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韶華恰致遠 匠心筑夢向未來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以己之能賦當地之需
■廣師大河源校區優美的校園環境
■廣師大學生在上VR體驗課
■設在廣師大河源校區的全省首批農村科技特派員之家,積極開展校政企合作交流活動。
■廣師大斬獲2023—2024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大學男子校園組冠軍。
梧桐山下,東江河畔,矗立著一所年輕的學校——廣東技術師范大學(下稱廣師大)河源校區,創建短短數年,她便創造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
廣師大河源校區2022級體育與健康學院體教專業的常煥彬同學,摘得2023年、2024年中國大學生武術長短兵錦標賽冠軍。
廣師大河源校區2022級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專業的蘇頌原同學,先后獲得2023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廣東賽區一等獎、2024年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二等獎。
在2021—2023年度河源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規劃項目中,廣師大依托河源研究院申報獲批立項項目合計258項,占據了河源半壁江山。
今年6月16日,在2023—2024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大學男子校園組全國總決賽上,一路過關斬將的廣師大與內蒙古大學上演了一場令人熱血沸騰的巔峰對決。經過激烈交鋒,最終在點球大戰中,廣師大以5比3擊敗對手,成功捧起冠軍獎杯。
這是廣師大首次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賽并獲此殊榮。
……
更令人振奮的是,今年9月,該校將迎來河源史上第一批全日制培養研究生,填補了河源市無培養全日制研究生學校的空白,開啟了學生可在河源本碩連讀的時代。
順應時代召喚
開啟河源最高學府建設之路
廣師大是全國首批8所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之一,是華南地區唯一同時承擔“三教”重任(民族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的省屬綜合性師范大學,是中國“雙師型”工匠之師培養的南方高地。其前身是1957年經國務院批復成立的廣東民族學院,1977年開始培養本科生,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于2018年更名為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是一所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省屬高校,2021年獲批廣東省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高校。
辦學60多年來,該校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承“厚德博學、唯實求新”校訓精神,服務產業,引領職教,努力構建“技術+師范”發展新格局,不斷突出“民族性”“師范性”特色,強化“技術性”“數字化”優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力培養高素質“工匠之師”和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奮力建成根植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的一流技術師范大學。
該校堅持“一個創新、兩個轉化”的發展思路,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服務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和科技自立自強,打造民族學、教育學、控制科學與工程3大學科高峰,工程科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近三年,該校獲國家級科研項目72項,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省部級科研獎勵18項。
該校現有東校區、西校區、北校區、白云校區、河源校區5 個校區,占地面積 2500 余畝,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6萬余人,開設有74個本科專業。作為同類型高校,綜合實力位列全國前茅,廣師大其余四個校區均在省會城市廣州。
為何會在河源建校區?
“時代的召喚,使命的驅使!”廣師大河源校區相關負責人的回答簡短有力。
早在2015年,苦于人才缺乏的河源市就開始謀劃建立一所公辦本科院校,恰逢廣師大轉型升級之時,于是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共建河源校區本科院校。在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2019年新校區動工開建,歷經500多天,建成風景優美、現代智慧的大學校園,總占地面積1081畝。2020年10月,來自全國首批4000余名大一新生報到入學,廣師大河源校區正式啟用。
河源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后花園,無論是在脫貧攻堅時期,還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階段,均是廣東的主戰場之一,需要大批人才、技術和智力支撐。廣師大順應時代召喚,以“服務國家戰略,彰顯高校擔當”的魄力,毅然走進河源,成為河源市的第一所本科高等院校,開啟了河源最高學府建設之路。
經過數年的發展,河源校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教學科研成果顯著,與當地合作日益緊密。河源校區學生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151項,獲得省級獎項645項。
發揮學校所能
全力破解河源高質量發展瓶頸
在2023年河源科技創新工作十件大事中,廣師大與河源市科技局共建的“河源市農村科技特派員之家”榜上有名。作為全省首個集農村科技特派員對接服務、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用農業科技科普及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河源市農村科技特派員之家”破解“需求”與“服務”對接瓶頸障礙,引導技術、成果、人才等創新資源聚集“三農”,走出了一條具有河源特色的農村科技特派員管理新路。
