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為槍 與時代同頻共振
——致敬文藝戰士蕭殷
■林燕翔
他痩削而精神閃爍,眼里有光;他勤奮而多產,目標堅定;他樸素而悲憫,為國為民;他無私扶持后輩,桃李無數……他給后人留下豐厚的精神財富。
他就是蕭殷,1915年出生,文化底蘊深厚的龍川佗城,孕育出這位著名的作家和評論家、堅定的文藝戰士。
翻看蕭殷的成就,是如此的耀眼: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文藝批評戰線重要的評論家,《文藝報》創刊初期三位主編之一;暨南大學中文系的創建者,曾為中國海外歸僑子弟接受中文高等教育鋪平了道路;廣東省作協成立70年來在中國文學界領風氣之先的代表之一,不僅曾以《論文學與現實》等大量接地氣、蘊民氣、有骨氣的著述開創了中國文學評論新境界,更以近百萬字的文學書簡悉心培育無數文學青年。
在市圖書館里的蕭殷文學館,近距離看著他的手稿、書信,他的生平,總是令人敬佩、贊嘆。館藏文檔中,那些數量巨大的讀書筆記、寫作筆記、新聞照片,還有他那些數量巨大的編讀往來的讀者來信,令人驚嘆和震撼。
徜徉在這里,不由得回憶起這位可敬文藝戰士革命的一生:
1932年,中國發生很多大事。1月28日,日本軍隊在上海發動進攻。國民黨駐軍第十九路軍在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影響下奮起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市日本紗廠工人舉行罷工,動員各界群眾大力支援十九路軍抗戰。2月中旬,張治中率領第五軍到上海與第十九路軍共同作戰。2月3日,文化名人茅盾、魯迅、葉圣陶、郁達夫、丁玲、胡愈之、陳望道、馮雪峰、周揚、田漢、夏衍、陽翰笙等43人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憤怒斥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在這內憂外患的世界里,這一年,17歲的少年蕭殷堅定開啟了他的文學之路、革命之路。他開始寫作并投身革命工作,1938年,他輾轉到延安就讀于魯迅藝術學院,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任延安中央研究院文藝研究員和中央黨校教員。那個時候有些文化名人的信仰左右搖擺,他無疑是堅定的,目標明確的,革命的道路上,他自始至終沒有懷疑、沒有猶豫,以筆為槍,義無反顧。
蕭殷為何如此堅定?也許從他的一段話中可以得到答案:“我之所以走上文學的道路,原因就是我很早就對新的社會制度有朦朧的理想,因之對剝削階級的所作所為,懷著強烈的憎恨。同時,我對周圍的農村生活十分熟悉,不僅熟悉鄰居們的愿望和思想,連他們的痛苦和悲哀也了如指掌……心中有許多激情要迸發,有許多積憤要吶喊,有些不平的事要宣泄……我便急不可耐地拿起筆桿來傾訴心中滿腔悲憤,正是這種種促使我走上文學道路。”
正是這樣的悲憤與激情,他成為龐大的百年中國文學史上的文學隊伍、文學戰線和文藝工作鏈條上的一員。他既是革命隊伍中的學生,也是革命隊伍中的先行者和教員;既是文學藝術的工作者,也是新聞、宣傳和文教組織機構中的骨干、組織者和領導者。他是作家,是批評家,更是一名戰士,一名文藝戰士。
1949年,全國解放臨近,蕭殷奉命進京辦刊,先后任《文藝報》主編,《人民文學》執行編輯,中國作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副所長,北京大學中文系和中央美院兼職教授,暨南大學中文系主任。1960年蕭殷從北京調廣州,任中共中央中南局文藝處處長,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作品》月刊主編等職務。
蕭殷的一生,緊跟中國前進的步伐,他隨著民族獨立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走上文藝學習和工作道路,與時代同頻共振。他是那個時代的參與者與同行者,也是那個時代的穩健的實踐者與思考者。
從上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文藝戰士蕭殷置身在風云跌宕的大時代,以筆為槍,奮斗一生、拼搏一生,與新中國同甘共苦、一路同行。
有人這樣評價:蕭殷是橫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從延安走出來、又走進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和思想史的文藝戰士。他的事業是在革命事業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實踐中展開的。他的一生軌跡和成就,代表一代人發自內心的對革命事業的赤誠,那么嚴肅又認真,那么莊嚴又虔誠。他和時代的文藝事業休戚相關,一生足跡與國家的成長相依存。
可以說,蕭殷的文學史價值和意義,深度同構在新中國的文學大廈里,蘊含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文藝發展事業中。
回顧蕭殷的生平,他是真真切切在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斗爭中成長起來的堅定的文藝戰士,而且,他不是一個人,他代表了一類人、一代人的文藝思想風格,他充分顯現那一代人的文藝勤勉與文學沉思。
在蕭殷先生誕辰108周年之際,讓我們懷著溫情,向這位文藝戰士致敬。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