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新招頻出 提高效率改善環境
■源城區埔前鎮陂角村成為全鎮首個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00萬元的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并成功創建省級“美麗庭院”村。
■源城區源南鎮白田村以產業發展為動力,以生態環境為支撐,以基層治理為保障,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
核心提示
深化制度創新改革助推“百千萬工程”提質增效,是“百千萬工程”不斷走深走實的“內生動力”。源城十分重視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今年以來出臺多項創新措施,包括“自然資源要素診斷機制”、“竣工即發證”、異地通辦等,持續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釋放出高質量發展動能,推動形成以改革促發展的良好局面。企業反映訴求、辦事報批更加高效便捷,親清政商關系有效構建。“源城區聚焦三大環節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還入選全省基層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改革創新成效十分明顯。
源城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發展為動力,以生態環境為支撐,以基層治理為保障,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經過不懈努力已經結出碩果。埔前鎮的陂角村和源南鎮的白田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
亮點一
源城上榜全省10個典型案例
10月29日,由省委改革辦組織遴選的40個《全省基層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出爐,第二批發布的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10個典型案例,其中,我市《源城區聚焦三大環節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案例上榜。
今年以來,源城區打通村集體參與市場經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新渠道,持續優化村集體經濟收入結構,著力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比例,促進村集體經濟向更寬領域延伸拓展,不斷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推動“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
源城區堅持把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持續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增強“造血功能”、注入“源頭活水”。打造“農業+”模式,積極發展種養、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民宿、農家樂等產業,每年為16個村增收約809.8萬元;打造“工業+”模式,引進帶動力強的優質項目落戶投產,每年輻射帶動23個村集體經濟增長約1818.65萬元、就業超3600人次;打造“文旅+”模式,用好用活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游玩觀光、餐飲民宿、娛樂休閑等產業。
源城區堅持“一村一策”全面盤活閑置資源資產,持續激發村集體經營資源資產的動力、活力。埔前鎮大塘村、高圍村等10個村充分利用水庫移民資金合作投資建設移民廠房,成功吸引河源豐田紡織有限公司落地投產,以廠房租賃形式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超130萬元。統籌涉農資金和村集體富余資金入股河源國家高新區、源城區工業園有關項目,目前17個行政村入股成長性較好的園區經濟項目,每年可帶來分紅收入1332萬元、村均增收78.35萬元。
源城區大力推進“政銀企村”多元合作機制,不斷夯實村集體經營資源資產的要素支撐。源西街道莊田村與瓶裝水企業重新簽訂合同,清理明顯低于市場價格的租賃合同,將原10%干股參股分紅模式轉變為收益更高的租賃合作模式,修訂后收益從原來的12.1萬元增加到67.8萬元。埔前鎮陂角村與航嘉源公司簽訂結對幫扶協議,創新推出“靈活用工就業幫扶”模式,大力推進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設,采取“隨來隨開工”、計件結算、多勞多得的多樣結算方式,提供就業崗位80多個,形成了企業用工、婦女就業、家庭增收的三贏局面。
亮點二
“竣工即發證”
助力企業發展“加速度”
10月6日,源城區住建部門和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向特區建工河源鋼構制造基地項目頒發《竣工聯合驗收意見書》和《不動產證書》,標志著我市首宗工業類“竣工即發證”項目落地,助力企業發展“加速度”。
該企業負責人稱,這項“交地即開工、預驗即試產、竣工即發證”政策至少為他們節省了10天的時間。
據介紹,為進一步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源城區聚焦項目開工、竣工、試產等關鍵節點,將涉及多個部門和領域的多個事項優化整合,謀劃了源城區工業項目全流程高效服務機制改革。
此次機制改革呈現出“減、聯、便”的特點:“減”即是建立統一標準,大力精簡時限、環節、材料、跑動,能減則減、能并則并、能便則便,制定工作流程圖,除法律法規有要求的,不許自行設置前后置要件。如“交地即開工”將工業項目土地供應周期從約8個月壓縮至4個月,“預驗即試產”將企業投產時間提前約3個月,“竣工即發證”為企業從申請竣工驗收到領取不動產權證書節省至少10天。“聯”即是多個部門發揮各自職能和優勢,通過建立工作群等方式,協同作為、高效聯動,凝聚服務合力為項目建設提供支持,同時積極探索各領域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便”即是強化幫辦代辦服務,無論是“交地即開工”“預驗即試產”還是“竣工即發證”,均為工業項目配備專人提供全流程服務,均要求實行一次告知、一張表單、一套材料、一個電話咨詢、只跑一次,積極協助企業解決辦理過程中的問題,避免讓辦事企業反復補報材料、多次跑。
亮點三
建立自然資源要素診斷機制
8月21日,源城區兩宗點狀供地項目——盆地農夫鄉村產業發展中心項目、河源市楚韻研學農旅基地項目經批準正式落地實施,用不到60畝的建設用地,吸引1.5億元社會資金投入,激活周邊200畝土地潛力,預計帶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平均增長15萬元,為助推源城區“百千萬工程”提質增效打造了新樣本、提供了新經驗。
能夠有這樣的成效,是因為源城建立了“源城區自然資源要素診斷機制”。這個機制可以全方位“診斷”項目用地規劃情況,找到項目完善土地手續過程中的難點、堵點,再“對癥下藥”,形成“診斷”報告,指導項目有序、高效辦理相關手續,大大提高了項目研判效率,在加快土地招商引資與項目建設的同時,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項目業主與政府有關部門之間的溝通效率和政府部門決策、審批效率。
