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葉子的故事
■包麗芳
三十年前的一個夜晚,石側村老陳家一個女嬰呱呱墜地,已有一個兒子現又添一個女兒,老陳喜出望外,給女兒取名陳鳳,這是龍鳳呈祥啊。
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陳鳳三歲那年,老陳洗腳上田,帶著老婆孩子到城里打工。陳鳳兄妹上高中住校后,老陳夫婦才回到村里,繼續耕種一畝三分地。老陳對村里的大小事務都很熱心,村里換屆選舉時,他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看著連片的山峰,老陳陷入沉思,怎樣才能讓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老陳扛著鋤頭,天天行走在山里,這里挖挖那里鋤鋤,總想搗鼓出點名堂。他累了渴了,摘片葉子放嘴里咀嚼,過后喉嚨竟然甘潤如甜。老陳發現有幾棵長這種葉子的樹,他摘下一捧葉子,拿到鎮上問人,人家告訴他這是野生茶葉。原來石側村的山也適合種茶葉,老陳大喜過望,馬上召集家人,上山種茶。這一種就欲罷不能,老陳把石側村的荒山都種上了茶葉。
轉眼,陳鳳上大學了,出落成一個大美女。陳鳳活潑開朗,擔任學生會干部,經常參加社團活動。認識了來自和平縣的小吳。小吳很有經商頭腦,經常做一些校園小生意,大學期間,他不但不用家里給生活費,還攢了一筆豐厚的存款,這吸金能力讓陳鳳對他刮目相看。自然地,他們走到了一起。
畢業后,兩人在廣州找到工作,從小職員做到中層管理人員,收入頗豐。
婚后,陳鳳懷孕休假回老家住了一段時間。一天,陳鳳父親說:“走,去茶山看看。”他們爬上茶山頂,俯瞰全鎮,看到國道邊掛著“鄉村振興齊參與,美麗家園你我他”“人不負青山青山不負人”之類的標語。“村里搞鄉村振興?”陳鳳問。“是啊,我們的茶園本來可以列入產業扶貧扶持項目,成立合作社,帶動村民一起干的,可惜,我老了,干不動了。”
陳鳳一夜輾轉難眠。小吳抱著她,在耳邊低語:“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咱們回來,幫老爸把茶園搞起來。”“真的?老公我真是沒看錯你。”說干就干。陳鳳接過老爸的茶園,又承包了村里幾百畝荒山,把村里幾十戶貧困戶納入合作社,從銀行貸款,買回設備,她和哥哥、老公輪流去各地學習種茶、采茶、炒茶、銷售,每個環節都摸得透徹。茶園在陳鳳夫婦的精心管理下,茶葉產量上來了,品質也不錯,口感好,味道佳,與其他茶葉相比,一點也不遜色。可銷量一直不溫不火,陳鳳很郁悶。
陳鳳拿茶葉去參展參賽,每次成績不俗。有一次,參加茶博會,盲評打分,陳鳳的茶得分最高,但宣傳報道名單卻沒有她的茶。一位評委看了,說:“怎么沒有半嶂茶?它可是最高分哦。”“什么茶?半嶂?沒聽說過這種茶啊。”“我們搞比賽,比的是品質,不是名氣。”在專家的堅持下,陳鳳的茶才上了名單。可是后來沒人記住她的茶。
陳鳳拿茶葉請教了很多人,送給很多懂茶的人品嘗,個個都說口感好,味道不錯,品質甘醇。可咋就沒幾個人知道呢?怎樣才能把茶葉宣傳出去?陳鳳愁得腦殼痛。
有一次參加會議,陳鳳提著一大包自家茶葉交給會場服務員,說:“這是我自己種的茶葉,沒農藥、純手工炒的,送給大家嘗一嘗。”
會議上,有位代表呷了一口茶,嘴巴咂了咂,他端起茶杯又呷了一口,嘴巴又咂了咂。這一幕剛好被陳鳳看到。休會時,陳鳳一陣風似的出現在這位代表面前,遞上一小包茶葉,畢恭畢敬地說:“領導好,這是我種的茶葉,剛您喝的就是它。”
“你是茶農?哪里的?”
“柳城半嶂。”
“柳城半嶂?沒聽過,你年紀輕輕會種茶?”
“我是柳城半嶂村的,大學畢業后就回家種茶。”
“這么年輕的大學生、女孩子能在山里深耕,不錯。茶也不錯。柳城半嶂?不如叫‘柳上美人’吧,茶與人一樣美。”
“柳城,柳上,河源話好像哦,那美人?”
“就是你啊,你完全可以當柳上美人的形象大使了。”
陳鳳一拍腦門,馬上注冊,成立柳上美人公司。
成立公司后,陳鳳和哥哥、老公分工合作。他們一起上山挖坑種茶、發酵肥料、施肥除草、采摘茶葉、手工炒茶、真空包裝。每片茶葉、每個細節、每道程序都經過他們的手。山坡上、茶壟里、鐵鍋旁,風里來、雨里去,流下多少汗水,踩下多少腳印,哭過、笑過、迷茫過……經過多年的專注打磨,柳上美人紅茶已走出狹窄的石側小道,走向大中城市,走進千家萬戶。
這片茶葉,依然盛開在半嶂山上,裊裊茶香與輕紗云霧交融,奏響鄉村振興的黎明晨曲。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