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嬗變
——河源市嘯仙故里鄉村振興紀實
■巫麗香
編者按
滔滔東江,造就著名的東縱精神,廣東革命“東江三杰”之一、共和國審計事業奠基人阮嘯仙也是紅色東江哺育的優秀客家兒女。在國家鄉村振興和廣東“百千萬工程”推進中,嘯仙故里——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在廣東省審計廳深情幫扶和當地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實現從“死角村”到年接待游客量30萬人次的文旅村轉變,紅色民生惠及東江沿岸數萬群眾,紅色審計精神在山河大地綻放。
楔子
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背倚嶺盤旋屈的金水嶂,前擁曲水回環的東江河,是典型的客家村落,村民世代在這里聚族而居,耕讀傳家。下屯村大塘面圍龍屋,月牙形水塘拱衛著三縱四橫的屋巷,方正典雅。1918年春,阮嘯仙作別大塘面圍龍屋的父老鄉親,從下屯鄉野走向得風氣之先的廣州。此后,阮嘯仙砥礪革命的血雨腥風前行,由一名在省城求學的熱血青年成長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在37年短暫而又光輝的人生中,阮嘯仙曾協助彭湃籌辦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擔任第三屆廣州農講所主任及歷屆教員,曾以“鐵算盤”手腕在蘇區肅貪清腐,設定的不準偏聽偏信、不準弄虛作假等“六不準”工作紀律,至今仍是我國審計制度的基礎。1935年3月,堅守贛南蘇區進行游擊斗爭的阮嘯仙在一場突圍中壯烈犧牲。生命如流星劃過蒼穹,為人民謀幸福的信仰光芒卻永遠輝耀在祖國的山河。“堅韌卓絕為吾人本色,奮斗犧牲是我輩精神。”信仰的顏色,由此深深契入下屯村。
一、堅強堡壘
2023年春節,游客以日均1萬人次的流量涌進下屯村,這是村莊從未有過的熱鬧。瞻仰阮嘯仙故居、賞陌上花開……美麗鄉村恰如春風十里,在游客眼中搖曳生姿。
2016年,國家打響脫貧攻堅戰首年,廣東省審計廳主動申請對口幫扶下屯村。雖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但當跟隨廳領導走進村莊時,時任工作隊隊長李坤仍舊無比感慨。雖然與義合圩鎮隔江相望,直線距離不足1公里,但由于沒有跨江橋梁,村民出入依靠渡船或繞道上游的水電站大壩,山長水遠,行程顛簸。一面東江橫亙,三面大山連綿,封閉的下屯村也被當地人稱為“死角”。阮嘯仙幼年接受啟蒙的洪亨書屋,是一棟三進式的清代四合院。炎夏馥郁的林蔭光影打在書屋的天井上,在蟬鳴喈喈的曠寂里,李坤和同事為先烈獻上了花籃,“要傳承好紅色審計精神,讓烈士的家鄉富起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以告慰先烈英靈。”這成為李坤和后續隊員在下屯村奮斗的堅定信念。
紅色民生的發展思路,貫穿了李坤以及后來接任工作隊的工作中心。嶄新的藍圖打破了“死角村”的沉寂,當發展的浪潮襲來,村“兩委”戰斗力、村民自治水平、產業培育等需要破解的難題,卻不斷挑戰著鄉村干部和全體村民的智慧。
2020年初夏,在河源市源城區紀委領導崗位上退休的阮藹宜,剛度過兩年較為輕松的“解甲”時光。義合鎮委領導的上門,打斷了她“水云深處抱花眠”的生活。他們邀請她返鄉做“歸雁”,“把下屯村黨支部的戰斗力帶起來”。面對烏泱泱的一行人,阮藹宜直截了當選擇了拒絕。出生于下屯村的她,年輕時曾在鎮政府工作,明白農村工作的復雜性。但最終,阮藹宜還是從市區回到了家鄉。抵不過一行人三番五次的上門拜訪,作為一名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在家鄉發展急需有人擔當的關鍵時刻,她也不允許自己做逃兵。
此時,駐下屯村幫扶工作隊已接力至第二批,重心轉入鞏固脫貧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新隊長歐智偉就是上門游說阮藹宜的其中一員,他和隊員集中居住在下屯村黨群服務中心宿舍。阮藹宜進村后,歐智偉趕忙空出一間房間給她,隊員則被安排到了村民家租住。
此時,經過3年的奮斗,下屯村的面貌有了明顯的變化。最為振奮人心的是由后方單位廣東省審計廳點題建設,全長567米、總投資約1億元的嘯仙大橋已經動工,大橋建成后,義合鎮周邊3萬多東江沿岸群眾將徹底告別世代擺渡出行的生活,從下屯村到義合圩鎮,近40分鐘的車程將縮至5分鐘。在基礎夯實、局面打開之際,接任的阮藹宜需要攻克的,便是重新凝聚起村黨總支的戰斗力,讓良好的作風帶動村風,破除橫亙在下屯村發展路上的一個個障礙。
