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
打造和美家園 涵養文明新風
■駱湖鎮致富村新建的小公園,極大地提升了該村“顏值”。
■順天鎮金史村“清潔家底”“最美家庭”評選活動光榮榜。
■澗頭鎮深入開展“黨建引領齊參與,鎮靚村潔庭院美”專項行動。
■風景如畫的康禾鎮仙坑村。東源通過深入開展“黨建引領齊參與,鎮靚村潔庭院美”專項行動,一個個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呼之欲出。
核心提示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百千萬工程”的一項重點任務。
作為“2022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的東源,始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提高農民生活品質的重大工程。為進一步打造衛生整潔、生態優美、健康文明的環境,12月1日,東源再出新招,部署“黨建引領齊參與,鎮靚村潔庭院美”專項行動,聚焦道路整治、推動風貌改善、涵養文明新風,結合美麗圩鎮示范創建,號召全縣上下共同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促進鎮村增“顏值”、提“氣質”、升“品質”。
一街一景,一村一畫。東源縣各鄉鎮添綠添彩、居民推窗可見綠、鄉道干凈整潔……東源的廣袤鄉村正在成為廣大農民宜居宜業的和美家園。
環境美起來,生活更舒心
鄉親們獲得感滿滿
初冬上午,陽光正好。順天鎮沙溪村村民朱炳雄趁天晴,清理院子、修剪花草。“近期鎮里正在推選‘三美家庭’,大家的積極性可高了,我家雖已評上‘綠美’家庭,但也要繼續保持,否則要落人口舌咯。”朱炳雄說。
告別臟亂差,擁抱潔凈美,戶戶不同景,院院好風光。說起沙溪村的美麗蝶變,朱炳雄連聲稱贊,他表示,經過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村里到處干干凈凈,很多鄉親在房前屋后種上了花草,住著舒心多了。
變化源于沙溪村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刷新鄉村“顏值”。“家家戶戶的庭院都收拾得干凈又漂亮,鄉親們沒事還串門交流心得,村莊環境好了,大伙兒心情也舒暢。”沙溪村村“兩委”干部劉丹說。
為擦亮和美鄉村底色,沙溪村拆除370棟陳年違建、清運113處生活垃圾、整治污水70處、整治“三線”126處。同時,制定了《沙溪村村莊綠化管護措施》《沙溪村愛路護路村規民約》,對村莊環境進行長效管護。
除舊,仍待建新,沙溪村狠抓基礎設施改造升級,著手縮小基礎設施方面的城鄉鴻溝,新建公廁2座,新建污水處理池5座,建成“四小園”50處(其中小菜園27處,小公園4處,小果園15處,小花園4處),村內巷道均實現硬底化,省道253線、順澗公路、干線公路穿境路線皆將鋪上瀝青。建新,更要提升,沙溪村抓牢農村房屋風貌管控,對131棟房屋外立面重新粉飾,并融入客家移民元素,農房風貌管控提升工程基本實現全覆蓋,省道253公路沿線過眼皆為美景。
“我們組織開展‘精品庭院’‘清潔家庭’‘最美家庭’等系列創建活動,以點帶面推行‘積分制’,激發村民的參與熱情。”東源縣有關負責人說,葉潭鎮山下村率先開展“三美家庭”評比,在此帶動下,東源農村群眾的衛生觀念也發生了可喜變化,生活質量普遍提高。
目前,東源縣287個村(社區)全部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村莊保潔覆蓋率、農村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實現100%達標。除了村莊面貌的整體提升,農民群眾關心的生活污水、衛生廁所等“關鍵小事”也有了解決方案。
作為廣東省衛生城鎮的藍口鎮在這場行動中也不甘落后,為讓百姓生活得更加舒適安心,藍口鎮大力開展全域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落實各村(社區)“兩委”干部包區域、黨員干部包戶責任制,進一步健全完善村莊清潔保潔機制,全鎮先后投入環衛資金300余萬元,聘請保潔員76人,建成451座垃圾收集池、垃圾亭、垃圾屋,配備轉運車及推車51輛、垃圾桶3350個,垃圾中轉運輸體系逐步完善,切實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
解決突出問題,補齊環境短板,提升農民生活品質,東源各鄉鎮以“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扎實穩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生態好起來,村莊更宜居 美麗鄉村釋放新活力
一早,東源縣觀塘村村民羅雪珍沿著店門口的“東江畫廊”碧道慢跑完畢,又和姐妹們做起了晨操。羅雪珍說,東江邊上以前雜草比較高,河里也有浮萍,這兩年,縣里修建“東江畫廊”,開展東江流域水面漂浮物清理工作,綠化美化河道兩旁,河邊成了村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近年來,東源縣全域推進“五美”專項行動,統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河湖建設、垃圾分類、鄉村治理等工作,實施全域美麗宜居村莊優化提升。如今的東源農村,一條條小河水清岸凈,一片片菜園充滿田園意趣。
鄉村承擔著重要的生態功能。東源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打造天藍地綠水清的鄉村生態環境,加快推動村莊環境從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邁進。東源全力推進仙坑等4個省級新農村示范片、“致富林場”鄉村振興示范片建設和7個示范鄉鎮、14個示范村創建,推動建成美麗宜居村168個、特色精品村10個,打造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樣板。
鄉村要發展,環境是底色。一個個擦亮底色的美麗鄉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鼓起鄉親們的“錢袋子”。
