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濱孫了解不一樣的改寫歷史
■胡睿妍
《魯濱孫變形記:漢譯文學改寫現象研究》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學術著作,作者李今教授在書中深入探討了丹尼爾·笛福的經典小說《魯濱孫漂流記》在中國翻譯史上的改寫進程。《魯濱孫漂流記》曾是大部分國人在學生階段的必讀書目,這本書發展至今承載著多版根據當時歷史條件所翻譯的漢譯本,但大多人并不了解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意味。其中,魯濱孫章節探討了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隨著我國國情的不斷變化,翻譯家們將魯濱孫這個角色的特征和形象重新塑造和解讀,使國人從中吸取教訓和經驗,作者從漢譯文學的改寫現象入手,將三個版本的漢譯本深度剖析。
在魯濱孫章節中,作者詳細分析了不同時期魯濱孫形象的變遷,并通過對比和分析,揭示了中國文化對于外來文學作品的接受和改寫過程,以及這些改寫背后的文化政治因素。在這個過程中,魯濱孫的形象不再只是丹尼爾·笛福筆下的一個英國殖民者,而是成為了一個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人物。
20世紀初正值梁啟超“百日維新”失敗、逃亡日本后,他撰寫《新民說》以理服人,解釋白種人之所以雄霸天下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其民族每個人皆可成為關切公共事務、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以此向國人強調國民之力并呼吁民族自立。維新派深受梁啟超啟發不約而同將此大任賦予小說之上,由此梁啟超主持《新小說》時專辟“冒險小說”欄目,最早計劃翻譯的即有《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最初由錢塘跛少年沈祖芬翻譯為《絕島漂流記》,在這個版本中,魯濱孫被描繪成一個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形象,不僅將原文中魯濱孫未經父母同意就貿然航海的行為,改寫為雖違父命,但還是暗示最終得到父親的支持;當魯濱孫被海浪沖到孤島,原作想表達的本是其所面臨的現實生存問題,而沈祖芬則改寫為魯濱孫面對此情此景幸福的生活姿態。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魯濱孫的形象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中國人翻譯的第二個漢譯本《魯濱孫漂流記》刊載于1902年12月至1903年11月出版的《大陸報》,初刊目錄題為“冒險小說魯賓孫漂流記演義”,題目中不難看出“演義”二字充滿了中國韻味。然而《大陸報》的主要編者均為“激烈”的革命派,這使得在其所刊登的文章難免充斥著革命色彩,正因此魯濱孫的形象更是在很大程度上被通俗演義成了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水滸風英雄,他的思想意識體現了當時民間盛行感恩、報德、打抱不平的取向,同時魯濱孫也成為革命意識形態的傳聲筒。這樣的改寫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政治需求,強調了人民群眾的力量和集體主義精神。
通過對不同時期魯濱孫形象的比較和分析,作者揭示了中國文化對于外來文學作品的接受和改寫過程,以及這些改寫背后的各種因素。這個過程顯示了中國文學對外來作品的本土化過程,以及中國社會在不同時期對外來文學人物形象的期待和塑造。
在西方文學中大多會涉及到宗教信仰,《魯濱孫漂流記》也不例外。書中不乏出現大量關于上帝、圣經等內容,作者笛福本想把魯濱孫的故事作為宗教寓言來創作,但在晚清時期這一目的被國人所反感,林紓作為譯者自然會遵從這一觀念在序言中盡量澄清立場。林紓一生本就尊奉儒教道德、熟諳程朱理學,在做翻譯時難免會以自己的思想闡釋魯濱孫形象比如林紓信“天”,他認為“天”會因他的善舉而庇護所以他將“上帝”譯作“天”,但“天”在中國文化中并非僅有一種含義,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以及林紓的心目中皇帝也居于“天”的高位,這樣的替換以至于將笛福所要構建的對上帝的信仰和皈依大打折扣。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嚴謹,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文獻和案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同時,作者還對不同的文學改寫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分析,讓讀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這個復雜的過程。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