聽說來了新書記,村民紛紛涌進村黨群服務中心反映問題。上班第一周,阮藹宜的耳朵灌滿嗡嗡的爭吵聲。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推動著下屯村去探索全新的路徑,在這個需要重新整合各類資源要素的過程中,村民吵鬧的更深層次原因,是對如何解決守舊與革新的矛盾碰撞、如何處理個體與集體之間關系的追問。
阮藹宜的父親在20世紀70年代擔任過下屯村支書,父親的言傳身教,讓阮藹宜打小就是熟知村情史跡的“下屯通”,加上曾參加過河源城區土地稽查工作,了解相關國家政策,使她面對這類糾紛有著“本家加行家”的功夫和硬氣。她工作的第一步,便是從村民反映的歷史遺留問題——村小水電站土地流轉糾紛入手,不厭其煩去請教村里的老人,查歷史,講政策,擺道理,厘清糾紛土地的前后脈絡,讓雙方心服口服。
2020年12月,在下屯村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中,阮藹宜被選舉為主任,與此同時,兩名優秀的年輕人也被充實進班子。打鐵還需自身硬,帶領全新班子的阮藹宜為自己定下一條原則:公平公正、鐵面無私。這個原則,也是嘯仙故里紅色審計精神的題中之義。
二、紅色文旅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產業興則鄉村興。
紅色審計文化是下屯村最突出的優勢,在廣東省審計廳的大力支持下,從駐村開始,工作隊就配合縣、鎮規劃,緊緊抓住紅色文旅這個牛鼻子,希望“把村莊建成全國紅色教育基地和審計干部追尋審計初心的首選地”。阮藹宜到來后,歐智偉謀劃已久的成立村文旅公司的想法再次被提了出來。過去,到下屯村接受紅色文化熏陶的單位團體,大多由鎮、村聯合接待,忙不過來時,工作隊也要赤膊上陣,充當講解員。它耗費了一線干部的大量精力,卻沒有效益產出。只有走市場化的路子,讓廣大村民參與其中,才能改變“游客來了,村民只負責場館開門,撿礦泉水瓶”的狀況。
在村黨群服務中心飯堂,關于“公司辦還是不辦,怎么辦”的熱烈討論,充實了工作隊和村干部無數次的午餐時間,最終大家決定放手一搏。2020年8月,下屯村文旅公司在眾人的期待中誕生。這個由村民、脫貧戶組成的企業主體,剛一成立就帶著濃重的下屯色彩。初中學歷待業在家的阮瑞香,就是在那時成為公司的一名講解員。阮瑞香遇到的最高門檻,并非練習講解,而是從鍋頭灶尾到服務游客的角色轉變。為阮瑞香等村民加油鼓勁,讓他們反復跟班學習和現場歷練,在公司成立之前,歐智偉就已經在用這個辦法培養后備講解員力量。除此之外,還努力在外出鄉賢中挑選出色的經理人。2021年5月,下屯村文旅公司請來有企業管理經驗的返鄉青年林桂鵬擔任經理一職,邁開了正式運營的腳步。作為義合鎮的首家村企,下屯村文旅公司也被賦予了富鎮強村的重大使命。為此,義合鎮專門投入一筆啟動資金,并在后來的運營中給予全方位的引導與支持。購買現代農耕機械,承擔起村莊26公頃的撂荒地復墾任務,以規模化的農業開發來開源節流……下屯村文旅公司的起步顯得有點“不務正業”。“得先讓員工吃飽飯,才能談下一步的發展”,林桂鵬這樣解釋。開發建設和文旅服務,后來就成了他主抓的兩大板塊。在深耕村莊撂荒地兩年之后,下屯村有了疊浪般的稻田與花海,不僅打響“嘯仙紅”農產品品牌,還延伸出集稻米加工、包裝、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文旅公司對外開展的黨建培訓、餐飲住宿、交通服務同樣有聲有色。2023年,下屯村全年吸引旅客35萬人次,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許多村民在從事文旅工作后,一步步成長為專業文旅人,有的還被其他公司高薪挖走。
紅色審計文化作為下屯文旅發展的“主芯”,從一開始就被注入了澎湃的力量。落戶下屯村的東源縣職業教育培訓基地(下稱培訓基地),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可容納1000人學習培訓,是下屯村文旅“航母級”規模的構成。可是,從2020年1月啟動到2023年底建成,培訓基地建設卻歷經諸多曲折。在漫長的4年時光里,哪個環節的卡頓都可能讓它胎死腹中,下屯村在河源眾多的鄉村文旅陣營中脫穎而出也就無從談起。
培訓基地位于下屯村西部,它地勢高闊,如蒼鷹俯瞰整個義合鎮,將東江沃野平疇盡收眼底。專家預測,培訓基地建成后,每年可為下屯村帶來上百萬人次的流量,輻射帶動作用不言而喻。不過,夢想成真并非易事,土地流轉涉及的200多座墳墓遷移,是其中最為棘手的難題。
