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蕭殷對文學青年的影響
■羅洪安
為弘揚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蕭殷對中國文學事業的熱愛以及對文學青年的教誨和栽培,后人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紅燭”來形容他。蕭殷逝世后,許多當初受過他幫助和指導,蒙受過他教誨的青年作家都撰文對他進行懷念。本文將結合這些作家的回憶以及蕭殷對青年文學的教育和指導,來試論蕭殷對文學青年的影響。
一、加強學習的重要性
涂光群在《蕭殷在當年》一文中回憶了自己當年被分到《人民文學》編輯部工作時的一些事,其中就有蕭殷要求文學青年加強學習的片段。例如,其一:涂光群剛到編輯部工作,蕭殷就找他談話。蕭殷說,編輯處理稿件,答復讀者來信,不是一般的事務性工作,而是嚴肅的思想工作。編輯雖是文學組織工作者,但更應是文學評論工作者,熟悉、精通文學業務的行家。編輯應加強學習,這樣才有可能提高工作水平,做好工作。因此,為了答復讀者提出的各種各樣的文學問題,作為編輯就得好生學習。其二:當時是陳涌和蕭殷兩個人共同負責編輯部的全部工作,輪流發稿。當一個人發稿時,另一個人就負責抓編輯部的業務學習和其他日常工作。由此可見,業務學習和其他日常工作,甚至發稿,都是編輯部的重要工作。當時,蕭殷和陳涌安排了兩項經常性的業務學習,即學習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理論問題和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大家輪流做有準備的重點發言,展開熱烈討論,形成濃厚的讀書風氣。他們除了經常性的業務學習外,還形成了隨時隨地討論、學習的良好氛圍。表現在:業務學習不論時間地點,可能是在工間休息時間或是飯桌上;業務學習不局限方式,可以是討論或者爭論;業務學習不固定內容,可能是契訶夫或莫泊桑的一篇小說,也可能是該刊聯系的某個作者的小說,還可能是《文藝報》剛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
古人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學習就不能增長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學出成效。指出了學習對一個人成長、發展、進步的重要性。文學藝術的創造活動是文學藝術家的精神活動,文學作品屬于人類的精神產品,而在寫作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寫作主體,因此,加強學習,拓寬知識面,既可開闊寫作主體的眼界,又可提高寫作主體的素養,并能為其進行文學創作積累知識和素材,對文學創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涂光群在《蕭殷在當年》一文中多次提到蕭殷關于加強學習重要性的闡述和具體要求,可見,蕭殷的學習觀對其影響甚深。
二、養成閱讀、思考、
研究問題的習慣
我們每一個人,憑經驗,對社會的了解總是有限,要積累素材,也不可能樣樣親歷,這就必須學會多積累間接經驗。而獲取間接經驗的最有效途徑便是閱讀。閱讀可以增加人的知識,增強人的素養,為人的思維提供信息,增加人腦的信息儲存量。科學家牛頓把書比作“巨人的肩膀”,并說他的許多成就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的。朱光潛稱“書籍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多讀書,不斷積累知識,就可以使人博學多識,這對一個寫作者來說,是很重要的。蕭殷在《文藝報》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上發表的《如何寫作品評論》一文中寫道:“搞評論工作,當然要讀很多書,世界名著,古今中外的作品都要廣泛涉獵,因為沒有比較,眼界不寬,就很難談得上藝術鑒賞能力,也就很難判斷一部作品的成敗得失。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我國古典的文論、詩論,外國作家、評論家談創作經驗的論著,以及美學著作都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蕭殷在給青年文學愛好者的回信中寫道:“想做一個合格的評論工作者,應多涉獵一些名著和典籍,不過,這只是其中一方面的條件,并非全部;更重要的是實踐,是對實踐的總結,并從中去尋找規律性的東西;否則,你對這方面知識的積累便無從談起。