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千年“蘇海”
——讀王水照新著《蘇東坡和他的世界》
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文化名人,蘇東坡一直擁有廣泛的讀者群。大眾讀物若能吸收蘇軾研究的學術成果,并以一種相對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將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普及。復旦大學王水照教授是國內蘇軾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如今,已屆鮐背之年的王先生又為讀者精心撰寫了一部閱讀蘇軾的煒曄之作——《蘇東坡和他的世界》(中華書局出版),把他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研究成果熔鑄成偉詞華章,全景式地呈現了千年“蘇?!钡乃囆g世界和文化魅力。
立體豐滿的東坡形象
“蘇?!币辉~,是古人對蘇軾所創造的文化世界的高度概括。王水照先生曾說:“蘇軾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罕見的全才,是人類知識和才華發展到某方面極限的化身?!睂τ谶@樣一位思想復雜、性格多元、創作豐碩、交游廣泛的古代精英知識分子之典范,在《蘇東坡和他的世界》一書中,作者根據自己數十年的研究心得,從中選擇了多個對讀者認識蘇東坡有重要意義的視角和話題,并最終形成了10篇具有內在聯系且彼此照應的研究綜論。
這10篇綜論,至少為讀者提供了三個觀察蘇軾、了解蘇軾并走近蘇軾的思考維度。
第一個維度便是精神維度,即蘇軾的形象身份與思想性格。首篇《永遠的蘇東坡》以“說不全的蘇東坡”概括了蘇軾作為宋代綜合型知識分子精英的各種身份定位,以“說不完的蘇東坡”揭示了千年以降特別是新時期以來關于蘇軾政治態度、文學創作和文化性格的學術論爭,以“說不透的蘇東坡”分析蘇軾所直面的出處問題和生死問題。以上三條論斷,不僅高度凝煉了“蘇?!币辉~的內涵特征,而且也充分彰顯了蘇軾形象的復雜性和多元性。
作為政治家的蘇東坡、作為文學家的蘇東坡和作為文化范型的蘇東坡,是蘇軾在接受史上被賦予的三種立體影像。其中,“作為文化范型的蘇東坡”不僅是王水照先生個人獨立的學術見解,而且在新時期蘇軾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綜論提供給讀者的第二個維度是文學維度,即蘇軾的文學創作和藝術成就。關于蘇軾的創作歷程,王先生破除了以往“早、中、晚”三段的常規分法,根據蘇軾大起大落、幾起幾落的生活遭遇,按其生活經歷分成“初入仕途”及兩次“在朝—外任—貶居”,共七個階段,又根據其思想和藝術特點分成“任職”和“貶居”兩期,并最終形成這兩條主線交錯并行的蘇軾創作道路。在蘇軾各體文學的創作特點和藝術成就方面,書中避免了泛泛而談的史論敘述方式,而是以個人最新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指出蘇軾在詩、詞、文這三種文體領域的藝術創新和審美風格。這四篇綜論,不僅歷時展現了蘇軾曲折而特殊的文學生涯,而且分體論析了蘇軾的創作思想和文學地位。
絢麗多彩的蘇學天地
“蘇學”一詞的正式提出,始于南宋理學家朱熹,本義是指三蘇經學。經過將近千年的研究和發展,“蘇學”的范圍已經遠遠溢出經學之外,涵蓋了蘇軾生平、著述和思想等各個方面。本書上篇第二輯“蘇海拾貝”,便是王水照先生在綜論之外特地增加的二十篇學術隨筆,內容涉及蘇軾研究的各個方面,體現了作者在蘇軾研究過程中所創獲的靈感與智慧。
首選是作者對蘇軾作品中語言文字的探究。蘇軾作品中存在許多大家熟讀成誦卻又頗感費解的語言現象,對于這些語言文字的訓釋和解讀,不僅能幫助普通讀者掃清閱讀障礙,而且也能舉一反三,深入發掘蘇軾作品的語言魅力和藝術特點。比如《“一蓑雨”和“一犁雨”——量詞的妙用》這篇隨筆,討論蘇軾《定風波》詞中“一蓑”的用法和含義。王先生認為不宜把它解釋為“一件蓑衣”,這里的“一蓑”其實是蘇軾對雨采用藝術化和審美化的量詞用法。在蘇軾《次韻張昌言給事省宿》詩中,就有“一犁煙雨伴公歸”的類似用法。這種量詞的巧妙活用,“不僅擴大了詩歌意象的涵義,而且也使詩境充滿動感和活力”。
