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從未遠去
■賀超雄
時下,看到許多關于故鄉蕭條凋敝、只剩下老人留守的文章,作者由此發出感慨:回不去的故鄉!對此,我不敢茍同,故土對于我來說難以割舍,故鄉,從未遠去……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在農村的人們或許都有共同的經歷,那時的農村生活太艱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整天辛勤勞作。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我想一定是建立在衣食無憂的基礎上的,不然艱難的生存環境,即使山再綠水再好空氣再清新,也難有好的心情。跳出“農門”,遠離故土,成了年少的我們為之努力奮斗的目標,也是長輩、老師用來鞭策鼓勵我們的重要內容。
幾番努力,我終于考上了教育學院,畢業后成了一名教師,終于跳出了“農門”,遠離故土,走進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工作期間,雖然回故鄉的次數不多,但只要有長一點的假期,就有一種回鄉的沖動,這種感覺說不清道不明。我也經常反問自己,故土不是我夢寐以求想逃離的地方嗎?現在愿望實現了,為什么還念念不忘,藕斷絲連呢?隨著年歲的增長才慢慢地領悟,原來生于斯長于斯的故土,留下了自己太多的生活烙印,這種印記根深蒂固,根本無法輕易抹去。當年立志要沖出故鄉,跳出“農門”,并不是厭惡故鄉,相反還要感謝故鄉,故鄉給了我們勵志的土壤和不竭的動力。
在故鄉經歷的點點滴滴,都已融進了流淌的血液里,永遠揮之不去。難忘第一次看到電燈亮起來,整個村子一片沸騰,原來世上竟然還有不用添油就能點亮的燈。難忘第一次看到電視,恰逢熱播《霍元甲》,全村人晚飯后聚集在村里最先擁有電視的人家屋坪上,盯著還有很多小雪花的屏幕,隨著劇情的變化,笑聲罵聲不絕于耳,把可憐的電視機聲音都淹沒了,現在想來還忍俊不禁。還有太多的“第一次”都發生在故鄉,成為記憶中已固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每想起這些,都激動不已、開心不已,怎能輕易忘掉呢?
在故鄉接受的啟蒙教育,很多已成為一輩子的行為規范,影響深遠。“不要做壞事,不要有害人之心,否則雷會劈你”“掉在地上的飯要拾起來吃掉,不要浪費糧食”,類似這些純樸的教育,至今仍心懷敬畏,牢記心上并付諸行動中。
雖然說現在故鄉的山山水水、人情世故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對故鄉的牽掛還在,對故鄉的記憶還在,歷久彌堅。閑暇時,回一趟老家,在老宅門前喝一壺故鄉的井水燒的熱茶,思緒就像茶香一樣綿遠悠長……都說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的,不管人情冷暖如何變幻,還是民風是否淳樸依舊,故鄉都是你漂泊的靈魂可以停駐的港灣。
歲月,抹不掉鄉愁,故鄉,從未遠去……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