讀書不能毫無目的,如果不是從中尋找指導實踐的規律,至少也應當懷著改進實踐的動機去讀書……”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蘇軾說:“熟讀深思子自知。”契訶夫這樣講過:“藝術家得永遠工作,永遠思考。”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除了要多讀外,平時對所見所聞要多思考,對周圍的點點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在《蕭殷在當年》一文中,涂光群回憶了蕭殷、陳涌要求編輯們養成思考、研究文學問題的習慣。蕭殷和陳涌認為,練習寫文章——記讀稿札記和讀書心得筆記,是鍛煉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寫作水平的最好的方式。因此,他們提倡編輯們結合工作,結合處理來稿來信,或閱讀某一作品有了體會,便要練習寫文章。對于缺乏經驗的年輕編輯,他們具體指導,手把手地教,為他們提供學習和鍛煉的機會。蕭殷認為,讀者提出的問題,可以幫助編輯了解很多的情況。有些是帶共同性的普遍性的問題,就更值得編輯重視。蕭殷還從自身經歷談起,說他的好些文章,就是從青年人的來信引起的,是為著答復他們提出的文學思想問題、創作問題。這就要求編輯在工作中養成思考、分析的習慣,甚至記筆記的習慣。有了問題隨時記下來,分析、思索。后人回憶蕭殷時認為,正是由于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才使得蕭殷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三、深入感受生活
寫作的源泉來自社會生活,任何文章都是現實生活、客觀事物在寫作者頭腦中主觀、能動的反映。沒有社會生活作基礎,寫作就失去了源頭。巴金說:“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師是生活,中國的社會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為作家。”學習寫作,一定要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學會觀察、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獲得寫作的源泉。蕭殷在給青年文學愛好者的回信中強調:“寫文學作品,主要不是靠寫作知識,也不是依靠寫作技巧!對于一個初學寫作者來說,更重要的是生活,是對生活的感受和認識。只有當你在生活的漩渦里,被水流(明流和暗流)沖擊得不由自主,不能自恃的時候,你才會對生活、對社會產生愛憎感情,而且有一股非傾瀉出來不可的強烈要求。這時候,寫作的沖動攪得你心神不寧,蘊藏在心里的人物和事件,迫切地要沖到人世間來。如果說,寫作要有什么首要條件的話,這大概就是首要的。如果沒有生活積累和感受,沒有對生活的認識和愛憎感情,作品是不可能產生的。藝術形象的創造也是不可能的。”涂光群在《蕭殷在當年》一文中回憶了蕭殷關于寫作的一些觀點:“作家要深入生活,沒有生活寫不出好作品。但光有生活不行,還必須學習理論,學習文學本身的業務,提高認識和表現生活的能力。作家的描寫、研究對象是現實生活,是社會中的人,人與人的關系,人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作家的責任,顯然應該與自然科學家、工程師和政治運動的直接指揮者有所區別。”蕭殷反對在作品里單純描寫生產技術過程,工作方法,或是進行沒完沒了的政治說教;反對脫離生活,忽略文藝本身特點的公式化、概念化傾向;反對對作品不做深入研究,不做具體藝術分析的簡單、粗暴的批評……
深入特有的生活領地,培養一種“穿透”生活、“鉆探”生活的本領,去發現生活的真諦、生活的美。正如老舍所指出的:“深入生活好比挖井,雖然直徑不大,可是能穿透許多土壤。”蕭殷指導文學青年時強調,文學反映生活,是作者經過主觀意識或感情的融化,通過具體形象將感受到的生活表現出來。這個具體形象不僅要反映個別形態,而且要在其中聽到時代脈搏的跳動,同時也能反映出社會發展的腳印。
蕭殷從小生活窮苦,因此對貧苦農民的遭遇深表同情,對社會底層的生活深有感觸。這些經歷,使得他在文學青年的作品擱淺時,為其保留清樣;使得他在文學青年的作品遭受炮轟時,公開撰文為其辯護……這些舉動,無一不是蕭殷深入感受生活的結果;這些舉動,無一不成為文學青年懷念、頌揚蕭殷的理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