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瑣憶
■潘玉毅
不提防,中秋已近到眼前。大大小小的超市里,進門處的顯眼位置都已擺滿各種各樣的月餅禮盒。天氣也轉涼了,早已沒有了夏日時節的溽熱。
就像蔣捷的《虞美人》和余光中的《鄉愁》里所描述的那樣,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經歷同一件事情,面對同一種情感,內心里的感觸并不相同的。無論看一場雨、聽一首歌,還是過一個節,俱是如此。中秋,當然也不例外。
小時候過中秋,心里盼得最多的是月餅,因為月餅可以拿來吃。那時候小店里零食的種類不多,買來買去總是常見的幾樣。到了中秋就不同了,即使平日里節儉慣了的家長也不會表現得太過吝嗇,多多少少會買些月餅回來,給長輩,也給自己的孩子們。
除了月餅,小時候關于中秋的記憶里還留有桂花樹的影子。大抵中秋前后,桂花就漸次開了,黃顏色的小花兒開滿枝頭,風一吹,香氣隨風而散,可跑數里遠。在農村里,你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明明桂花樹在圍墻里頭,但是馥郁的香氣卻鉆進了墻外行人的鼻孔里。
如果院門沒有鎖,孩子們便會湊近前去,摘一捧桂花放進褲兜或者衣袋里,等回家的時候裝入鉛筆盒,這樣打開盒子,陣陣香氣就會撲鼻而來;有時也會夾進書本里面,等到時間一長,香氣已經沒有了,但壓過的痕跡依然還在,就像人的回憶一樣。即使院門上了鎖,也難不住身手矯捷的孩子們,“蹭蹭”幾下,就翻過院墻去了。
時光就像一葉輕舟,不知不覺就已飄去老遠。稍微長大了一些,多經歷了幾件事,多讀了幾本書,心智也漸漸地變得成熟起來。此時,除了口腹之欲和賞花的心情,還多了點精神層面的追求。偶然間,看到很多宋代的書籍里每每提及“八月十五錢江潮”,場面是那么壯觀,便不由得萌生了想要去看看的心思。這一階段,中秋與看潮之間,就畫上了約等號。
再然后,關于中秋的記憶就同眼、耳、口、鼻這些感官無關了,它變成了一種團圓的象征。與年少時候的無憂無慮不同,人在長大以后煩惱也會隨之而來。尤其當你遠離了故鄉,秋上心頭便成了憂愁。每到中秋,最怕的就是月圓人不圓。
那些兒女實在回不來的,或者沒有家人的,也有人在默默地關注著他們。很多志愿者每年都會在中秋來臨的時候給許多結對的孤寡、空巢老人送去月餅,也送去他們的關心。
事實上,過中秋的不只有人,還有動物。寂寂秋光里,雖然還有幾只秋蟬停在樹梢,但已沒有了夏日的聒噪;與之相對,秋蟲唧唧,用拉二胡的聲音取代了喊號子的聲音,在靜夜里顯得特別寧謐。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中秋將近的時候,明月當空,照亮萬里,不由得讓人想起唐人王建的兩句詩:“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