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和平建城記

2024-07-07 09:05:00 來源:河源日報

93ac5e65ea7c8dd9cb67195e36f85f5b_hyrbs0707001_002_01_s.jpg

■和平縣大壩鎮水背村巡檢司舊址附近的民宅司背朱屋。“司”即巡檢司之意。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龍川、河源建縣都很早,建縣最初的情況,我們已無從得知。而和平、連平、紫金縣都是建縣于明代,縣城從無到有的脈絡相對清晰。和平縣作為一個全新的縣,在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的親自規劃綢繆、在縣中父老的建議下,在首任知縣劉琰的實施以及縣中官民的支持與勞動下,縣城開始建設。

和平縣名的由來

和平縣縣名的由來,一則因沿用舊有地名,二則因其極佳之義。和平設縣較遲,公元前214年設龍川縣起至南朝齊,為龍川屬地。梁、陳改屬雷鄉。隋開皇十一年(591年)至唐初改屬興寧。唐中宗嗣圣年間至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復歸雷鄉。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雷鄉改稱龍川,和平屬之。其后基本都屬龍川縣管轄。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置縣,定名“和平縣”,縣城設于和平峒羊子埔(今陽明鎮),屬惠州府轄。王陽明剿滅金龍霸王池大鬢后,上書朝廷,請求“乘此機會,復建縣治以扼其害”“移司設縣,建縣之所,地名和平,以地名縣,以為得宜。”割龍川縣和平都、仁義都并廣三里、河源縣惠化郡,在原廣東龍川縣和平峒羊子埔增設和平縣治,將和平巡檢司移至浰頭以據險要,以使“百姓永享太平之樂”。

清代教諭梁金玉從“和平”之義出發進行闡釋,認為命名該縣,是因為教化關系,治縣、治家都要和平:“以和平命名者,蓋七巢之地,民多強悍,三浰之區,人懷險側,官斯土者,不可不以和平治也……和平行于天下,則天下之福,和平之義豈不大哉。”(民國《和平縣志》)

縣城選址:頂羊子埔,得之者昌

據和平縣的舉人黃宸說,廣袤的和平縣地方,有著良善數千家,由永樂至弘治年間,治安一直都不錯,夜不閉戶,可以說是龍川縣轄地的一塊首善之地。

正德年間,王陽明率兵平亂后,此處亟須建縣。于是惠州知府陳祥帶著楊璋、朱昂及鄉間耆老,從五花嶂下到大峒視察,尋找可以作為縣城之處。有的推薦秋湖塘,有的說舊巡檢司。秋湖塘位于今大壩鎮高發村江廈片,南北長約二公里,東西寬約一公里,地勢寬廣平整,西面有一南北縱向的小山為屏障,東面臺地下臨近和平河。明末始有謝氏自外地遷至此地落居,今以謝黃二姓居多。舊巡檢司在今大壩鎮水貝村。

陳祥都去看了,認為都不宜。又問父老,也說不可。于是他們又陟高岡,邊走邊看,不覺走到了羊子埔。他們游目四顧,見此處山水環抱,形勝含宏,群峰獻秀,一水環清。

此時邑中一個很有名望的牧羊老人黃金智,得知消息,一早就拱候在道旁,等著這一行人,便向陳祥等說:“這里有個老話說:‘頂羊子埔,踏火焰塘,得之者昌’。以前有人想將巡司辦公地點移到這里,但都沒有移成。今日定作縣城,這是天命啊。”陳祥大喜,向王陽明申報,被王陽明認可,于是建縣城于此。

新縣城的“大腦”:縣衙的開創

首先需要建立的是縣衙。

縣衙在明朝新建縣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是整個縣的“大腦”,負責著整個縣的運轉和治理。縣衙是明朝地方政府的基層行政機構,是整個縣的行政中心,負責管理一個縣的行政、司法、稅收等事務,維護地方治安、管理民政、征收賦稅。簡單來說,就是縣里的大小事務,都得經過縣衙的處理和決策。

縣衙里的官員們,如知縣、主簿、縣丞等,都是經過嚴格選拔和任命的,他們負責執行朝廷的政策和法令,確保縣里的秩序和穩定。

在縣衙里,還有各種部門和機構,如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刑房、工房等,這些部門和機構在各時期的叫法有所不同,功能大致相似,分別負責管理不同的事務,如任免官員、管理戶口和土地、處理司法案件等等。這些部門和機構的設置,使得縣衙能夠高效地處理各種事務,確保縣里的運轉和治理順利進行。

