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澗頭鎮積極推動石坪茶產業品牌創建
“紫霞仙子”拓寬鄉村致富路
■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澗頭鎮石坪村的石坪優質茶葉基地。藏于萬綠湖水源頭深處的石坪山頂,終年云霧籠罩,森林茂密,土壤與氣候條件非常適宜茶葉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出產的茶葉品質獨特。
核心提示
唐代的“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寫道,“茶者,紫者為上。”“紫鵑”是高花青素茶樹新品種,被譽為茶中的“紫霞仙子”。2007年起,一股紫鵑茶的茶香開始彌漫在東源縣澗頭鎮石坪山。經過10余年的種植,澗頭人和一片神奇紫葉之間碰撞出的浪漫氣味越來越濃。
“我們澗頭的紫鵑茶具有紫芽、紫葉、紫莖,被視為茶中珍品,已經成了澗頭的金字招牌,深受消費者歡迎。”澗頭鎮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鎮將加快推進石坪茶產業布局,立足資源優勢,積極推動石坪茶產業品牌創建,打造石坪茶葉名片,推動澗頭鎮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引進紫茶 一縷茶香清溢遠
好山好水出好茶,澗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土壤富硒,產的茶自然不同凡響。近年來,澗頭石坪茶保持健康高速發展態勢。2023年,茶葉種植面積從20年前的零散分布增長到292.4公頃,茶葉年產量達360多噸,年產值超1億元。
博采眾長,擇善而從。2007年,河源市石坪頂茶葉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石坪茶業)引進了紫鵑茶苗試種。自此,澗頭茶農在碧水青山之間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茶葉之戰。
據悉,石坪茶業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集茶葉開發、種植、加工、深加工以及銷售于一體的產業公司,是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近年來,該公司不斷培育提純新品種紫鵑茶,使之適應不同種植條件的土地,并連續13年實現有機種植。“如今,紫鵑茶因為其特有的花青素含量備受養生市場追捧。” 石坪茶業負責人說,目前,該公司有紫鵑茶種植規模300畝,并計劃在5年內把整個石坪的茶園都改造成紫鵑茶園。
石坪茶憑借“茶香清正,顯花果香”獨有特色,獲獎眾多。2014年有機茶系列產品榮獲第二屆“國飲杯”全國評比一等獎、“全國優質茶”稱號,被評為“廣東十大名茶;2020年7月“石坪頂”榮獲“中國著名商標”稱號,同時產品連續12年取得有機認證。
時至今日,這一縷原本縈繞在澗頭石坪山頂的茶香,溢出了河源,飄香廣東。
品質提升 準備實行統一的行業標準
品質上乘的茶葉,源于質量一流的鮮葉,也源于純正的匠心工藝。澗頭茶農們深知:使用農藥、化學肥料培育出來的茶葉口味、品質與手工除草、施有機肥種出來的茶葉完全不同。只有品質上去了,知名度才會提升,有了知名度,茶葉價格自然會上揚。
澗頭鎮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法,指導農民種茶,培訓農民制茶,形成了長效合作機制,準備實行統一的行業標準,從全域層面上把控茶葉品質。
為了進一步提升茶農種茶水平、提升茶葉質量,澗頭鎮邀請華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專家到石坪茶園種植基地開展技術指導工作,助推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茶苗種后約1個月,當萌芽或長新根時,距茶苗13-15厘米處,挖7-10厘米深的淺溝,澆稀薄水肥,隨即蓋土。”今年7月,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少群深入茶園基地,在茶園開展“林間課堂”,為種茶大戶講授茶園種植知識,并對現有茶葉機械化采摘和茶葉加工工藝提出了改良意見。
提升茶葉品質不只是停留在鎮域層面,茶企也在不斷努力,“在以往的制茶工藝中,茶葉經過炒制殺青后變得易碎,隨后直接進入揉捻工序,會產生大量茶末。” 石坪茶業負責人說,他們在殺青和揉捻之間,增加了“回潮”這一步驟,使成品茶生產率有所提高。
聯農帶農 葉葉香茗“鏈”成片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澗頭“茶葉”這張名片,為粵港澳大灣區熟知。一路走來,澗頭不斷以“茶”興“農”,走出了聯農帶農、共同致富的新步伐。石坪茶業負責人介紹,2018年,該公司就與159戶農戶簽訂了10年的產業幫扶任務,每年投入36.1萬元用于產業幫扶。
以“茶”興“農”已成為拉動鄉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這遠不是終點。如今,澗頭鎮還將重心放至以“茶”興“業”,不斷創新全產業鏈融合模式。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茶企開始建設茶葉加工廠,引進現代化生產線,研發綠茶含片、綠茶粉美容面膜、綠茶籽油、紫鵑茶籽油、綠茶洗發露等產品……石坪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走得更長更遠。
一山千行綠,阡陌茶飄香,茶山的疊翠令不少前來澗頭游玩的游客心曠神怡。“我們將通過構建多層次的茶融合產業來擴大發展版圖,準備建立一個集文旅、茶葉基地、生產、銷售、品牌宣傳等元素于一體的茶莊園。”澗頭鎮相關負責人說。
又將新火試新茶。時至今日,一片葉子撬動鄉村振興的品質贊歌在澗頭大地上唱得激越、唱得響亮。
■組稿: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蘇道華 朱文偉 彭冰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稿件統籌: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