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的淺唱低吟
■管淑平
“天將化雨舒清景,萌動生機待綠田。”小雨窸窣,將落未落,放眼整個田園與原野,一派生機萌發。一場春雨,就是一種欣欣向榮的信號。從冬天的苦寒到春天的溫暖的迸進,盡管會經歷乍暖還寒的考驗,但春三月確實在期待中慢慢近了。
這低調的雨水,既平凡又樸素,蘊含著一種偉大和無私。春暖大地,一場雨水正是一場甘露,滋潤著沉睡了一整個冬天的心靈。
仿佛,只是望見毛毛細雨淅淅瀝瀝地下著;仿佛,只是聽見清脆的雨聲,滴滴答答、松松散散地淋在樹葉、花草的身上,就連它落在泥土的痕跡也透著一種美感。
在二十四節氣中,有關雨水的文獻記載并不是很多,以至于讓人覺得雨水節氣像是一個輕飄飄的夢一樣,如霧似紗。也許,是因為古人所選取的節氣意象實在太過平常,竟讓我差點忽略了它的存在。然而,平常的東西,總是彌足珍貴的,有時就是維系一種關系的重要條件,就如同我們時時刻刻要呼吸,累了要休息、渴了要喝水,而雨露的偉大正好在于此。
其實,雨水節氣中無論是降水的水量還是頻率都不是很大,有時甚至見不到一點兒雨絲。畢竟,沉睡了一冬的冰河大地,解凍和重返生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然而,春回人間草木知,此時,下一點兒毛毛細雨總是好的。一場雨露,能夠洗濯冬日里的孤寂和郁悶;一場雨露,能夠潤澤和凈化原本沉睡的世界和枯涸的心靈。
據《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記載:“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可見,“水”和“木”是春天來臨的一種意象和標志。其實,它們并不僅僅是自然界中一種簡單的物象,還是古人智慧思想的體現。冬盡,春來,夏往,秋續,無不顯示著時間和生命的輪回,而我們從古人干練、深邃的哲學思想中感受到一種力量和啟迪,足以慰藉我們渺小的靈魂。
雨水節氣的雨,是帶著一種希望的雨。在我的家鄉四川,由于受特殊緯度、地形因素影響,每到雨水節氣,是可以見到一兩場綿綿的小雨的。而在北方,從立春到雨水,還需要承受冬日之寒,下雨似乎也就成為一種期待。然而,對于油菜、冬小麥等農作物的生長,適宜的降水就顯得特別重要。倘若,這時有一場及時雨,那么麥苗青青的春天也就擁有了一種能感受到的實實在在的幸福。雨水的恩澤,總是無形的,悄悄地灑落,輕輕地潤澤,利萬物而不爭,這種低調是無私的,這種無私又是低調的。
春雨貴如油。當冬天慢慢遠去,春天又一次以欣欣向榮的姿態回到我們身邊的時候,怎能不為之感到欣慰和歡喜呢?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