首任和平知縣還沒那么快上任,那縣衙由誰主持建立起來的呢?是惠州知府甘公亮、龍川縣知縣韓圭等。

在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提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上書請求在南城內設立一個新的縣治,批文下來后,龍川縣知縣韓圭和主簿龔瑀開始建設縣署。那時縣城剛剛建立,惠州知府甘公亮和同知莫相為縣城的建設付出了很多努力。當時城墻的建設正在進行中,仍有叛軍屢次騷擾,甘公亮設法應對并成功駕馭了局勢。過了一年,城墻完工。清《廣東通志》認為,和平城池筑鑿完固,甘公亮厥功多焉。

嘉靖元年設官,制設知縣一員,主簿、典史、浰頭巡檢司各一員。

嘉靖二年(1523年),和平首任知縣劉琰到此地上任,對縣署進行了擴建和翻新。劉琰,直隸宣城人,監生(明清兩代取得入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稱國子監生)。嘉靖二年,他作為監生來到和平這個新建縣任職。他擅長調解平息匪盜的暴亂,并且頗通韜略,治理縣域的方法多種多樣,老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他立教有方,使得當地的士人得以興起。同時,他設立遞鋪、學宮,招徠居民,請割生徒,設立義學,頗有建樹,后升衢州通判。他確實能稱得上是一位“開創之良吏”,沒有辜負對他的任命。嘉靖《惠州府志》給他的評價是“保息新邑,民安其業”,離任后,和平縣邑人為他建立祠堂,立碑紀念,并被列入名宦之中,與其他為和平縣作出了良多貢獻的官吏一同接受人們的祭祀。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興寧縣主簿蘇一楠過來負責縣署事務,他請求設立吏廨(官吏辦公的地方),使縣署的規制完備。然而,長時間的傾頹使縣署幾乎荒廢,直到隆慶六年,知縣陳文彬進行了修復,使縣署煥然一新。縣署之制,中為正堂,后為穿堂,又后為后堂,又后為知縣宅,宅后為后樂亭,又后為靜觀亭,堂左為幕廳,右為儀仗庫,又右為吏舍,東為主簿宅,宅后為典史宅,堂東西序為六房,前樹戒石亭,前為儀門,門之右為獄,左為土地祠,前為縣門,上為鼓樓,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

縣城內的官署還有嶺東道,在縣治東,明嘉靖十四年,知縣郭惠建,隆慶六年重修;府館,在縣治北,明嘉靖十四年,知縣郭惠建;浰頭巡檢司,在下牌,去縣八十里,明正德十六年,浰頭平提督都御史王守仁奏移于此,以鎮要害,至隆慶六年,巡檢雷燮申請知縣陳文彬鼎建;預備倉,在北城內;義倉,在城中;社倉,有二,東在彭證,西在惠化,知府程有守建。

民生工程養濟院,在西門外一里許,明嘉靖二十四年,知縣周隆盛建,久廢。

縣城始稱城廂鎮,1941年易名陽明鎮。

衛民所必先:城池與城墻的建設

城池“所以待暴客者也,衛民所必先也”。和平為三省要地,四面撫巢,其于城池內關系尤重。當其建置之始,便即謀劃筑城。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南贛都御史王守仁征平地方始筑,同知莫相建城,高一丈八尺,周圍四百五十丈,雉堞九百九十二個;有城門三個,東曰“迎流”,西曰“通津”,南曰“南薰”,各有敵樓。北負高嶺,建一樓以鎮之,名曰“拱極”。

尚在建城之時,工程還沒完工,正德十六年,又有“賊首”謝鳳勝等率千余人進犯和平縣城,三天時間也沒能攻下來,就是因為城池堅固,兵民守之較易。但在被圍城的三天里,城中官民無水飲用亦達三日,兵夫渴甚。省祭陳震等率鄉人禱而鑿井,掘地丈余,有清泉涌出,渴者得飲,當即蘇醒過來。因此,此井被名之曰活民井。和平城僅有三井,此為最先且最大者,此即名為活民井。

嘉靖乙酉年間(1525年),龍川的守御千戶吳德潤和百戶胡昂在該地戍守。在巡視過和平新城之后,他們議論道:“城墻已經很高了,但不挖掘護城河來作為邊界,要想求得沒有憂患的保障,可能嗎?”于是,他們監督戍守的士兵來修建護城河,深度與寬度都恰到好處,護城河周圍暢通無阻,就像是天然形成的險阻,有護城河的防守效果像是有萬人兵力。知縣劉琰上任后見東、南、西三門都沒有建筑月城,認為需要建筑月城——即圍繞在城門外的半圓形小城,今贛州八境臺處尚存月城。“城墻高了,護城河深了,但城門有月城(即甕城,古代城門外的小城),就像大車有輔助的輪子一樣。如果重要的部分有堅固的輔助,就像大車的輔助輪子一樣,車子就不會翻倒了。”于是又砌了三道月城,使城門多了一重保障。他又在城門內建立了兵馬司,負責統籌各項事務,確保整個城池的運轉井然有序。從此,外來者看到這三道深邃的城門和堅固的城池,都心生敬畏,不敢輕易進犯。而城內的居民也得以安居樂業,不必整天擔憂外患的侵擾。

