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構建文旅產業發展新模式
多點開花“引爆”鄉村
■正月十一,上莞鎮新輪村的“追龍”民俗活動異樣火爆。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7月1日,2023年萬綠湖“開漁活動”在萬綠湖風景區碼頭舉行,吸引了四方游客參與、各大媒體關注。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6月24日,仙塘鎮紅光村南園鄉村大舞臺落成典禮暨有藝你就來文藝匯演活動,現場熱鬧非凡。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6月10日,東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展演活動在萬綠湖·龍鳳島游覽區舉行,“客家糯米酒傳統釀造技藝”憑借著酒味甘醇、香氣濃郁等特點,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駐足品嘗、了解。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上莞鎮新輪村追龍,漳溪畬族鄉“汶水塘捕魚節”、藍大將軍出巡節等非遺活動是“多彩東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利用好這些珍貴資源,做好“非遺+旅游”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讓東源非遺最大化釋放出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是東源長期探索和努力建設的目標。
今年以來,東源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斷提升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開展系列文化活動,構建文旅融合新載體,引進新業態“點燃”鄉村煙火,強力推進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以文化大傳承大發展大繁榮賦能中國現代化東源實踐,為努力勃發新氣象作出更大貢獻。
化古為新 延伸文化新觸角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歷史遺產,是城市文脈綿延的生動見證。東源文脈延綿、薪火相傳近1600年,非遺資源蘊藏豐厚,舌尖上的非遺,藝術里的非遺,節慶中的非遺,工藝上的非遺……絢麗多彩的歷史遺珍編織出一幅鮮活的文化畫卷。數據顯示,東源挖掘整理并核定公布的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5大類別26個項目(其中省級5項、市級12項)。
非遺的魅力源于悠久歷史,非遺的生命力系于傳承創新。如何用好非遺“厚家底”?關鍵在于活起來、火起來。
活起來、火起來,意味著非遺不能“束之高閣”“孤芳自賞”,要用起來、保護好,要有活力,發展好,走進百姓日常生活,融入縣域發展脈動。
今年大年初三,漳溪畬族鄉中聯村200多名青壯年下水就位,分立汶水塘兩旁,雙手使勁,身往前傾,有節奏地拉索收網,塘面泛起陣陣漣漪,大大小小的魚兒不時躍出水面,不少村民都捕了幾十斤魚回家。汶水塘捕魚項目熱鬧非凡,6000名群眾爭相上前圍觀。
省級非遺“汶水塘捕魚節”還吸引了上百萬人在直播間觀看,熱鬧盛況上了央視新聞和“學習強國”APP。
非遺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映照的是可見、可親、可參與的現實生活。無論是康禾貢茶制作技藝、客家糯米酒傳統釀造技藝,還是畬族藍大將軍出巡節、汶水塘捕魚節、上莞鎮新輪村追龍,這些非遺項目都源自生活,也大放異彩于生活。
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印發《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推進非遺與旅游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通知》的發布,提振了東源開展2023“東源非遺年”系列活動的信心。
如何進一步推進東源非遺走進群眾生活。今年,東源推動非遺進景區,探索講好非遺故事。韻味十足的中國古典舞、互動性十足的竹竿舞、極具民族特色的畬族舞蹈及畬族敬酒禮……今年暑假期間,萬綠湖景區在龍鳳島舉行全市非遺項目主題展演活動,遴選東源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以沉浸式的舞臺、古樸典雅的風格、動人心弦的音樂、優美迷人的吟唱以及人物情景的再現,展現了東源非遺的獨特魅力,讓現場觀眾身臨其境、陶醉其中。
“只有讓更多人參與到非遺傳承中來,非遺才能更好賦能縣域發展,賦能美好生活。”東源縣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東源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進農村、上云端,探索講好非遺故事;打造非遺主題街區、非遺研學基地,擴展非遺共讀共享新空間;大力培育和認定非遺傳承人,打造非遺品牌,提高東源非遺知名度。
歷史文化是源,城市發展為流,源遠才能流長。東源始終致力于復興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著力將豐厚的歷史積淀化古為新,讓東源非遺成為最基礎、最深厚、最持久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
文化賦能 構建文旅融合新載體
“(亻厓)系客家人,愛吃客家菜,河源既豬腳粉同客家釀豆腐,是(亻厓)既最愛……”6月24日,夜幕剛剛降臨,東源縣仙塘鎮紅光村南園鄉村大舞臺落成典禮暨有藝你就來文藝匯演舉行,臺下市民或唱著和著,或歡快鼓掌,熱情洋溢。
