀望的心態,而積極響應、齊心協力參與到建城工作中來。他搭建簡易房舍,自己帶上米菜,和工役們一起在野外住宿,風餐露宿,激發百姓積極做事、投身工程的積極性,當地百姓便逐漸忘記最初的抵觸而變得親近,不知不覺間就接受了建治之事。“鎮之以靜,字之以誠”,借著修筑土城這件事,鼓動長寧縣的夫役帶頭干活,讓翁源那邊也積極響應配合。工人們每天的飯菜,按照工程進度供應,工錢也合理發放。工役們受到鼓舞,積極性高漲。

而九連地區的鄉紳們看到這次工程沒有驚擾百姓,處理恰當,都心悅誠服地參與進來,齊心協力修筑磚城。梁才興、梁承萬、謝誠政、謝萬象、謝世遠、謝朝回、卓興萬、周萬朝、邱世興、劉世遠等九連地區的大姓家族,各自帶領家中壯丁協助工程建設。

燒制石灰的窯工以及木匠、石匠等工匠都是從江右、東莞召集來的。十月農事結束后他們聚集過來,都按照普通民工的標準發放工錢,沒有留難也沒有額外的索取。眾多工匠都積極努力干活,從冬天一直到春天,天氣嚴寒,雪大、寒冷、雨多,但工程沒有停歇。所以關于修建官署等工程的完成情況在完工當日再續報,而城工全部完工則先行上報。

惠州府推官吳希哲負責監督查看工程的完成情況,從工程開始到每一個環節都精心謀劃,督促施工時也非常嚴格,收支方面親自仔細核算到每一分一厘,反復懇切地告誡約法三章,各種吏民的弊端都被杜絕。

至永安縣知縣牟應受、河源縣知縣方秉正、翁源縣知縣毛懿,則割壤共治之成事,調役協贊之殷勤,奉公著勞,殿邦協策。牟應受“丈勘賊田,履畝清查”,把土地丈量工作做得又細又好。牟應受極好負責協調資金和物資的調配,確保了工程的順利進行。牟應受在《連平州志》中描述了建城時的艱辛和自己的努力,包括“誅茅伐樹,易蓬檐以瓦甓,署宇宮墻、街巷市肆,罔不克安厥宅”。

因地制宜收集建城材料

雖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建城各項工程都在精心的管理下大功告成。

州城具體施工中,工匠們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他們首先根據規劃確定了城墻、街道、房屋等的布局。然后,一磚一瓦地搭建起了官署、學宮、城隍廟等重要的建筑。城墻的建設尤為艱辛,工匠們齊心協力,用基石打牢基礎,用磚石砌起城墻,歷經數月的努力,一座堅固的城墻逐漸形成。

建設過程中,建筑材料的采集和運輸是個大難題。為確保建城材料的充足供應,官府采取了多種收集方式,通過征收賦稅的一部分用于購買部分材料,同時鼓勵地方百姓和商人捐資提供材料或以物易物。

在木材的采集上,選派了熟悉山林的百姓在附近的山林中砍伐合適的樹木,經過精細加工后運往建城工地。石材則從當地的石山上開采,磚瓦、石灰則就地燒造,極大降低了運輸成本。搬運過程中,工匠們運用了傳統的繩索、撬杠等工具,克服了重重困難。對于其他建筑材料,如磚瓦等,部分由本地制作生產,部分從周邊地區采購而來。

建城過程中,能工巧匠甚至風水先生都云集在附近,在城外葺寮結肆,人煙已慢慢聚集了起來。

明崇禎七年十二月建成的州城規模初具,周長約六百三十五丈(2116.7米),城墻高達二丈一尺(7米)、厚一丈六尺(5.3米),雉堞1159個、炮臺5座,為磚石土混合結構。城墻依地形而建,東臨九連山,東、南、西、北面各建一城門,東曰鎮連門,南曰玉驄門,西曰望英門,北曰起鳳門。東、南、西城門分別建有內外城門及城樓。

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官署有序,學宮莊嚴,城隍廟肅穆,中為州正堂,左捕衙,右庫倉,東為文廟學宮,公署稍前。東南為分司,西北為祝圣殿,西南為城隍廟,城外東南為演武場,逐漸形成了一個功能較為齊全的城市格局。

自崇禎六年十月始建,至次年十二月建成,連平州城的建設只花了一年多時間。此前和平、長寧建城以二三載計,河源新城更是以五年計,連平州城花費少而建設快。

連平州城后來經不斷擴建,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時已初具規模,城內建有州署、學宮、書院、府第、祠堂、店鋪等建筑。以州署門前小廣場為中心,建有通往東、南、西城區的大街3條,均為長360米,寬6.9米,城區總面積0.36平方公里。

建州初期,在蠻煙瘴癘中砥礪前行

連平州城建于山中,最宜守御。崇禎七年十一月,連平縣改為連平州建制,此時連平城墻衙門公署也已竣工,牟應受正式調任連平州首任知州。他在《公署》一詩中感嘆道:“百雉方新似玉磐,巖疆初見漢時冠。”

當時連平州“蠻煙瘴癘、俗獷民頑”,經濟落后,土地荒蕪,城郭未立,民智未開,百姓的生活方式較為傳統和簡樸,居住的多為簡陋的茅屋,居住條件較差,生活極為艱苦。建州之初,全州僅登記“男婦2300丁口”,其中男子成丁九百九十九丁,婦女一千三百一口。人口稀少且分散,深山地帶多未開發區域。男子多務農,部分從事燒畬(刀耕火種)、伐木等粗放生產。由于農業生產力較低,糧食產量不固定,百姓常常面臨溫飽問題。同時,教育資源匱乏,大多數人都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連平因地處偏遠、交通閉塞,大宗貨物運輸依賴水路,陸路僅有崎嶇山道,商貿規模有限。

連平州城在最初的建設中,展現出了一種在艱難困苦中砥礪前行的精神。從選址到建成,每一處都凝聚著前人的智慧和心血。盡管建州之初人口稀少,生活條件艱苦,但這座城池卻在歷史的變遷中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連平人民的精神家園和物質依托,見證著歲月的流轉和時代的進步。

■本報記者 凌麗

    上一篇:連平建州決策始末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