2021年7月,距離奠基已過去一年半時間,培訓基地全面開工仍遙遙無期。恰逢廣東啟動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接續的幫扶模式由駐村變為駐鎮。此時,擔任下屯村黨總支部副書記的工作隊隊員顧小岳已在村莊奮斗了3年,本可以在交接完工作后返回廣東省審計廳,幾經衡量,他向單位遞交了繼續留駐的申請。歷經單位幾屆領導班子和兩批工作隊的奮斗,下屯村正朝著產業興旺的目標邁進,春山可望。如果此時抽身離開,極有可能前功盡棄。這個讓顧小岳選擇堅守的理由,也讓他遠離城市沒法照顧家庭的時間從3年拉長到6年。駐鎮后,顧小岳擔任下屯村第一書記,挑起了培訓基地遷墳的攻堅任務。當時,許多黨員干部憂慮重重,墳山遷移涉及的200多戶村民意見紛紜,而新建的公墓山因涉及審批手續不全又被指違規……一道道困難橫亙,挑戰著每個村干部的勇氣和智慧。
為了完成了200多座墳地的遷移工作,阮藹宜帶領同事組成數個工作小組,請村里的老黨員和遷墳戶的親朋好友出馬,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白天在村里走動,晚上則奔赴城區拜訪已搬離的住戶。經過兩個月夜以繼日的動員說服,最終贏得了大多數村民的贊同。
2021年農歷八月初一,下屯村培訓基地所在的荒山一派熱鬧,鞭炮的硝煙在青黛的天空流動如云,在村干部的協助下,村民將親人長眠的地方轉移至新的公墓山。這一場景整整持續了3天,村民為村莊貢獻著個體的努力,事實證明,這份努力的最大受益者恰恰是村民自己。
向著文旅村華麗轉身,下屯村的村莊規劃突破了原有的面貌。墳山順利搬遷后,在各方的支持下,下屯村新建的公墓山取得了合法手續。“當時培訓基地的工期很急,如果我們村不讓路,等于這個項目就黃了。干事創業,還是要有敢擔當、敢試錯的勁兒。”顧小岳說。
三、美麗鄉村
距離下屯村村委會約10公里的洋洞小組,是下屯村最北的一個村小組。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村民陸續搬離了村莊,僅有三戶人家留守。如何讓空心的洋洞小組“復活”,成為鎮、村干部思考的重要問題。2019年加入工作隊后,顧小岳曾在無數個周末一個人騎著電動車,帶上干糧走遍下屯村的山山水水。因行走而熟悉的村莊地理脈絡,為破解難題提供著靈感。2020年,洋洞小組外出鄉賢林敏決定返鄉搞生態農業,他的想法和顧小岳的不謀而合。此時,洋洞小組已實現道路硬底化,交通有了很大的改觀。橫架洋洞河上的長約10米的水泥橋,被村民高興地叫作“振興橋”。
“振興橋”建設之前,洋洞橋由三根橫木組成,對岸正好居住著工作隊掛鉤的一戶脫貧戶,戶主由于腿腳殘疾不能自主行走,過河就成了他渴望到達的遠方。顧小岳和同事憑著一股年輕人的犟勁,決心把洋洞小組“出行的溝壑”填平。不過,找來的多個工程隊在看了現場后都無奈地搖頭。工程造價不高,運輸成本卻不低,他們都不愿意跑到山里來架橋。幾個年輕人的決心沒有動搖,跑去市區拉回鋼材、水泥、涵管等材料,又請來工人,準備請在附近搶險施工的中鐵二十五局提供技術指導,直接把橋梁給架了。在多次的溝通接觸中,中鐵二十五局被幾個年輕人的“愚公”精神打動,最后捐建了洋洞橋和連接橋兩端的道路。
林敏返鄉后,租種了200多畝已經撂荒數十年的耕地。荒山野嶺,野豬出沒,沒電、沒水、手機沒信號……支撐著林敏在艱苦中開辟荊榛的,是工作隊聯合縣、鎮各方的大力支持。從一簞一壺開始,林敏用兩年的時間建起了面積500平方米、年生產能力達15萬噸的米酒廠。在林敏的米酒廠一步步走上正軌的同時,通電、通水、通手機信號并完成小型農田灌渠建設的洋洞小組也迎來昔日的熱鬧,村民紛紛返鄉建房,安居創業。
問起當初為什么要跑去空心的洋洞小組建“振興橋”時,顧小岳說了一句樸實的話語:“鄉村是社會的緩沖器、我們精神家園的一塊自留地,建設美麗鄉村無關遠近,更不是秀場。”
集中安居的新農村示范點,是下屯村探索美麗鄉村建設的另一個嘗試。作為廣東古村落,下屯村擁有14座清代古民居。從聚族而居到分散居住,村民遇到了“老房子被保護,新房子不能建”的問題。2022年初,下屯村新農村示范點建設被擺上議事日程,示范點除了為村民解決無宅基地可建的困難,也向本地籍外出人員敞開懷抱,是一場“人人為家鄉,家鄉為人人”的雙向奔赴。為此,東源縣政府投入了100多萬元的前期建設資金。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2024年3月,共58戶、一戶一宅的下屯村新農村示范點全面開工建設。一馬平川的工地周圍,是田園翠色掩映下的聞嘯軒學堂、紅船碼頭等旅游景點。
