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間之維講述中華美學
《四時之外》 朱良志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時間”是藝術和美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維度。如何看待和表達時間,體現著一個民族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的獨特之處。北京大學教授朱良志的新著《四時之外》,分為4編共13章、58萬字,從時間和歷史入手,深入梳理中國藝術觀念的形成,發掘中國藝術在超越時間中所體現的獨特歷史感和生命觀,打開了哲學和藝術對話的新空間。
書中提到,中國藝術重視生命境界的創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變化表象中表現不變的精神,時間性超越便是藝術家最為重視的途徑之一。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時間觀念,實際是伴隨工業化與現代化發展的產物,全球統一的標準時制度直至1884年才確立。中國自古就有適宜自身生產生活方式的時間觀,在此之上蘊生出獨特的藝術觀念。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說:“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紀歷志”是人對時間長短的規定。而“自成歲”,就是擺脫這種外在的時間規定,伴隨生命自身的時間節奏自然生長。在中國藝術家看來,人們通常所說的時間,其實是外在秩序的時間,它是由空間變化所確定、被歷史敘述所記載、在知識系統中沉淀出的,是秩序化的和刻度化的。而世界有其內在節律,“山自青青水自流”,才是中國藝術推崇的天地本然的時間感。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古今,也是一種時間觀。中國古代文人推崇古意、古拙、高古……書中提到,中國藝術一系列關于“古”的懷想,并不是保守,也不僅僅是懷念過去。“古”強調的是穿過知識密林,穿越歷史空間,引出世世代代人們心里流淌的生命真實。人要穿透時間的表層,從心靈上立定功夫才能打通古今的界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這是“非時間性”的,也正是中國美學之“文”的重要特征。
《四時之外》也專門有關于“雅”的討論,將中國藝術體現的時間觀通過古雅、文雅、典雅、風雅四個角度進行深入闡釋,凸顯傳統藝術的獨特趣味。另外,整本書的設計編排比較雅致。文字上延續作者一貫的行文風格,優美暢達,富于意味和意境;圖像上運用大量中國傳統書畫印等藝術作品,并輔以筆墨紙硯、松菊桐梅、山石苔蔭等實物圖片,以文、圖、物多個角度,呈現出獨特的中國文化之美,給讀者帶來審美享受。
(作者:劉麗娜 來源:《人民日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