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母親
■謝周龍
“……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首《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的歌,歌中動人的歌聲,悠揚的旋律,靜謐的夜晚,家鄉的美麗,那山、那水、那人,歷歷在目。
也是這樣的場景,那時的母親,忙完農活,圈好雞鴨,收完碗筷,喂完豬食,洗漱過后,會手搖一把舊扇,隨我們借著山間銀色的月光,常常坐在屋門前的曬谷坪,舒展一天的辛苦,聊今天的農事,談明天的天氣,說要做的農活。那時的母親,說得最多的是兒時的事。母親小時候,吃盡了苦,遭盡了罪,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
后來,過上了好日子,母親在家里干農活干得也起勁,總有使不完的力,就像是要把過去失去的日子補回來似的。那時的母親,嘴里就常說,感謝黨,感謝政府,才有了今天的太平日子。受母親的影響,我也時常提醒自己要珍惜當下,每天要有進步,不管是做什么。
母親生了五個兒女,生活的重擔全落在母親的肩上。那時的母親,天剛蒙蒙亮就起床,在菜園里采摘瓜果蔬菜,然后送菜市場賣,還要在菜地里除草、翻土、育苗、施肥、澆水,常常忙到近十點才回來簡單吃點應付一下;那時的母親,總是早早吃過飯,煎點糯米糍,裝好帶上,跋山涉水,獨自到兩公里外的山上割草砍柴,直到太陽下山,才從山上把砍好的竹子、木柴或綿柴徒手捆實挑到山腳下,再來回多次挑回家;那時的母親,不管酷暑嚴寒,風里來雨里去地在土地上松土、打田、播種、除草、采摘、收割,或種水稻、或種花生、或種瓜果……從年頭到年尾,翻來覆去的農活從未停歇過,直到母親累倒的那一天。那時的母親,就是這樣為了兒女的生活有著落,有飯吃、有衣穿、有書讀,長年累月下地種田,上山砍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母親這種吃苦耐勞、勤懇踏實的精神傳給了我。
再后來,母親累倒了!在治療腰病時,醫生說要住院檢查,但是母親不肯檢查,堅持拿藥回家,只想著兒女還在念書,不愿花錢。結果,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便中風偏癱失語,昏迷一個星期,幾乎喪命。那時的母親,才五十多歲。在治療住院期間,母親催著要出院回家,點的病號餐也不舍得吃,只想著家里困難,住院要花錢。出院后,母親仍努力去做些家務,從不閑著,為的是想減輕兒女的負擔,直到母親離開我們的那一刻。母親這種節儉顧家、無私大愛和理解包容讓我終生受用。
客家人向來注重家庭,重視家教、家風。母親身體力行作了生動的詮釋。如今,我成了家,成為人夫,成為人父,更感責任重大。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便會想起這首歌:“……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想起那個夜晚,想起那時的母親,我且享受這一份獨處的美好。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