創建“河源市農村科技特派員之家”,只是廣師大發揮學校所能,破解河源高質量發展瓶頸的一個縮影。據介紹,在河源校區創建之初,廣師大就擬定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辦校原則:“河源市所需,廣師大所能。”開辦以來,該校緊跟時代脈博,圍繞河源產業發展和社會需求,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河源實現綠色崛起及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技術和智力支撐。
發揮“技術+師范”特色,激發“精準幫扶”新活力,助力河源教育高質量發展。該校按照“1+2+N”幫扶模式,做好精準幫扶工作,三年累計投入幫扶專項經費1500余萬元,培訓100余名中小學校長,培訓老師3000多人,累計培訓38萬學時;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強化實訓基地建設等辦法,提升河源市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在廣東省全口徑全方位幫扶融入式粵東西北基礎教育工作2022年度考核中,該校獲評“優秀”。
突出自身的“技術性”優勢,積極開創“科技賦能”新賽道,服務河源重點產業發展。作為廣東省產教融合促進會會長單位,該校積極開展校地產學研合作,實施產教融合,并針對河源市“1+3”產業行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屬地重點產業發展,進一步激發“科技賦能”動力。近年來,該校為雅達電子、銘鐳激光、霸王花集團等重點企業在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引育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撐和創新動力;與相關部門共建了數字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源市數字農旅與文創研發中心”等平臺,促進基層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該校蔡君教授團隊與中興通訊開展合作,依托“面向全場景差異化服務的5G核心網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研制的相關設備和系統已在5G領域推廣應用,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榮獲2023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值得一提的是,該校還自主研發支撐“一個創新 兩個轉化”理念的知匯AI平臺,實時挖掘企業潛在的技術需求,精準、智能對接企業與適宜的科研成果及科研人員,服務重點產業的技術發展,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推動河源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以及河源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擦亮“民族性”底色,開啟“智囊服務”新模式,助力“百千萬工程”。該校筑牢粵港澳大灣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聚焦“百千萬工程”等重大戰略需求,開啟了“智囊服務”新模式,與屬地開展多領域深度合作,挖掘河源文化軟實力,助力“百千萬工程”。目前,該校有85名教授、博士被推薦至河源支持“百千萬工程”院校聯盟專家庫;“河源市農村科技特派員之家”已吸引近2000名農村科技特派員會聚河源,在基層一線開展技術攻關、技術服務、成果推廣等活動,農村科技特派員對接服務河源“三農”累計新增產值超8億元;該校積極鼓勵教師立足當地,研究河源發展策略,在2021—2023年度河源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規劃項目中,廣師大依托河源研究院申報獲批立項項目合計258項,占據了河源半壁江山,產出了一批服務河源地方發展的高質量論文,為“百千萬工程”提供了智力支撐。
高顏值深內涵
數字賦能一校五區資源共享
廣師大河源校區地處東江河畔,博學大講堂、厚德樓、唯實樓、求新樓,樓樓相連;學生宿舍樓、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荔園食堂,鱗次櫛比;多媒體教室、智慧教室、實驗室,科技感滿滿;圖書館與其他校區實現通借通還,圖書電子數據庫為全校共享。
廣師大不僅有“顏值”,更有“內涵”,學術水平高、教學能力強的師資隊伍便是最好的證明。該校現有正、副高職稱教師557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740多人。該校不僅擁有雙聘院士、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中國專利優秀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還有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及全國優秀教師、廣東省青年珠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教師。其中,河源校區有教職工434人,專任教師385人;正高職稱48人,副高職稱77人,博士177人。值得一提的是,河源校區師資團隊資源與廣州各校區實現共享。
河源校區招生、專業設置均納入廣師大統一規劃管理。河源校區共規劃在校生規模為12000人,現有在校生約7000人。生源以省內為主,面向湖南、江西、四川、新疆、西藏等20個省份招生。立足河源高新產業應用需求和師資短缺的現狀,河源校區先后設立了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基礎教育學院、數字創意學院等4個全建制學院。未來,河源校區將布局更多符合河源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全建制學院。
一校五區跨兩市,如何實現有效管理?廣師大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構建信創數字化生態體系,助力學校“一盤棋”規劃,全校資源共享,校區特色發展。目前,信創數字化生態體系實現了在“校園大腦”統領下的物聯、網聯、數聯和云聯,實現一校五區網絡運維可視化,為人才培養、管理決策、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促進成果轉化、簡化師生辦事流程等提供智力支撐。
“我們把學校辦在河源,希望更多河源學子能了解廣師大,報讀廣師大,成才在廣師大,回報在家鄉,共建美好家園。”廣師大河源校區管委會主要負責同志表示。
■統籌:本報記者 周天意
■組稿:本報記者 周天意 鄒茹玉 通訊員 張偉聰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