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浮,從此凌空舞蹈
——評陳崇正小說《懸浮術》
■蔡華建
呼吸鼓脹了我的胸腔,懸浮起我的心成了一朵云,在空中,我看見自己的陰影,就有了對自己的一點失望。記憶被重新剪輯,被風吹成任意的形狀,我更愿成為一塊懸浮在空中的石頭,從此凌空舞蹈!
當我讀完陳崇正的《懸浮術》時,感到我的時空都被重新剪輯,我開始可以與天空、云朵、大地、石頭、小草等一切物體進行更高文明的語言對話,我仿佛也像主人公一樣被植入了“虛體鸚鵡螺”,有了能采集到生命故事的超能力。這是一種溝通,也是一種交易。
從小說中,我看到和作者共同生活的這個城市——廣州的許多影像,外語學院、隧道、同和路等,讓我感覺這是一部寫實作品。但顯然,這是一部科幻小說,作者的想象力讓人腦洞大開,無人駕駛技術、實體虛擬人、固體人文明等,這些超越現實的科技瑰麗想象,給我們造就了一個未來可能的夢一般的世界。可以說,這是一種技術異化的當代寓言,或者說是科技可期的預言。
科幻小說,不只是幻想,它常是以人類現有的視角思考未來的發展,我們面對著這種可能,如何做好當下,連接未來;如何面對現實,利用科技;如何認識存在,辨識虛無。最終,我們將成為如小說中曲黛靈一樣的人物,請不要叫我預言家,“你們還是叫我哲學家吧,因為世界因認知而存在”。人在未來,才能從“我們”抵達“我”,才不被剪輯了時空,能“卻顧所來徑”,找到我們的來路與出路。這是陳崇正以科幻、以文學的形式,完成對哲學問題的思辨與回答。
小說中有一塊鐘秋婷從落梅山帶回的石頭,“這是一塊可以懸空飄浮的石頭”,還有一塊伴隨曲黛靈出場的石頭,“一塊懸浮的黑色石頭永遠飄浮在她的面孔與鏡頭之間,剛好完美遮擋了她的臉龐……這樣一塊違反萬有引力的懸浮石塊,竟然是實物,而且在放大以后也可以看到石頭的紋路,甚至還能在石頭上發現一個鳳凰展翅欲飛的圖案”。
這塊石頭顯然是一個重要的象征,它是現實世界的什么?又是什么讓它可以懸空飄浮?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推演的關涉未來的諸多科學幻想,不確定的未來與現實沉重并存,“懸浮”狀態的人們如同身處旋渦之中,向上是飛行的欲望,向下是貼地負重的凝思。上升與下沉的交匯中,一股靈逸之風飄蕩其間。而現實中,我們會發現,科技并沒有讓人類變得更好,至少沒有想象的好,相反,卻造成了對人類的全方位反噬,普通人在科技面前,有一種恐懼,對自身的命運毫無把握……我們就是這樣一塊石頭,懸浮于高空中,承受著自己并不知曉的宿命般的命運搖擺,還可能完美地遮擋了別人。但是,我們需要懸浮和飄浮。
首先,作者讓陳星河說出自己的理解:“能確定的是,懸浮應該是飛行欲望的凝結……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確定是多么不容易,人類是那么容易就迷失了,那是滑落的飛行,遠不如凝固的懸浮來得保險。然而誰又曾想到,即便懸浮不動的太陽,也是在高速飛行的,率領著它的星星,飛向更遠的地方。”接著,作者借袁子敘的口吻說出:“飄浮,是我們每個人的追求,也是每個人人生的本質。生而飄浮,死于散漫,而人生的根無處尋覓。”又借鐘秋婷的語氣,道出飄浮于人的意義:“它成為我的秘密,我是一個凌空舞蹈的快樂女王,跟我在一起吧。”這句話正是對應著全書最后的一句話:“人類探索宇宙沒有任何目的,探索就是意義本身。”這使小說文本在敘事上、思想上達到統一,也昭示出小說的精神核心,那就是對存在、對人本身的關注、思考與關懷。小說取名為《懸浮術》,正是作者對科技與人類關系在輕盈的懸浮飛行背后的深沉哲思,也是對人類精神狀況總體性的概括與指向。
通過陳崇正的《懸浮術》,我們能夠看到一個巨大而隱秘的現實南方,這里草木蔥蘢,人群涌動,只有撥開懸浮的泡沫,才能看到里面包蘊著巨大的現代性和當下性,看到它反映出的現實,尤其是科技對現實的作用,也才能看到他寫的南方之所以稱為南方的那些長期主宰人們的思維方式。這既是這本小說的社會意義所在,也是相對于北方而言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的一支文學幻想曲,是“新南方寫作”的大收獲,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珍貴成果。
愿每個人都去一趟美人城,最終成為那塊懸浮在空中的石頭,從此凌空舞蹈!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