亮點四
異地通辦“就近跑一次”
9月11日,源城與深圳市大鵬新區政數局簽署了《政務服務“跨域辦”合作協議》,大鵬新區113項、源城區105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異地通辦,雙方市民可在兩地雙向辦理通辦事項,企業和群眾辦事從“最多跑一次”變成“就近跑一次”,為辦事企業和群眾提供了高標準、高品質的異地辦事體驗。目前,源城區“跨域通辦”可辦區域已擴容至3省5區(縣),包括深圳市龍華區、大鵬新區及湖南省衡陽縣、惠州市龍門縣、汕頭市潮陽區等。
省典型村觀察
陂角村:農林文旅融合成就最亮麗村莊
提起陂角村,河源人馬上就會想起春沐源、巴伐利亞、客天下這3個當今河源最熱門的高端景區。春沐源嶺南生態小鎮在陂角村投入30億元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建設咖啡廳、溫泉酒店、龍骨樂園、心形稻田等網紅打卡點,每年吸引粵港澳大灣區游客超300萬人次。而陂角村通過把村集體門店、廠房等物業租賃給春沐源等優質項目使用,村集體租金收入年均約33萬元。農林文旅融合特色成了陂角村最亮麗的品牌。
近年來,陂角村在埔前鎮打造西片區“靜謐山水·蔬香田園”示范帶的機遇中,按照“百千萬工程”和綠美河源生態建設部署要求,做好環境提升、農旅發展、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產業發展“高質量”齊頭并進的綠色發展道路。陂角村是全鎮首個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00萬元的村,是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并成功創建省級“美麗庭院”村。
陂角村能取得這么亮眼的建設成效,是因為能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精準發力。一方面善于利用靠近大桂山自然保護區山清水秀、生態豐富的突出資源優勢,并依托市高新區、源城區工業園兩大工業園區,推動投資、生產、商貿聯動發展,承接春沐源、巴伐利亞、客天下三大景區外溢人流,高度融合,商流、人流、貨流涌動齊聚,呈現一、二、三產業共同繁榮局面?!爸苣┙洕薄肮澕偃战洕睙熁饸馐悖r文旅融合發展勢頭十分強勁。另一方面是陂角村憑借優越的發展基礎,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累計投入1.3億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22億元,全面完善村內道路、文化場地、綠化亮化、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現在村內的旅游公廁、停車場、污水處理設施、垃圾中轉站等一應俱全,游覽十分方便。該村還開展“五邊四旁”綠化改造,成功打造“四小園”31個,改造“美麗庭院”140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在發展集體經濟方面,陂角村積極推動農村集體留用地、閑置土地高效開發利用,探索合作入股、聯營等新型土地盤活利用方式,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再壯大。流轉土地60畝,與社會資本共同打造蔬香園項目,每逢節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年收入達200萬元,帶動村集體年增收7.35萬元。同時,大力發展租賃經濟。
陂角村先后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廣東省“鄉村振興大擂臺優秀村”,村內楊家小院獲評“廣東省鄉村民宿示范點”。經濟的繁榮也帶來文明新風根植鄉村沃土。陂角村還獲評“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村內的婦女兒童之家獲評省級“婦女之家”和“廣東省家庭文明建設示范點”。
白田村:規劃先行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走進白田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廣闊的水域——池塘,其周邊環繞著寬闊且整潔的水泥道路,展現出井然有序的鄉村風貌。緊鄰道路一側,一個紅色的塑膠籃球場為鄉村增添了活力與動感。球場兩端,翠綠的菜地生機勃勃,與周邊的白色樓房相互輝映,構成了一幅和諧悅目的鄉村畫卷。
自實施“百千萬工程”及開展典型村培育工作以來,白田村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發展為動力,以生態環境為支撐,以基層治理為保障,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
今年以來,該村大力抓實村莊綠化,扮靚村容村貌。注重發揮黨組織凝聚力和號召力,發動鄉賢、黨員、企業等力量認捐認種樹木4032株、完成率達296.5%,創建“美麗庭院”83戶,打造支部林、雙擁林、統戰林、青年林等主題林20個、公共休閑綠地3處、綠化景觀路4條。
在村集體經濟發展方面,該村結合當地實際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養殖業。共統籌1000畝土地用于種植五指毛桃,目前已種植600畝,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4.8萬元。此外,該村還推動生產生活留用地以作價入股方式和高新區合作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今年以來,白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56.49萬元,預計全年可達72萬元。
基層治理方面,該村建立了“一個網格、三個會議、四項制度”的“一三四”基層治理工作法,以點帶面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以“清單制”推動四項制度落實,實施“黨建引領+網格化+積分制”的工作模式,充分發揮“愛心超市”的激勵作用,激發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開展“最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評比活動,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新格局逐步構建。
此外,白田村還建立多個黨群服務驛站,把服務觸角延伸至群眾家門口。去年共為村民辦理民生實事120多件,有效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該村先后榮獲廣東省民主法治村、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河源市文明村、河源市生態文明村等榮譽。
白田村將繼續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全力以赴打造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百千萬工程”領域的探索步伐與實踐深度。
■組稿:本報記者 李建華 通訊員 劉旭儀 肖文麗 曾勝男 ■攝影:本報記者 黃贊福 肖斌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