“為了進一步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們搭建了南園鄉村大舞臺,免費提供燈光、音響等器材供村民使用。”仙塘鎮紅光村黨支部副書記潘小科說。
“南園鄉村大舞臺”深受百姓歡迎,以前“蹲在臺下看”,現在“站到臺上演”,老百姓演村事、唱村歌、說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仙塘鎮范圍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為廣泛的鄉村群眾文化活動。同時,不少村民在表演期間化作小攤販,在家門口擺上小吃攤,賺了一筆不錯的收入。
距離紅光村20公里的萬綠湖風情街,也舉行了小型音樂會。隨著音樂響起,大家紛紛掏出手機,打開閃光燈,盡情揮舞,各地游客和居民齊聚一堂,一邊品嘗著客家美食,一邊快樂地暢游音樂世界。
文化生活,是一座城市底蘊的外化,也是衡量城市居民幸福感的一大要素,其最基本也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滿足群眾對精神生活的追求。
“城市因文化才有鮮活的靈魂,沒有文化,再美的風景也難以吸引人。我們希望通過舉辦多元化、高質量的文化活動,更好地提高群眾審美,提升東源的城市文化建設,讓城市更長久地迸發生機與活力。”東源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
對標省文旅融合發展戰略,今年以來,東源著力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創新舉辦客家山歌賽、原創客家流行音樂匯、全民閱讀活動、廣場舞等品牌特色活動,持續提升萬綠湖國際馬拉松賽(東源段)、穿越萬綠湖徒步、“村BA”、“鎮BA”等品牌賽事質量,為市民獻上了一場場高質量的文化盛宴。
此外,東源還在文博場館、公園景區、街坊廣場、社區家園等適宜空間開展常態化藝術展演活動,譬如,縣文化館開辦舞蹈、美術、客家山歌等公益性活動、培訓班,年展覽達66多場次;縣圖書館舉辦全民閱讀系列活動79場次;縣博物館共策劃和組織紅色文化主題展覽30場次等。各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在春節、元宵、端午等傳統節慶假日,每年舉辦超過400場文藝賽事活動。
眼下,東源正立足群眾需求,積極策劃各類大型文化活動,全力培植本土原創力量,讓更多高品質文化活動飛入東源,也讓更多“東源故事”“東源元素”活起來、走出去。
品質提升 業態蓬勃“引爆”鄉村
周末,天氣晴好,走進東源縣木京水電站旁的“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的碧道慢行系統,藍天白云之下,草地上散布著一頂頂帳篷,游客閑坐草地之上,近旁就是一江碧水,叫人心曠神怡。
在鄉村旅游火熱的當下,如何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東源將目光投向江邊空地,通過發展“碧道經濟”,打造了一個集草地露營、散步休閑于一體的戶外活動基地。“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一期建成以后,不僅帶動了沿線鎮村的農副產品銷售,還帶動了漁家餐館、民宿的經營。
“文旅融合”的新賽道不僅激活了全域旅游經濟,同時也將關切的目光投向了這里的山江鄉野,通過喚醒沉睡資源,激活美麗經濟,創新消費場景,打開了鄉村富民增收的快車道。
康禾鎮仙坑村已有400多年歷史,是全國第五批傳統古村落。放眼望去,滿眼皆綠,客家四角樓、八角樓坐落在青山綠水間,別有一番風味。閉眼聆聽,遠處不時傳來研學學生的歡聲笑語。
“學生們通過觀賞古村、領略民俗、體驗民宿、勞動實踐等方式,見證了仙坑之美,感受了新時代鄉村的發展脈搏。”仙坑村黨支部書記葉永權說,近年來,該村想方設法活化古村落,通過打造研學科普品牌,集聚人氣打響名氣,民宿、研學旅游等業態紛紛走進仙坑村,讓家家戶戶吃上了“旅游飯”。
“引爆”鄉村的何止仙坑一隅,康禾鎮的各個村落都各出奇招,旨在成為鄉村振興的“引流器”。高標準村道、主題展館、文體廣場、酒坊民宿、康泉十八……在康禾,可尋見鄉村自駕游、鄉村研學旅行、健康養生等新業態。
“為充分挖掘河源縣第一個中共基層組織——曲龍黨支部、紅四師宿營地等紅色資源,我們以特色民宿為載體,將紅色文化內涵和地域元素融入民宿建設運營的全過程。”康禾鎮曲龍村黨支部書記楊遠輝說,該村還種植了145畝荷花、白芨、金針、美人蕉等中草藥,打造集觀賞、研學、增收于一體的“花藥谷”項目,讓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離開仙坑百年村落,來到船塘鎮黃沙村的千株木棉莊園。上千株大腹木棉花次第綻放,整個莊園粉裝上線,浪漫氛圍十足,游客絡繹不絕。莊園之中的鄉村集市亦熱鬧非凡,茶葉、紅棗、紅薯、柿子……各種農副產品應有盡有,讓游客在賞花之余還能大飽口福。
“鄉村單點美猶如盆景,很難引起規模性關注。串點成線,‘盆景’變‘風景’,局面就打開了。”東源縣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說,東源將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綠色生態等資源串珠成鏈,推動“客家古韻·東江詩篇之旅”等4條旅游路線申報2023年“鄉村四時好風光”全國鄉村旅游精品路線,打造休閑康養鄉村旅游新樣板。
如今的東源,紅色文化旅游季、萬綠湖“開漁活動”、新港風箏節、板栗文化節等鄉村旅游活動精彩不斷,活色生香,正在逐漸形成“天天有收入,月月有活動,季季有亮點”的良好局面。
立足當下,遙望未來,東源始終堅持大旅游發展理念,以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串接更多鄉村、景區,同時延伸鄉村旅游產業鏈,豐富旅游新業態,探索更多的致富新模式。
■組稿: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黃小媚 彭冰 修碩
■稿件統籌:李成東