四、賽龍奪錦
2021年9月,歷時三年建設的嘯仙大橋在萬眾矚目中通車。
2022年12月,廣東吹響“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號角,以“頭號工程”力度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在義合鎮抓住機遇向“‘百千萬工程’樣板鎮”目標邁進時,下屯村首先成為主擂臺。
破解村集體經濟收入薄弱的難題,是縱深推進“百千萬工程”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深耕紅色文旅產業的同時,依托山水資源稟賦,下屯村也把目光瞄準了綠色發展。2023年3月,由義合鎮鎮、村干部組成的招商隊伍走進韶關市翁源縣,考察翁源縣規模宏大的蘭花產業。翁源縣毗鄰河源市西部,兩地一衣帶水,地緣相親,將其成熟的蘭花產業吸引過來,不僅可以填補下屯村缺少龍頭農企的空白,也能帶動科普研學。曾在翁源縣工作的履歷,使顧小岳很早就在醞釀這個產業行動。一行人走遍了翁源縣的各大蘭花基地,機器流水線育苗、網絡直播、巨資引進產權品種……眼前的一幕幕令在場的人心潮澎湃,從韶關回來后,建設蘭花基地成為大家的共識。但投資商首次到下屯村實地走訪就望而卻步,基礎設施配套的空白,讓深知前人開路難的投資商謹慎地選擇了放棄。后來雙方又經多次接觸,最終,當地干部誠懇的態度和辦事作風打動了投資商。從2023年3月招商到2023年6月蘭花基地落地,義合鎮政府和下屯村用3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土地流轉和“三通一平”工作,后又增加一座630千瓦變壓器的工程配套。蘭花基地一期投資約1000萬元,除帶動村集體增收和村民就業之外,集科研育種、培植、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也擴展了下屯村的文旅結構。
伴隨一個個農文旅點位的落地開花,“紅+綠”組合,成功探索出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下屯路徑”。據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以來,下屯村共吸納各類資金8億元,新增市場主體23家,其中個體工商戶18家、企業5家,帶動大批村民就業和鄉村人才回流。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20年的30萬元提高到2023年的82萬元,村莊先后獲評全國紅色村美麗鄉村先行試點、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稱號。文化興,人氣旺,能人多,口袋富,正成為下屯村村民生活的生動寫照。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爭妍春滿園。借助嘯仙故里文旅村的影響,推動周邊村子客家文化游“出圈”,從而實現鎮域旅游全面發展;借鑒下屯村文旅公司的做法,扶持其他有條件的村子成立強村公司……在推進“百千萬工程”的路上,義合鎮正涌現出比學趕超、賽龍奪錦的新氣象。
……
從2016年打響脫貧攻堅戰到2024年鄉村振興奮斗正酣,在這場史無前例的鄉村發展改革中,廣東省審計廳與嘯仙故里結對幫扶已走過8年時光。8年來,廣東省審計廳深情不改,大愛擔當,共派出14名幫扶干部,歷經三批工作隊的薪火接力,書寫了共產黨員承續先烈遺志,投身時代洪流不辱使命的動人篇章。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鄉村發展改革中,義合鎮鎮、村干部與返鄉“頭雁”情系家鄉,夜以繼日逐夢鄉村,以躬身作則、無私無畏的精神光亮,消融發展路上的熱點痛點,開辟出大有作為的農村新天地。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鄉村發展改革中,下屯村舉全體村民之力參與村莊嬗變,在奮斗中成就自我,圓成美麗鄉村的夢想。
下屯村的美麗嬗變,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必然,它凝結著無數人的奮斗汗水,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千千萬萬個如下屯村一樣的美麗鄉村,為外界認識中國鄉村振興提供了生動樣板。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