11月正是學生研學、公司團建的集中期,義合鎮義合村的靈芝小院熱鬧了起來,依山傍水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村民李海添開在東江邊上的民宿生意也愈發紅火,“這幾年環境變好了,村子變美了,來的游客越來越多,一到周末就有上百人過來游玩。”
曾經的義合鎮,人氣低迷。近年來,該鎮改造提升環境,襯砌溝渠,連通水系,見縫插綠,全面開展綠美義合專項行動。借助廣東工業大學教授團隊技術支撐,科學選苗育種,豐富東江審計科普園林種的多樣性,同時加大對義合鎮47棵古樹保護力度,將下屯村古樹開發成為經營性古樹公園,營造四季常綠、季季皆美的環境;通過開展“美麗庭院”活動、建設花園式村莊,引導廣大群眾齊參與,營造“興綠、護綠、愛綠”氛圍,游客可在義合鎮賞花觀林看水,助力文旅業發展;將中洞村久社河碧道打造成為串聯義合鎮蘇家圍、東江審計科普園等久社河兩岸的鄉村生態旅游景點的綠美廊道。
綠美環境引客來,今年春節,義合鎮下屯村格桑花海吸引游客11.3萬余人次,增加臨時就業崗位40余個,帶動群眾增收82.4萬元。
義合鎮是個縮影。廣袤鄉村,生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新時代十年,東源鄉村旅游發展駛入快車道,游客量年年穩步提升,為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提供了澎湃動力。東源將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以實施鄉村旅游精品工程為抓手,培育一批鄉村旅游集聚區,打造一批美麗休閑鄉村,因地制宜推動鄉村旅游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健全機制,人人參與 人居環境邁向“一直美”
“家里日用品沒了,我來這里‘買買’牙膏、洗潔精等。”近日,順天鎮金史村村民朱水清來到“積分商城”購物。說是購物,其實這里不收錢,村民們用積攢的積分免費兌換各種生活用品。
金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朱日彬介紹,村民通過家庭衛生、房前屋后環境評比獲取相應積分,積分兌換的物品由村委會使用村莊環境長效管護專項賬戶資金采購。
小積分,作用大。“有了這積分,人居環境美起來,還能一直美下去。”東源縣相關負責人說,縣里已有多個鄉鎮以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為激勵形式,鼓勵村民維護房前屋后環境衛生,培養群眾良好生活習慣,助推人居環境長效治理。
“現在家家戶戶房前屋后干凈整潔,講衛生、重環保成了新風尚。”朱水清說。
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離不開鄉親們的積極參與,東源積極引導村民參與其中。一方面通過宣傳教育,進一步樹立綠色健康的環境保護意識,科學開展鄉村綠化美化亮化;另一方面,不斷完善村規民約、文明積分等激勵約束辦法,激發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行走在船塘鎮小水村,家家戶戶房前屋后打掃得干凈整潔,阡陌縱橫的村道兩旁幾乎看不到垃圾,小公園內綠樹成蔭、各色花兒爭相怒放,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
作為全縣最早實行上門收集垃圾制度的村,小水村是遠近聞名的干凈整潔村、生態文明村,率先探索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該村制定了《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環境衛生保潔工作制度》等,以制度形式明確保潔范圍、任務責任、經費保障等事宜,實現村(社區)內垃圾不亂丟亂放、污水不亂排亂倒,糞污無暴露,雜物堆放整齊,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村民文明意識普遍提高,不斷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質增效。
“垃圾收費制”已成為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的重要路徑之一,但如何讓村民自覺參與環境保護同樣重要。在人居環境整治之初,駱湖鎮楊坑村就通過村民議事會商討建立村規民約,對村內公共設施的管理和使用建立明確制度。楊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雄青表示,自從制定了村規民約,鄉親們自覺遵守,積極打掃環境衛生、愛護花草樹木、維護公共設施。好環境靠大家合力打造,也要靠大家一起管護。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要建管用并重,加快構建系統化、規范化、長效化的工作推進和管護機制。”東源縣有關負責人說,為此,東源著力構建政府、市場主體、村集體、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的格局,形成“六個一”長效機制(即一支相對穩定的環衛保潔隊伍、一批布局合格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一套行之有效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及衛生保潔長效管理機制、一套較為成熟的垃圾處理技術、一套切實可行的整治方案和機制、一套嚴格的考核辦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未來,東源將著力實施“百千萬工程”,高質量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打造鄉村振興“東源樣板”,不斷擦亮美麗城鎮這張“金名片”,進一步推動共同富裕示范區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組稿: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楊堅 黃贊福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黃贊福 ■稿件統籌:李成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