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市一區政協文史黨史專家及東縱后人代表齊聚龍川
弘揚東縱精神 凝聚奮進力量
■與會專家結合各地實踐,就開展東縱革命遺址保護和東縱精神傳承分享體會、交流經驗、共謀發展。
■東縱老戰士后人、專家學者等一同參觀福建會館。
■會上舉行了贈送《東縱烽火》儀式。
為紀念東江縱隊成立81周年,11月28日—29日,由市政協主辦、龍川縣政協承辦的“弘揚東縱精神 凝聚奮進力量”專題座談會召開,廣州、深圳、東莞、韶關、惠州、汕尾、清遠和深圳市坪山區等地的政協文史委負責人、黨史專家及東江縱隊后人代表齊聚龍川,重溫東江縱隊的光榮革命歷史,共同研討傳承東縱精神。
東江縱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活躍在東江、韓江、粵北和港九地區的武裝隊伍,在抗日戰爭中英勇對敵,是開辟華南敵后戰場、堅持華南抗戰的主力部隊之一。位于東江沿線的河源,是東江縱隊的重要活動區域。東江縱隊在河源的革命活動,是河源革命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深挖東縱文化 汲取精神力量
“我倍感榮幸與激動,能夠作為東縱老戰士的后人代表發言,憶及先輩們為革命事業所付出的艱辛,便深感今日我們享有的革命成果是何等珍貴。”東江縱隊老戰士鐘俊賢的后人鐘黎星在座談會上深情回顧了東江縱隊那段光輝璀璨的歷史,以及革命先輩所鑄就的非凡業績,并向積極推動東縱紅色文化建設的河源市政協致以由衷的感謝。
河源作為東江縱隊的重要活動區域,近年來在挖掘、保護與傳承紅色革命文化方面展現了積極的姿態,特別是在接過2024年舉辦弘揚東縱文化相關活動的接力棒后,河源市各級部門緊密協作,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推動東縱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廣泛傳播。
河源市政協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科學規劃東縱文化資源的挖掘工作,明確了任務目標、工作路徑和保障措施等,以政協文史委為“中心”、河源日報社為“主力”、社會各界力量為“補充”,與河源市委宣傳部、黨史、檔案等部門密切合作,共同深入挖掘東縱背后的故事。他們深入基層、走訪多地,積極尋找東縱老戰士及其見證者,悉心收集他們的口述歷史、珍貴信件及照片等第一手資料。同時,還廣泛搜集散落在民間的東縱歌謠、歷史遺跡及遺物,力求全面還原東縱歷史風貌。這些寶貴的史料,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此基礎上,河源市政協借舉辦此次座談會為契機,精心策劃并實施了“四個一”系列活動,即制作一個視頻(《東縱之光》)、出版一本書(《東縱烽火》)、收集一批文物、召開一場座談會,利用書籍、視頻、實物展覽、研討交流等形式,深入闡釋東縱文化承載的光榮歷史和偉大精神。“通過這一系列舉措,促進市民對本地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理念及價值體系的認可,增強他們的創新活力、創造潛力和發展韌性的信心。”河源市政協學習文史民族宗教委主任羅良海說,“同時進一步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弘揚社會正能量。”
傳承東縱精神 助力高質量發展
在《河源日報》開設“河源文史”專欄,并連續刊登“兩縱風云錄”系列報道;在河源廣播電視臺播出《口述河源文史》廣播節目……近年來,河源市政協文史委通過與地方媒體合作,全面記錄和宣傳東縱、邊縱在河源的革命事跡,生動展現了革命先烈們無私奉獻、勇于犧牲的偉大精神和高貴品質,使得東縱革命歷史和故事深入人心,成為市民共同的記憶。
河源不僅注重東縱文化的挖掘與傳承,更致力于將其轉化為推動地方發展的強大引擎。通過挖掘、保護和利用東縱革命歷史及遺址群等紅色資源,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凝聚人心、振奮精神、激發活力,共同助力河源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展現東縱先輩的革命精神,講好東縱故事,讓每一位聆聽者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堅定不移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讓東縱精神代代傳承,用故事中的英雄氣概砥礪品格,用故事中蘊藏的堅定信念凝心聚力;另一方面,河源市有關部門充分利用東縱文化資源,拓展旅游的文化意蘊和文化傳播的旅游路徑,設計具有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文旅方案,將東縱文化旅游與鄉村旅游、康養旅游、民俗文化游、歷史文物古跡游等有機結合,持續增強河源文旅市場的發展動力和活力。
“未來,市政協文史委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加大對東縱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傳承力度。”羅良海表示,將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地市政協的交流與協作,整合資源,形成東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合力,讓東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
匯聚妙策良方 激揚東縱之光
座談會上,八市一區政協文史委負責人、黨史專家紛紛作了交流發言,大家結合各地實踐,就開展東縱革命遺址保護和東縱精神紅色文化傳承分享體會、交流經驗、共謀發展。
上述各地在弘揚紅色文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其工作既深入又生動,既有力又有效。廣州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將打造紅色文化品牌置于“四大文化”品牌之首,并進行了系統性的規劃保護,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深圳多次召開研討會,深入挖掘東縱文化的內涵,提升其影響力和傳播力。同時,深圳還積極督辦重點提案《關于推動東縱路特色文化街區整體升級改造 打造深圳紅色文旅的建議》,取得了明顯成效。
東莞在紅色文化的傳承上同樣不遺余力,將東縱第二課堂納入歷史必修課,讓紅色文化深入青少年心中。
惠州則以香港大營救接送站東湖旅店為亮點,該旅店以“廣東唯一、全國第一”的優異成績入選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成為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此外,清遠、汕尾等市把開展紅色遺址保護和山水風光有機融合,打造了一系列精品線路,吸引了眾多游客參觀。特別是汕尾,還入選了“鄉村四時好風光”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為紅色旅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韶關更是憑借其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成為廣東省唯一入選長征片區(長征國家公園)的地級市,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
通過此次深入的交流與思想碰撞,各地市代表不僅打開了新的工作思路,還積極探索并創新了紅色文化的傳承方式。展望未來,各地市將繼續攜手并進,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決心,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不斷擴大東縱精神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共同推動東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現場對話
守護紅色記憶 賡續革命精神
