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
綠美生態建設“協奏曲”奏響東源
■綠水環繞的東源縣城
■廣東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
核心提示
冬日暖陽透過薄霧灑向新豐江庫區的萬畝原始森林,東江河蜿蜒流淌,伴著客家山歌潺潺流過東源縣。
東源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地14個,總面積14.52萬公頃,坐擁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國家級濕地公園、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70.48%,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在國家一級、二級標準……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擁有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和2個國家級濕地公園的縣,良好的自然生態成為東源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底氣。
立足優良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稟賦,東源聚焦“四個突出”(即突出規劃引領,突出樹種選擇,突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突出綠色惠民),著力優化林分、改善林相,激活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動能轉換,共同守護生命的綠色、發展的綠色以及民生的綠色。
綠美家底越植越厚
立冬時節,船塘鎮黃沙村的“網紅”美麗異木棉開得正盛,艷若云霞,吸引數千名年輕人前往打卡。一樹繁花,惹得市民稱贊:“五片花瓣略微反卷,恰似美人風情萬種。”
植一方綠,冬日亦能迎來滿園春。
今年以來,東源開展2023年全省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義務植樹活動,設置縣、鄉鎮、村三級義務植樹點259個,組織5次大型植樹活動,種植榕樹、楓香、鐵冬青等各類樹種共18萬余株。
“植”此青綠,是東源人的共識。
近年來,圍繞森林管理、城市綠化、古樹名木保護等,東源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樹木撐起“保護傘”。今年,東源實施“六大行動”(即實施森林質量精準、綠美保護地、古樹名木保護、城鄉一體綠美、綠色通道品質和愛綠植綠護綠提升行動),完成林分優化7.57萬畝、新造林撫育5.38萬畝、森林撫育6.14萬畝,并建成森林鄉村2個、綠美古樹鄉村1個、古樹公園2個,各項年度任務完成率均達100%,點、線、面全域推進綠化美化提質增效。
隨著科技進步,植樹形式更豐富了。10月,我市創新推出“我在萬綠湖有棵樹”小程序,通過線上認種的方式,吸引、發動各界人士參與綠美河源生態建設,營造全社會愛綠、植綠、護綠、興綠濃厚氛圍。
綠色潛力不斷釋放
撥開云霧,錫場鎮天然林木郁郁蔥蔥,中華穿山甲、水鹿、白鷴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棲息于此。山林之下,一株株“鐵皮石斛、金線蓮、射干、吳茱萸”等南藥生長旺盛且錯落有致,與林中植物融為一體。
一邊是野生動物盡享良好生態,一邊是林下經濟發展正酣。據悉,錫場鎮林地面積達4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5%。南藥種植得天獨厚,可利用林地多、潛力大。“近年來,鎮里引入南藥林下種植,一下激活了沉睡的大片山林資源,種出來的藥材還能賣上好價錢。”錫場鎮相關負責人說,經過多年發展,錫場鎮建有油茶基地2600畝、南藥基地820畝、民宿(農家樂)35家,年產值超2500萬元。
錫場鎮以綠為底、林下生“金”,是東源發展綠色產業的縮影之一。據介紹,河源正能量更古潭山泉飲料公司是該鎮水飲料及食品產業的主要企業,目前,該公司二期擴建即將完成,年產量將增加至25萬噸,預計年產值可達1.5億元,新增就業100人以上。
今年以來,東源充分發揮森林“四庫”作用,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油茶、板栗、水飲料及食品產業等優勢產業,新增茶葉種植3500畝,實現產值近10億元、同比增長23.3%;新增油茶種植2.6萬畝,預計產值達3.5億元、同比增長10%。各項產業發展“如日中天”,一步步完成了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的轉變。
城市“蝶變”綻放新顏
彩色步道蜿蜒向前,“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碧道慢行系統人來人往。
市民出門見綠,推窗見景,得益于東源持續提升“五邊”“四旁”綠化美化行動。“我們在義合鎮下屯村建設示范點,新建景點8個,吸引年輕人回鄉開辦咖啡館和民宿,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52萬元。”東源縣有關負責人說。
東源堅持在傳承中實踐,在創新中發展。今年,該縣以萬綠湖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契機,打造4條綠美體驗旅游線路,中秋、國慶假期吸引游客約60.9萬人次,同比增長134.6%。這座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森林之城更有人情味、煙火氣。
此外,東源還在城市功能方面下苦工,全面開展水污染防治行動,打好碧水保優戰,做好中小河流污染專項整治,同時做好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一個個住宅小區綠意盎然。
夜幕降臨,東源縣城的東江公園(一期)燈光璀璨,包含文化廣場、休閑廣場、望江廣場、懸挑廊梁、綠道、綠化景觀等的東江公園,成為當地群眾休閑娛樂的首選地。“如今生活在東源,游玩的地方有了不少新選項,幸福感很強。”市民李玉梅7年前到東源安了家,見證了這座小城的發展變化。
由貧困縣升級為“山、水、林、城”四素同構的美麗縣,東源堅持推進新型城鎮化,大力推進綠美行動,重點做好規劃區內的城市綠化系統建設。未來,東源將進一步突出規劃引領,融合城市與生態,全力打造城市濱江公園和街區水系綠化景觀,建成獨具客家特色的城鄉綠化美化新樣板。
■本版組稿: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楊堅 黃贊福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黃小媚 吳輝城 彭冰 修碩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黃贊福 ■稿件統籌:李成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