城池建好后,城里的讀書人仔細觀察城中景象,歡喜無比:“這確實是天造地設,可以歷經萬年而無虞了。這座城,后面有五花嶂層層疊疊作為依靠,前面有紗帽奇峰排列,左邊有東山聳立翠綠,右邊有鐵潭匯聚流水,我們和平縣有如此的山水之美啊。”

其后各繼任者對此城的建設多有所貢獻。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督捕通判洪章,因民避賊,城居湫隘,拓城垣四百馀丈,雉堞三百有馀,開“躍龍”“永和”二門,敵樓二座。萬歷元年(1573年),知縣陳文彬易新舊城樓,俱以板鋪,池深七尺。風雨摧圯,年久朽頹,有枋啟閉,議重建大東門、小東門、南門、小南門及西門城門城樓,皆用磚拱,不用木板,極其完固。其北城樓后一座三間乃隆慶六年募建,前一座三間乃是萬歷元年和平邑中官吏捐俸鼎建,其匾曰“江山勝覽”。

這些古城墻,于民國十七年開始全面拆除,并建市場、整街道,城區面貌一新。

巡檢司舊址今仍在

明正德十三年夏五月立和平縣,以和平巡檢司改置浰頭。隆慶六年知縣陳文彬復建,至乾隆年間廢。至今,和平縣大壩鎮水背村仍存有巡檢司舊址。水背村現存的古屋,橫貫明清及民國數百年的歷史。較有代表性的,有老盧屋、“書香圍”(和平縣設縣以前的和平巡檢司舊址)、司背朱屋,司前朱屋、仁修樓等。

巡檢司為元明清時隸屬于縣級衙門的基層組織。元朝初設巡檢司時,常選人煙稀少處,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到了明代,巡檢司一般設于關津要道或要地,歸當地州縣管轄,巡檢統領相應數量弓兵,負責稽查往來行人,打擊走私,緝捕盜賊。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在王陽明的建議下,明朝廷批準和平建縣。王陽明建議將巡檢司遷至浰源。和平建縣前,設有巡檢司,辦公地點位于翠梅洞(今水背村),與盧標新屋一墻之隔。

巡檢司主官與盧標過從甚密,頗有交情。正德十五年,巡檢司遷走,巡檢司房屋賣與盧標。

次年,盧標擴建住宅,將原巡檢司房屋改造,連成一體。盧標系明代監生,其子學周為明嘉靖年間撥貢生,曾在潮州府呈鄉縣任職,居官廉明,旋升廣信學府教官。

學周子肇基、肇嘉、肇興均為明廩生,加上標公之父仕玟公系邑庠豐生,后人譽為“四代書香”,故居宅被命名為“書香圍”。書香圍建筑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

老盧屋有四重圍。方向感不強的人進去,感覺院落一重又一重,房屋一間連一間,走著走著,就找不著北了。

老盧屋外面圍繞四重圍繞間,每層圍繞間,向外都設有大門。如今,除平常人們進出的大門外,其余的大門多被荒草“占領”。四周,有卵石砌筑的圍墻,原來的古道即從門前通過。這條古道,是縣城北上的必經之路。屋前南邊,還有一棵數百年樹齡的大榕樹郁郁蔥蔥。好屋址近河邊,建造者從風水方面考慮,將房子的輪廓設計為船狀橢圓形。因此,老盧屋又稱“船形屋”。

老盧屋用的青磚很大很厚實,跟和平縣城城墻所用的磚相似。老盧屋是和平縣內少見的明代龍衣屋,有重要的客家歷史研究價值。

暨南大學歷史地理中心教授、博導王元林對老盧屋記憶尤深。他說,和平巡檢司舊址賣給盧家后,進行擴建,反映出客家圍屋的一種風貌。而第二重圍與第一重圍的高度差別較大,是因為后來擴建所致,這正是盧家子孫后代人丁興旺的反映。

明代時,遷徙到水背村的客家人開始多了起來。村里的盧、朱、陳姓族人,均為明朝年間遷徙至此的。他們在水背村安居樂業,且耕且讀。至今,在湖洋背、樟坑、老盧屋仍保留著具有明顯明代建筑特征的祖居。

這個新建縣必要的公共設施建設完成后,吸引更多的居民前來定居和經商,帶動了和平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建好了城的和平縣,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本報記者 凌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