紅色文化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貴精神財富,是見證歷史的“活化石”。保護和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對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培養民族情感、弘揚時代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河源市委黨校原二級調研員陳躍華提出,要加大河源紅色文化遺址舊址的保護力度,力求還原紅色歷史文化的面貌。同時,加強黨史研究團隊建設,引進杰出人才,以潛心、專心、細心的態度深挖紅色歷史底蘊,樹立權威之聲,增強文化自信,通過搭建多元傳播平臺,借助官方與民間力量,廣泛傳播紅色文化,以權威之聲提升歷史的公信力。
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副研究員陳立平建議將搜集到的豐富史料進行精心編纂,匯編成一本或多本具有歷史價值的書籍,以供后人研究學習。同時,依托這些珍貴史料,開設一條特色旅游線路,讓游客在實地探訪中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深遠。此外,還可以建立專門的陳列館,通過圖文、實物等多種形式,生動展現歷史事件與人物,為公眾提供一個直觀了解歷史、緬懷先烈的場所。
激活紅色資源 打造文旅品牌
文旅結合是當前保護與活化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途徑。如何利用好東縱文化資源,打造紅色文旅品牌,成為傳承和弘揚東縱精神的重要課題。
河源是一片紅色的土地,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市政協委員吳興生表示,要著力完善河源紅色旅游景區的硬件設施,優化路牌標識,將河源分散的紅色旅游景點和教育基地串聯整合,形成一條主題鮮明、連貫有序的旅游線路。同時,推動紅色文化和生態資源相結合,打造“紅綠融合”精品線路,增強游客的體驗感。此外,要加強與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持續挖掘河源的文化旅游潛力,不斷將東江縱隊的紅色文旅品牌擦得更亮。
“我們要結合豐富的紅色資源,精心策劃并開展一系列富有教育意義的研學活動。”東江縱隊老戰士曾坤延的后人曾立城說,通過深入挖掘紅色資源中的歷史故事、英雄事跡和革命精神,設計具有教育意義和吸引力的研學課程,并組織參觀革命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場所,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推動教育與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文旅品牌,讓參與者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歷史的厚重,在旅游的過程中接受深刻的思想洗禮,從而實現寓教于樂、寓教于游的目的。
傳承紅色基因 培育時代新人
傳承紅色基因、高揚革命紅旗,是時代賦予當代青年的使命。東縱精神是革命先輩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繼承和發揚東江縱隊精神,是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
“作為東江縱隊老戰士的后人,我們肩負著傳承和發揚東縱精神的使命,要銘記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將他們的故事和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東江縱隊老戰士諸發增的后人諸小強表示,要通過講述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將東縱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讓更多的青年人學習先輩們的堅定信念和英勇精神,將這種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市委黨史辦原二級調研員、河源紅色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楊石建表示,要大力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精神,通過打造一支隊伍,形成強有力的紅史研究力量和師資培訓力量,培育出挖掘宣傳東縱精神內涵的研究者和傳播者。同時,與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相融合,將其列入黨員大會、支部學習、社會實踐調研活動中,充分發揮好現有的東縱(兩縱)聯誼會、研究會的推動作用,使之成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黨員干部、大中院校青年學生思政教育等學習培訓的重要內容。
紅色教育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徑。市政協委員曾惠華認為,要創新紅色教育方式,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拓寬生動有趣、貼近實際的教育形式,提高紅色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進一步加強紅色教育資源的整合和管理,實現紅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此外,要提高講解員的思想政治覺悟及政治敏感度,培育新時代講解員。
追尋足跡
東縱后代重走父輩路
11月28日下午,東江縱隊老戰士后人一行先后參觀了龍川縣福建會館、龍川商會舊址等紅色舊址,追尋父輩的足跡,聆聽抗戰時期的英勇故事,深切感受那段波瀾壯闊、扣人心弦的歷史。
福建會館又稱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曾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目前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福建會館內,一幅幅生動的展板、一組組栩栩如生的文化名人雕像及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為營救民主和文化人士所作出的周密部署,以及文化名人在大營救過程中創作的文學作品,讓大家全面了解了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的壯烈情形。
除了福建會館,東江縱隊老戰士的后人們還參觀了龍川商會舊址,聆聽了當年驚心動魄的紅色革命故事。此外,大家還前往學宮、古城墻、蘇堤、考棚、越王井等歷史古跡,深刻領略龍川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其獨特的魅力。
“今天所參觀的每一處地方,不僅鐫刻著深厚的歷史記憶,更是我們父輩曾經奮斗過的戰場,令人心潮澎湃。”東江縱隊老戰士鄭群的后人鄭德良表示,這些舊址對于年輕一代的責任教育尤為重要,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好這些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通過講述紅色故事,讓年輕一代深切體會到先輩們的犧牲與奉獻,從而激發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珍惜,激勵他們在未來道路上,以堅定的決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為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復興貢獻力量。
■統籌:周慧荷
■組稿:本報記者 周慧荷 陳星 實習生 王洋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林科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