其次是王先生對蘇軾著作傳播的考察。蘇軾的作品在東亞漢文化圈內長期受到關注,其著作在朝鮮半島和日本均有廣泛傳播。王先生通過《蘇軾文集初傳高麗考》等三篇隨筆札記,詳細考證了蘇軾著作最初傳到朝鮮和日本的途徑和過程,以及海外刊行蘇集的版本情況。
隨筆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對蘇軾作品的藝術分析。王先生在幾篇為友朋所作的書序短文中,簡要分析了蘇軾的詩詞藝術和散文風格。比如他在為陶文鵬《蘇軾詩詞藝術論》一書所作的序言中指出,蘇軾詩詞具有饒宗頤先生所謂“形上詩”“形上詞”的藝術特點;他為孫育華著《蘇軾文學散文選》所作序言中,根據明人的評價總結出蘇軾散文特別是隨筆小品,“具有‘圓融精妙’‘意趣猛躍’‘活我心靈’的藝術效應”。這一輯隨筆的另一內容便是對蘇軾人格和性情的觀照。比如作者在《獨抒性情:東坡詩詞與其文化人格》一文中,舉了一道往年博士生招生的試題:“或謂周邦彥為‘詞中老杜’,請予以評述。”這一考題的命題思路,其實是為了引申出如何理解和評價蘇軾的問題,并強調人格、學問、德性和獨抒情性這四個解讀蘇軾的基本要領。
融采眾體的蘇軾閱讀
一本書的著述體裁和寫作方式,往往決定了它的讀者定位和文化品位。王水照先生在《蘇軾研究四種》總序中曾說:“對歷史人物進行個案研究,通常采用專題析論、作品解讀、人物傳記、作家年譜等著述體裁,以期從多種角度、不同層面來展示歷史人物的真實全貌。這是一種有效的、便于操作的方法。”這樣一種綜合視角的研究方法,出自復旦大學朱東潤先生對于陸游和梅堯臣的研究,也曾被王先生用于蘇軾的研究,并最終形成《蘇軾研究四種》。那么,如何在《蘇東坡和他的世界》這部普及讀本中采取綜合各體的寫作方式,以期到達全方位展現蘇軾這一歷史人物的寫作目的,本書所設的四種著述形式也許是一種有益的寫作嘗試。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四個專輯。上篇為“王水照蘇軾研究”,有“綜論十篇”和“蘇海拾貝”兩個專輯?!熬C論十篇”采用的是一種論述體的寫作方式,以專業的學術視角和平易的語言文字呈現給讀者一個整體的蘇軾形象認知?!疤K海拾貝”則采用較為輕松活潑的隨筆體寫作方式,擷取20個能夠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研究話題,以短小精悍的文字,抽絲剝繭、娓娓道來。以上兩種寫作體式,宏觀論述和微觀考察相結合,學術性與普及性相照應,既保證了本書內容和觀點的專業性嚴謹性,也避免了普通讀者面對研究型專著時產生的那種敬畏和隔膜。但是,想要真正走入作家的心靈世界,恐怕還是要讀者自己去閱讀和體會蘇軾的文學作品。因此,本書下篇特別安排了“王水照講東坡詩詞文”的內容,進一步引導和指示讀者深入閱讀蘇軾的經典文本。
下篇第三輯“東坡詩詞講解”,作者遴選了16首蘇軾的詩詞名篇,分別從寫作技法、思想內容、藝術特色、文化背景、文本接受等不同的角度進行闡釋和解讀,把解讀蘇軾詩詞的金針度與廣大的蘇軾愛好者。下篇的第四輯是“蘇文簡釋”,這也是本書的另一特色,即對蘇軾文章的重視。王水照先生近年來一直致力于中國古代文章學的研究,本書之所以要把“蘇文”與蘇軾詩詞的閱讀分開單列,也體現了他對文章學的重視和用心。因為,對于普通讀者而言,閱讀古文的興趣也許會遠遠低于閱讀詩詞。但是,宋人有諺云:“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碧K軾文學地位的奠定,主要還是在于他的文章成就。因此,本輯精選了11篇蘇軾的文章進行簡要的闡釋和品評。王先生早年編著過多種蘇軾作品的選本和注本,他所選注的《蘇軾選集》曾被何滿子先生譽為“古代作家選本中少見的杰構”。因此,這兩輯的詩詞解讀和蘇文簡釋,都是這位九旬老人在數十年注蘇和讀蘇過程中所發現的荊璧昆玉,每一段文字都值得讀者細細品讀。
(作者:倪春軍 來源:《光明日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